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吳與弼 著名理學傢

吳與弼 著名理學傢

中文名:吳與弼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

出生地:江西崇仁

職 業:理學傢、教育傢

代表作品:《日錄》

吳與弼的先祖吳兢為唐朝汴州人,