挖耳羅漢 那迦犀那尊者
来源:74U閱讀網
黃遵憲簡介: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詩人,外交傢、政治傢、教育傢。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漢族客傢人,廣東省梅州人,光緒二年舉人,歷充師日參贊、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參贊、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工詩,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黃遵憲有《人鏡廬詩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黃遵憲一生大部分時間活動於我國的政治舞臺,可以說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動傢和一位推動變法維新的幹將,然而黃遵憲一生最大的成就,則在於他的詩歌在我國近代詩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黃遵憲詩歌的風格和特點。
那個由客傢商民而上升到官宦的傢庭帶有的平民氣息,現實精神,影響著黃遵憲,使他從小就有 較為清醒的頭腦,踏實而不浮華,性格開朗,平易可親,熱愛生活,熱愛傢 園,熱愛祖國,能清醒地面對現實,這是他後來形成現實主義的詩風的基礎。 同時,由於他幼年時期受到的是相當完備的情感、智慧、品德及美的教育。 在那個風雲變換的大時代發生的種種重大問題開始促使他 去更深刻地思考。四處遊歷和長期的外交活動,使他的思想和創作都有瞭深 刻的變化。他早在 21 歲所作的 《雜感》詩中,就寫下瞭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 之語: "大塊鑿混沌,渾渾旋大圜。隸首不能算,如有幾萬年?羲軒造書契, 今始歲五千。以我視後人,苦居三代先。俗儒好遵古,日日故紙研;六經字 所無,不敢入詩篇;古人棄糟粕,見之口流涎。沿習甘剽盜,妄造從罪愆。 黃土同摶人,今古何愚賢?即今忽己古, 斷自何代前?明窗敞琉璃,高爐? 香煙。左陳端溪硯,右列薛濤箋。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 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斕斑。"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黃 遵憲認為自開天辟地以來,人類文明就在不斷地發展、前進著,文學作品也 要不斷創新,不應該一味地遵古、擬古,陳陳相因,拾人糟粕。他興奮地說 如果在明窗凈幾之前,對著好紙好硯,提筆抒寫自己的心裡話。該多麼痛快! "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 古斕斑。"這就是 21 歲的黃遵憲提出的 "別創詩界"的現實主義觀點,也 是後來 "詩界革命"的綱領。黃遵憲的詩歌主張與他政治上的維新改革觀點 一致。他思想一開始就代表中國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要打開一條出路,為 新事物的發展鳴鑼開道,表現新思想、新內容,就要改革舊形式。所以,做 為政治改良運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詩歌改良運動,其倡導者雖為梁啟 超、夏曾佑、譚嗣同等人,但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給 "詩界革命"開辟 道路的是黃遵憲。 "詩界革命"的發生,是改良運動的需要 ,也是近代進步詩歌潮流進一 步的發展,反映瞭人們對新思想、新文化的要求,並試圖解決詩歌如何為改 良運動服務的問題。 他是梁啟超極力贊揚的 "詩界革命" 的一面旗幟,也是龔自珍以後最傑出的一位詩人。黃遵憲詩最突出的價值在於它能反映出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他的詩堪稱 "詩史",體現瞭時代精神。他的詩反映瞭新世界的奇異風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開辟瞭中國詩歌史上從未有的廣闊領域。 一方面他向 先進國傢尋求真理,探索方向;另一方面,他知己知彼,看清瞭先進國傢的 先進之處,也看清瞭它們富於侵略的本質特點。從而使他愈加明瞭中國封建 制度的腐朽和弊端,要求改革救亡圖存的愛國心也愈熾熱。他中年以後又親 身經歷瞭戊戌前後一系列的政治風浪,這在他心中掀起瞭軒然巨波。所有這 些,為他提供瞭創作新意境、新風格、表現新事物的 "新派詩" 的很好的生 活基礎和思想感情基礎。 他忠實地表現瞭生活 在那個時代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愛國熱忱、痛苦矛盾、理想追求,忠實記錄 瞭中國在那個歷史新階段的許多震撼人心的事件,構成他的詩作的新內容的 兩個重要因素是題材新穎、主題新穎。且黃遵憲的 "新派詩"並非隻是用瞭一些 "新 名詞"而已,而是確實開辟瞭一片詩歌描寫的新領域,表現瞭新時代的生活, 新時代的要求,新時代的文化風貌、政治風雲,反映瞭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 主要矛盾,滲透著現實主義精神,貫穿著反帝愛國圖新的精神。
黃遵憲的詩歌基於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同時也帶有浪漫主義的瑰麗色 彩。他努力要使我國古典詩歌的舊傳統、舊風格與新時代、新內容所要求的 新意境、新風格能夠和諧地統一起來。他的創作基本上實踐瞭他的理論,取 得瞭成功,給詩壇開拓瞭從未有過的廣闊領域,以其富有獨創性的藝術在近 代詩壇大放異彩。黃遵憲的 《人境廬詩草》是一塊標志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 最後階段轉向革新時期的裡程碑。
1905 年3 月28 日,黃遵憲在傢鄉病逝。 4 年後他的遺體移葬於嘉應 州梅南黃居坪。梁啟超寫的墓?I銘中,對黃遵憲以及他的詩作瞭這樣的評價: 其人 "明於識、練於事,忠於國。" "其為詩,則精思渺慮盤礴而莫測其際","陽開陰闔,千變萬化,不可端倪,於古詩人中獨具境界。"這一評價實不為過。
人境廬位於梅江區東山小溪唇,建於1884年春,是清末著名愛國詩人,傑出的政治傢和外交傢黃遵憲的故居。人境廬是一座磚木結構園林式的書齋建築,占地面積五百平方米,主要由廳堂、七字廊、五步樓、無壁墻、十步閣、臥虹榭、息亭、魚池、假山、花圃等組成。結構精巧,佈局得宜,曲徑回擋,花木掩映,景致幽雅。
廬之名,取義東晉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詩句。門匾是由日本友人,著名漢學傢和書法傢大域成瀨溫先生題贈。門楣上的"人境廬"三個字,為日本書法傢大域成瀨溫所書。廬舍築有花圃、假山、魚池、五步樓、十步閣、息亭、七字廊、無壁樓、臥虹榭和藏書閣等。曲徑回欄,花木掩映,景致清雅。黃遵憲晚年蟄居人境廬,創作大量詩歌,並自選和編訂瞭《人境廬詩草》。
人境廬於1982年3月修復竣工並下式對外開放,1989年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評定為全國近現代優秀建築物,1994年3月成立瞭"梅州市人境廬文物管理所"進行專門保護管理,1995年3月列為梅州市第一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梅江區歷史悠久,文化濃鬱,還有很多景點,其中包括:梅州學宮(又名"孔廟")、梅江橋,大覺寺、天主教堂建築群舊址、曾井、東山書院(含狀無橋)、凌風路騎樓式建築群和人馬石,這些都是梅江區知名的市級旅遊景點。
人境廬取意於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的名句,是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傢黃遵憲的故居,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坐落在市區東山大橋下的小溪唇,於1884年由黃遵憲親自設計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座故居占地面積不大,但建築精巧,佈局合理,裡面有會客廳、書房、臥室、藏書室、無壁樓、五步樓、十步閣、息亭、花壇、假山等,藏書室內有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八千多冊。廬中保留著黃遵憲親自撰寫的對聯,如會客廳對聯:"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列自傢山",另有一聯:"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繪瞭這故居的環境。
主題題材
黃遵憲早年即經歷動亂,關心現實,主張通今達交以"救時弊"(《感懷》其一)。從光緒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後到過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經過親自接觸資產階級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驗,他明確樹立起"中國必變從西法"(《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自註)的思想,並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蕩下,開始詩歌創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詩歌"自古至今,而其變極盡矣",再繼為難。但他深信"詩固無古今也","茍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而筆之於詩,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詩者在矣"(《與朗山論詩書》)。他沿著這條道路進行創造性的實踐,突破古詩的傳統天地,形成瞭足以自立、獨具特色的"新派詩",被梁啟超譽為"獨辟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飲冰室詩話》三二),成為"詩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幟。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人境廬詩草自序》),廣泛反映瞭詩人經歷的時代,具有深厚的歷史內容。反帝衛國、變法圖強是他詩歌的兩大重要主題。在反帝方面,從抵抗英法聯軍到庚子事變,他的詩都有鮮明反映。特別是關於中日戰爭,他寫下的《悲平壤》、《哀旅順》、《哭威海》、《臺灣行》、《渡遼將軍歌》等系列詩作,反帝衛國思想尤為突出。詩人在這類主題的作品裡頌揚抗戰,抨擊投降,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和深摯的憂國焦思。其中不少篇章,規模宏偉,形象生動,表現出詩歌大傢的氣魄和功力。如《馮將軍歌》中寫到:"將軍一叱人馬驚,從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馬排墻進,綿綿延延相擊應。轟雷巨炮欲發聲,既戟交胸刀在頸。敵軍披靡鼓聲死,萬頭竄竄紛如蟻。十蕩十決無當前,一日橫馳三百裡。"將中法戰爭中愛國將領馮子材鷙猛無前的英雄形象和馮軍排山倒海的氣勢,活現在紙上。黃遵憲早在《感懷》、《雜感》、《日本雜事詩》等作品中即批判陳腐事物,贊賞派遣留學生和日本明治維新等新事物。後來他更以飽滿的熱情謳歌變法維新,期望能通過變革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黃人捧日撐空起,要放光明照大千。"(《贈梁任父同年》)戊戌政變發生,他作《感事》、《仰天》等詩痛惜新政夭折,憂虞國傢前途,百感交集,情思深摯:"忍言赤縣神州禍,更覺黃人捧日難"(《感事》其八)。但他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說:滔滔海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後二十年言定驗,手書心史井函中。這種堅信變舊趨新的歷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貫穿在他的詩作中。值得註意的是,處於新舊交替時代的黃遵憲的詩歌,較早地描寫瞭海外世界以及伴隨近代科學而湧現的新事物,拓寬瞭題材和反映生活的領域,寫出瞭古典詩歌所沒有的新內容。他的《今別離》四首分別吟詠在出現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已知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條件下,離別的新況味,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詩人將新學理融入詩意內涵以表現同種一傢等人生理想和事物變化轉換之理,一新詩境,別饒興味。詩人在這首詩裡說"足遍五洲多異想",他從一個封建國傢踏進資本主義世界,事事物物都觸動他的詩心歌緒,把古人不曾接觸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國詩歌中來。《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以流美豪宕的筆墨,勾勒出太平洋上夜航獨有的情境。至如各國奇異的風光,如日本的櫻花(《櫻花歌》),倫敦的大霧(《倫敦大霧行》),巴黎的鐵塔(《登巴黎鐵塔》),錫蘭島的臥佛(《錫蘭島臥佛》)等,無不收攝在詩人的筆下。海外詩篇也涉及外國民俗與時事政治。《日本雜事詩》從多方面反映瞭日本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紀事》詩富有風趣地描寫瞭美國總統大選時,共和、民主兩黨千方百計宣傳自己、激烈爭奪選民的情景。藝術特點
黃遵憲說"風雅不亡由善作,光豐之後益矜奇"(《酬曾重伯編修》其二),他深知詩歌的生命在於變化與創造。他的詩就是在廣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本著"善作"的精神,沿著"矜奇"的趨勢,推陳出新,加以創造,形成自己的獨特面目。首先,他的詩雖然常有一種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寫實。他有不少宏篇巨制,篇幅都超越古人,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如《番客篇》近於華僑南洋開發史,《逐客篇》堪稱赴美華工血淚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不啻作者的傢族史與童年生活史。他善於以細致的筆墨敘事、狀物、寫景,鋪排場面,勾畫人物,既內容豐富,又形象生動。如《渡遼將軍歌》形象鮮明地刻畫出吳大?這個人物。吳本是湖南巡撫,喜好金石,中日戰爭爆發,恰好購得一枚漢印,印文為"渡遼將軍",自以為是封侯之兆,遂請纓出師。開篇寫其出征的盛氣:"聞雞夜半投袂起,檄告東人我來矣。此行領取萬戶侯,豈謂區區不餘畀!"豪氣沖天。篇中寫其朝會諸將的場面:……歲朝大會召諸將,鋼爐銀燭圍紅氈。酒酣舉白再行酒,拔刀親割生彘肩。自言平生習槍法,煉目煉臂十五年。目光紫電閃不動,袒臂示客如鐵堅。淮河將帥巾幗耳,蕭娘呂姥殊可憐。看餘上馬快殺賊,左盤右辟誰當前。鴨綠之江碧蹄館,坐令萬裡銷鋒煙。坐中黃曾大手筆,為我勒碑銘燕然!吳大言不慚之態,不可一世之概,活龍活現。然而"兩軍相接戰甫交,紛紛鳥散空營逃"。前之氣勢如虎,後之怯懦如鼠,在強烈的反差中有力地勾畫出其醜陋形象。其次,為瞭表現豐富的現實內容,作者比較註意吸取古人以文為詩的經驗,所謂"以單行之神運俳偶之體","用古文傢伸縮離合之法以入詩"(《人境廬詩草自序》)。但取其長而避其短,在篇章結構上,註意波瀾曲折,長而不板;敘寫上多用比興與描寫,減少抽象直陳;議論盡量精要,並安置於描寫之後,使之有水到渠成、畫龍點睛之妙。再次,作者廣泛采摘語言資料,"自群經三史,逮於周秦諸子之書,許鄭諸傢之註,凡事名物名切於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人境廬詩草自序》),同時又不排斥"流俗語"(《雜感》其二)。這使他的詩歌詞匯豐贍,富於表現力,典雅之中多生氣與變化。但他用典雅詞語過多,不免帶來艱奧晦澀的缺陷。黃遵憲的詩"以舊風格含新意境",體現瞭由舊到新的過渡。客傢詩宗
黃遵憲是"詩界革命"的主將,是嘉應州的一代詩宗。他曾輯錄瞭客傢民歌9首,收入《人境廬詩草》之中,大大地提高瞭客傢歌謠的社會地位。梁啟超說:"近世詩人,能鎔鑄新思想入舊風格者,當推黃公度";"公度之詩,獨辟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傢"。他在《人境廬詩草》中描述客傢山歌:"瑤峒月夜,男女隔嶺唱和,興往情來,餘音裊娜,猶存歌仙之遺風,一字千回百折,哀厲而長,稱山歌。"黃遵憲於1848年4月27日生於廣東梅州(梅縣)。他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讀書應試階段(1863~1876);出使階段(1877年~1894年);參加變法階段(1895年~1898年);鄉居階段(1899年~1905年)。
1876年中舉人,1877年隨駐日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曾被日本歷史學界稱為中國"最有風度、最有教養的外交傢"。駐日期間,撰寫《日本國志》(1887年成書),全書共四十卷,五十餘萬字,詳細論述日本變革的經過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國改革的主張。駐日期間,針對日本於1875年派兵占領琉球,建議對日本采取強硬的政策和立場。1882年,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適逢美國議院制訂瞭《限制華工條例》15條,舊金山僑民深受其害,多名僑民被當地政府以"不衛生"為借口而被捕入獄。此前,黃遵憲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對策,但未被采納。因此,他隻能在自己職權范圍內,盡力保護中國僑民。他在視察舊金山華工聚住地之後,親自探望關押華工的美國監獄,並叫隨從丈量監牢面積,責問美國人:"這裡人多地窄、空氣污濁,難道監獄裡的衛生條件要比華僑的住處好嗎。"經過黃遵憲的努力,被拘捕的華僑被全部釋放。黃遵憲動用國際法,爭得瞭總領事給華工簽發執照的權利。從此,華工來往中美之間,有法可依。
1890年,黃遵憲以分省補用道任駐英國二等參贊,1891年任駐新加坡總領事,從事改善僑胞待遇、保護僑胞財產的工作,發展華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黃遵憲被召回國,任江寧洋務局總辦。1895年參與上海強學會、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創辦《時務報》,任湖南長寶鹽法道,後署理湖南按察使。戊戌變法期間輔佐湖南巡撫陳寶箴大力推行變革,倡立的湖南保衛局,將近代警政引入中國。1898年8月,被任命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清政府列為"從嚴懲辦"的維新亂黨,由於外國駐華公使等幹預,清政府允許黃遵憲辭職還鄉。
黃遵憲回鄉後仍熱心推進立憲、革命等工作,並潛心新體詩創作,被譽為"詩界革命巨子"。同時,他熱心傢鄉教育事業,創立嘉應興學會議所,自任會長,積極興辦新學堂。晚年黃遵憲在墻上懸掛興中會會員謝纘泰畫的《時局全圖》。1904年冬,即黃逝世前一年,他在《人境廬詩草》最後一首詩《病中紀夢述寄梁任父》中寫道:"……君頭倚我壁,滿壁紅模糊。起起拭眼看,噫籲瓜分圖……。"1905年3月28日,黃遵憲病逝於傢鄉梅州,終年五十八歲。六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封建制度在中國終結。
私人藏書豐富,光緒十年(1884年)開始籌建藏書樓。光緒二十四年(1898)回到廣東之時,一心在其"人境廬"著述和收藏,對於前朝古書和當時實用之書,一並收藏,編撰有《嘉應黃氏人境廬藏書目錄》,著錄有:經部100種,1 291冊;史部253種,5 122冊;子部221種,1 425冊;集部212種,1 523冊;叢書21種,2 468冊、自著書4種,21冊,合計811種、11 850冊。珍本有《修慧寺塔銘》,其餘多為普通實用之本。先後積藏有10餘萬卷圖書,供當地學生閱覽。
在傢庭的影響下,在塾師的指導下,黃遵憲的學習不斷有長進。在封建社會裡,知識分子大都要通過科舉考試才能擠進官僚階層。明清以後,適應封建制度的發展,建立瞭一套比唐宋時期更完備的科舉制度。為培養馴順的 奴才,統治者特別看重八股文、試帖和楷法。所謂八股文,指的是考試中 "代聖賢立言"的文章。全文除首尾外,分八段,每兩段必須逐字成對。題目都是出自 "四書"、 "五經",考生對題目的理解隻能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依 據。所謂試帖詩,也同八股文一樣,必須按一定的格式,可以說就是在做一種沒有實際內容的文字遊戲。這種考試分為三級:院試,考中瞭是秀才;鄉試,考中瞭是舉人;會試、殿試,考中瞭是進士。 黃遵憲所受的教育,決定瞭他不可能不走科舉仕途的道路。
然而,黃遵憲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社會處在劇烈變化的時代。就在黃遵憲出生的前8 年,即 1840 年,爆發瞭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炮艦打開瞭中國的大門,強迫清政府簽訂瞭一 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主權開始喪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民族矛盾的加深,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黃遵憲出生後第三年,爆發瞭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太平天國政權存在瞭 14 年,太平軍縱橫18 個省,沉重打擊瞭清王朝的統治。社會動蕩不安,使人們的生活和思想意識開始發生瞭變化。一部分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開始瞭解世界,並提 出向西方學習的主張,認為不能以天朝大國自居。他們對於清朝政府的腐敗, 深惡痛絕,呼籲強國強兵,抗擊外來的侵略。
面對民族危機、社會動蕩,黃遵憲也認真思索起來。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世儒誦詩書,往往矜爪嘴。昂頭道皇古,抵掌說平治。"詩中批評瞭隻知 道熟讀古書高談闊論的人,認為想用古代的辦法來治理國傢是行不通的。詩 中又寫道: "儒生不出門,勿論當世事、識時貴如今,通情貴憫世。"進一 步說出瞭他的主張:要治理好國傢,必須瞭解當今世界的情況。 1867 年,黃遵憲參加院試,入州學,當瞭秀才,取得瞭參加鄉試考舉人 的資格,同年秋即赴廣州應考,沒有考中。 1870 年,黃遵憲第二次去廣州應考,結果又名落孫山。廣州是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軍事要地, 又是林則徐禁煙、關天培等愛國將領抗擊外國侵略的地方。黃遵憲在廣州的 逗留,使他寫下瞭《羊城感賦》的組詩,其中一首極力贊揚瞭關天培 的英勇 和將略,歌頌瞭這位光榮殉國的英雄。由廣州回傢的途中,黃遵憲到香港作瞭一次短期旅行。他看到昔日祖國的海島,今已是外國人的樂園,香港的中 國人受著殖民統治。更可悲的是,英國殖民者已把香港作為進一步侵略中國 的基地。大批的鴉片煙,正準備運往內地。黃遵憲心情十分沉痛,他寫瞭《香港感懷十首》,字裡行間表現瞭愛國主義的憤懣情緒。 屢次考試不中,使黃遵憲精神上非常痛苦。以後幾年中,黃遵憲一方面 對埋於案頭,作八股吟詩賦,消磨寶貴的生命,心有不甘,鄙棄科舉的念頭來越強烈;一方面又抱著一種渺茫的希望,幾乎是無可奈何地進行準備, 參加下一次的考試。
1873 年黃遵憲 26 歲時,考取瞭拔貢生,按當時考試的辦法,凡得到 "監生"、 "貢生"頭銜的,都可以參加順天(清朝沿用明朝舊制。以北京為順天府)鄉試。 1874 年春,黃遵憲啟程去北京。當時他父親正在戶部任職,也在北京,於是爺兒倆生活在一起。由於黃鴻藻的薪俸不多,所以他們的生活很簡樸。在北京,黃遵憲交瞭一些朋友,還結識瞭一些官場上的人物,這對 他以後的政治生活產生瞭一定的影響。特別是1876 年,他隨父親到山東煙臺作瞭一次漫遊,見到瞭洋務派官僚張蔭桓、李鴻章等人。所謂洋務派,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隨著清政府內外交困,統治階級內部一部分官僚主張利用 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的統治。他們與頑固派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不同,提出 "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掀起瞭洋務運 動,先後創辦 一些近代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瞭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處國經濟勢力在中國的擴張,也起到瞭一些抵制作用。 黃遵憲在他們面前侃侃而談,引起瞭他們對這位年輕人的興趣和註意。李鴻章竟當著別人的面稱道黃遵憲為 "霸才"。以李鴻章當時權勢和地位, 能如此推重黃遵憲這樣一位初出茅廬的後輩,使黃遵憲大有 "知遇"之感。 這是黃遵憲和洋務派發生聯系的開始。 同年秋,黃遵憲猶豫再三,還是參加瞭順天鄉試。結果這一次被錄取為第141名舉人。
1877 年,黃遵憲的同鄉、翰林院侍講何如漳,被任命為中國第一任駐日公使。他熟悉黃遵憲並瞭解他對時務的見解,所以邀請他一起去日本。黃遵憲考取舉人後,傢人都希望他再考進士,加上當時中國是一個屢戰屢敗的弱 國,處在列強虎視眈眈之下,清朝的許多大臣對國際形勢又茫然無知,造成 外交活動的困難,所以參與外交活動是很不利的,對個人來說甚至是危險的。 為此傢人反對他去日本。黃遵憲沒有膽怯畏縮,愛國主義的思想使他充滿著 信心和勇氣,去擔負艱巨的外交工作。他不顧傢人和親友的反對,毅然拋棄 科舉仕途,選擇瞭到海外從事外交工作的職業。經過何如漳的推薦,黃遵憲被任命為駐日參贊官,隨行出使日本。 出使前夕,黃遵憲的心情非常激動,多年來,科舉考試的折磨給他帶來的痛苦,似乎都消除瞭。他對著自己的像片,寫道: "如此頭顱如此腹,此 行萬裡亦奇哉,諸公未見靴尖??,待我扶桑濯足來。"中國古籍裡稱日本為扶桑,黃遵憲風趣地表示要去扶桑洗腳,表達瞭他希望在對日外交工作中施展才能,實現抱負的心情。
多年來黃遵憲的歷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後人往往從文學或詩界革命的領域去理解他,而忽視其作為愛國者、思想傢、變法維新者、政治傢的本來面目,對黃遵憲歷史地位全面深刻認識,是直到近年來才開始出現的。"且看:———影響中國近代思想界的達爾文進化論和盧梭民約論,最早是由黃遵憲介紹到中國來的,中國士大夫最早是從黃遵憲撰寫的《日本國志》瞭解到人權、民主、平等的概念。《日本國志》中的維新變法思想,使當時的康、梁乃至光緒帝皇帝都受到很大啟發,其"分官權於民"的思想明顯地啟發瞭一代偉人孫中山形成民權主義的思想。他有豐富的外交實踐經驗與鬥爭經驗,他在戊戌政變前的湖南創立瞭保障社會治安的保衛局等措施在政變失敗後仍能保留下來,就說明黃遵憲的改革是切中國情的,他在湖南協助陳寶箴推行新政的卓越成效是他把變法理論靈活運用於中國實踐的結果。
———黃遵憲在漫長的外交生涯中,深知國傢主權的重要性,沉痛指出:"弱為萬國役,治為天下強。"他致力保護華僑、僑工的權益,抵制排華運動,聯絡僑商組織商會;在新加坡又創立保衛華工的南洋護照制度。
———黃遵憲被公認為晚清"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其"我手寫吾口,古豈能拘牽!"的吶喊成瞭詩界革命的口號;其《人境廬詩草》的清新之風,一掃舊體詩的陳腐暮氣;其詩作真實生動地記錄瞭晚清絕大多數重大歷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詩史"之譽。
1877 年1126 日傍晚,黃遵憲隨何如璋由上海乘輪船啟程,一行 30 餘人,最後在神戶登陸,開始瞭在日本的外交活動。 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一個島國,自 17 世紀開始,遭到荷蘭殖民者的侵略, 引起社會的變化,民族矛盾加深,其情形與當時中國相似。1868 年,日本發生瞭明治維新,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日本走上瞭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逐漸 強大起來。1874 年,發生瞭日本武裝侵略臺灣的事件,中國人在感到震驚的同時,迫切要求瞭解日本,想知道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到底發生瞭什麼變化, 究竟它是怎樣學習西方變法自強的。黃遵憲的心情也正是這樣。 黃遵憲作為一個友好的使者,到日本後,漫遊各地,參加各種集會,結交各方面的人士,與許多日本朋友結下瞭深厚的友情。異國的風土人情,增 加瞭他的創作激情,他寫下瞭大量的反映日本歷史、現狀、自然景色和風情 、民俗的詩歌,後來編成《日本雜事詩》刊行。
1880 年,日本友人源輝聲先生在征得黃遵憲同意後,把 《日本雜事詩》的部分原稿,埋藏在東京墨江畔 的傢裡,由黃遵憲題寫瞭 "日本雜事詩最初稿塚"九個字,刻石豎碑,作為 中日兩國人民永久友誼的象征。碑石上還刻著黃遵憲的兩句詩:一卷詩兮一抔土,詩與土兮共千古。 同時還有源輝聲先生和的詩: 詩有靈兮土亦香,我願與麗句兮永為鄰。 源輝聲先生逝世後,安葬於東京都北部的平林寺,詩塚也被遷到該處。 這件事成瞭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段動人的佳話。 在日本期間,黃遵憲開始接觸從西方傳播到日本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學 說。他剛到日本時,聽到關於民主自由的說法是很驚訝的,當他讀瞭法國啟蒙運動先驅盧梭、孟德斯鳩的著作後,思想有瞭明顯的轉變。根據在日本的親身體驗,使他認識到民主政治比封建專制政治要好,而且認為民主政治代 替封建專制政治是必然的趨勢。有一次他對何如漳說: "中國必變從西法。" 如果不像日本那樣維新自強,必遭奴役、瓜分之禍。正是這種思想的形成, 使他後來成為我國維新變法運動的積極倡導者。 在日本期間,黃遵憲清楚地看到,日益強盛起來的日本正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和朝鮮。 1879 年,日本吞並琉球,駐日大臣何如璋給總理衙門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共10 餘萬字,分析瞭日本國情,陳述瞭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指出:"琉球如亡,不出數年,閩海先受其禍。"這些預見都被後來的事實 所證明。而這些文件絕大部分都是由黃遵憲草擬的。但清政府卻沒有采納黃遵憲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意見,終使琉球成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犧牲品。黃遵憲隻好把他滿腔悲憤寄托在他的詩篇 《琉球歌》裡。 黃遵憲在日本兩年間,不僅廣泛接觸各方面的代表人物,觀察和瞭解日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同時還努力學習日文,以 便能夠直接閱讀日本書籍,搜集資料,準備編寫一本介紹日本典章制度為主 的書。他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精心收集瞭 200 多種參考文獻。後來他離開日本時這部書的草稿已基本完成。 1882 年,黃遵憲奉命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的領事,寫作因而中斷。
1885 年,他從美國請假回國,又重新進行編 寫,直到1887 年的夏天,這部名為《日本國志》的書終於完成。《日本國志》共 40 卷,約 50 餘萬字,編目為國統志、鄰交志、天文志、 地理志、職官志、食貨志、兵志、邢法志、學術志、禮俗志、物產志、工藝 志 12 部分。詳細介紹瞭日本的歷史和現狀,特別著重介紹瞭明治維新以後采 取的改革措施及成效。書成之日,黃遵憲寫下瞭 《書成志感》,表 達瞭他的 心情: 湖海歸來氣未除,憂天熱血幾時攄,千秋鑒借吾妻鏡,四壁圖懸人境廬。 《吾妻鏡》是日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 《千秋金鑒錄》是唐朝張九齡編 寫的歷史書。黃遵憲希望借鑒日本的經驗,通過維新變法使中國繁榮富強起 來。 這部書的問世,大大加深瞭中國人對日本國的認識,成為當是中國人瞭 解和研究日本的必讀參考書。 1882 年 1 月,黃遵憲奉命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 3 月 30 日 . 黃遵憲 剛剛踏上這塊美洲大陸,就碰上美國統治集團發動的排華事件。 早年,美國資本傢為瞭開發西部,派人到中國招募瞭大批華工,到 1880 年時,已達 20 餘萬人。這些華工到美國後,在人煙稀少的沙漠沼澤裡,頂烈 日,冒風雪,修鐵路、挖運河、開金礦。在極惡劣的條件下,擔負著艱苦的 工作。為瞭當地的開發和建設,他們流盡瞭血汗,這一點連美國人也不得不 承認他們的貢獻。然而,美國資本傢為追求高額利潤,用極其殘酷的手段對工進行剝削,當他們年老力衰時,就把他們拋棄,不僅如此,美國政府還 把華工置於法律保護之外,掀起一次次的排華事件。 1882 年,美國議會制定 瞭 《限制華人例案》,對來美華工及僑民作出瞭許多苛刻的規定,使大批華 工、華僑遭到虐待、迫害和殘殺。 黃遵憲到美任職的地方――舊金山,是在美華人比較集中的地方。美國 一小撮種族分子和歹徒為非作歹,十分猖獗,那裡經常發生華人住所遭襲擊、 華人受侮辱甚至遭毆打的事 件。黃遵憲到美國後,看到這一切,非常氣憤。 作為外交人員,他曾向清政府提出建議和應采取的對策。但昏庸腐朽且怯懦 的清政府卻根本沒有采納,所以黃遵憲隻能在自己職權范圍內,憑著一顆熱 愛僑胞的心盡力保護僑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 有一次,美國地方政府又向華工尋釁。他們派官員到華人的居住區進行 "巡視",然後說: "華人 不講衛生,違反瞭政府的衛生條例,應予以拘留 和罰款的處置。"許多華人因此遭到逮捕,監獄被關得滿滿的。黃遵憲聞訊, 迅速趕到拘禁華人的監獄,他叫人仔細丈量瞭囚房的面積,然後把美國官員 找來,指著骯臟擁擠的牢房,質問: "這裡的衛生條件,難道比華人住所好 嗎?"美國官員被問得啞口無言。經過黃遵憲的據理力爭,美國地方政府隻 得把無辜的僑民,從監獄裡釋放出來。黃遵憲的正義行動,受到瞭華人一致 的稱贊。 1884 年,黃遵憲的母親病故。第二年,他請假回國。 10 月,黃抵達廣州, 他先赴梧州探望父親,然後乘船回嘉應州。回到闊別多年的傢鄉,感到格外 親切。聽說黃遵憲回來瞭,傢人、鄉親都來看他,爭著向他提出各式各樣的 問題,有的問題荒誕又有趣,黃遵憲巧妙地解答瞭這一道道 "難題"。客人走後,一傢人親親熱熱地圍燈團坐,隻是再不能見到慈母,黃遵憲不免傷心地落下淚來。 接著黃遵憲就開始為 《日本國志》的最後編纂而忙碌。 1886 年,張蔭桓 被任命為駐美使臣,他希望黃遵憲能繼續擔任駐舊金山領事,被黃遵憲辭卻。 同年,洋務派官僚、兩廣總督張之洞,又意欲命黃遵憲巡察南海各島,也被 黃遵憲辭卻。黃遵憲專心致力於 《日本國志》的修改、編纂,直 到 1887 年夏 終於完成。 1889 年,駐法公使薛福成見到 《日本國志》這本書,十分欣賞,連聲稱 贊: "好書,好書,真是幾百年少見的好書。"為此他十分器重黃遵憲,並 為 《日本國志》作瞭序。同年,薛福成被任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國,經 薛福成推薦,清政府任命黃遵憲為駐英二等參贊,隨同薛福成赴歐洲。這樣, 黃遵憲再次開始瞭他的出使生活。 1890 年 2 月,薛福成乘船到達香港,黃遵憲自嘉應州前來與薛福成會合, 登舟。他們從香港啟程,經過瞭越南、新加坡、錫蘭(今斯裡蘭卡)入紅海, 經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再經過法國馬賽、巴黎,最後到達英國倫敦。一 路上,黃遵憲被異國風土人情所吸引,更為亞洲弱小國傢遭淪喪而感嘆。在英國期間,黃遵憲接觸瞭英國政界上層人物,仔細考察瞭英國君主立 憲的政治制度。他非常推崇這種制度,後來維新變法期間,黃遵憲在湖南, 協助陳寶箴實行地方自治制度,就是以英國為模式的。 不久,黃遵憲又被調任新加坡總領事。後來薛福成在 《出使英法意比四 國日記》中提到瞭調任黃遵憲一事的原委。那是因為當時北洋海軍提督丁汝 昌給朝廷的報告中,說他奉命巡洋時,抵達新加坡一帶,目睹當地華僑因為 中國政府沒有設領事館,受瞭洋人的欺凌剝削,有冤無處訴。他請求中國政 府速派領事到新加坡附近各島。薛福成考慮將新加坡領事改為總領事,就可 以兼辦其他各埠的僑務。經過考慮,他決定委派黃遵憲。因為此人 "歷練有 識,持己謹嚴,接物和平,允堪勝任"。從薛福成的這幾句評價裡,可以看 出黃遵憲此時已是一個成熟老練的外交傢瞭。 1891 年秋,黃遵憲到新加坡上任。很早以前就不斷有華人到南洋一帶謀 生,他們努力耕作,辛勤勞動,為當地開發做出瞭重要的貢獻。贏得瞭當地 人民的贊揚。新加坡是南洋華僑聚居的地區,黃遵憲到任後,經常到各處去 訪問華僑,並積極保護華僑的正當權益。經過黃遵憲的力爭,清政府 頒佈瞭一些保護華僑的規定,以後,黃遵憲又創立瞭給華僑頒發 "護照"的 制度。 黃遵憲在新加坡任總領事, 3 年有餘,期間身體一直不好,約有一半日 子是在養病中渡過的。盡管如此,黃遵憲仍帶病堅持工作,處理外交事務外, 對華僑事務特別關心。那時英屬馬來西亞半島錫礦業和橡膠業發展迅速,那 裡的華僑人數很多,雖然我國在新加坡設立瞭總領事,但英國政府卻遲遲不 答應我國在吉隆坡等地設副領事。為此黃遵憲據理力爭,最後終於達到瞭目 的。 1894 年,爆發瞭中日甲午戰爭。身在異國的黃遵憲,思念祖國,十分關 註戰事的發展。 致力維新變法 1894 年底,黃遵憲結束瞭十幾年的外交生涯,回到國內。第二年春天即 去江寧 (今南京)拜見張之洞。黃遵憲懷著滿腔憂國之情,準備施展自己的 才幹,大幹一場。然而張之洞是洋務派的首領,又是一位老官僚,他看慣瞭 別人在他面前唯唯諾諾,可黃遵憲雖是他部下屬員,卻無半點奴顏婢膝之態, 而且還本著 "當仁不讓"的精神來指教張之洞,使這位大帥很不舒服。所以 黃遵憲自然沒有受到重視,被 "置之閑散", 黃遵憲在湖北辦理教案期間,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瞭 《馬關條約》,聽說臺灣被割讓,黃遵憲心情十分悲痛,然而黃遵憲並沒有 "被發入空山",而是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康有為掀起的維新 變法的運動中。 1897 年夏,黃遵憲被任命湖南長寶鹽法道,負責管理一省食鹽的生產和運銷,同時兼管一路的錢谷和刑名。黃遵憲到達湖南後,原 湖南按察使李經義因事進京,由黃遵憲代理湖南按察使,掌管一省刑獄和官 吏的考核。當時湖南巡撫陳寶箴是支持變法的新派人物,黃遵憲上任後,積 極協助陳寶箴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改革。在黃遵憲的建議 下,陳寶箴同意創辦一所時務學堂,以培植變法人材。黃遵憲還提出邀請梁 啟超來湖南擔任時務學堂的總教習。 梁啟超到湖南後,倡議創辦南學會,以推動地方自治。南學會雖名為學 會,但實際上卻具有地方議會的規模。它的組織大致是這樣:先由巡撫選派 本地紳士名流 10 人、分任總會長、副總會長。然後由總會長、副總會長吸收 州縣紳士為會員,組成分會。南學會總會每 7 天講演一次。由梁啟超、黃遵 憲、譚嗣同等人主講,闡述國際形勢和國內大事,宣傳維新變法思想,主張 發展地方民族工業。南學會成立後,黃遵憲共作瞭 9 次講演,其中南學會舉 行的第一次講演會就是由黃遵憲講的。由於黃遵憲多年海外生活的經歷和生 動的語言,使聽者大開眼界,黃遵憲也因此名聲大震。 1897 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瓜分危機迫在眉睫,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皇帝。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 "百日維新"正式開始。 然而後來,北京的形勢發生瞭突變。維新派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 的改革,觸犯瞭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極力反對。 9 月 21 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瞭光緒皇帝,並宣佈 "親政",下令逮捕維 新派,百日維新失敗瞭。 頑固派自然不會放過黃遵憲。 10 月 9 日,上海道蔡鈞奉命將黃遵憲扣留 於洋務局,派 200 餘人圍守,候命押解北上。然而黃遵憲並沒有遭到殺害, 成為維新派領導人中少數幸存者之一,這一方面是由於他平日交遊廣闊,此 刻朝中有人幫他說情,更主要的則是英國、日本等國出面,對清政府施加壓 力。英國駐上海總領事向清政府聲言: "如中國政府欲將黃遵憲不 問其所得 何罪,必治以死,則我國必出力救援,以免其不測之禍。"日本駐華公使也 向清政府提出交涉,聲言查辦黃遵憲, "有傷兩國交誼"。這就使頑固派不 得不有所顧忌,隻好釋放瞭黃遵憲。 10 月 15 日,黃遵憲乘舟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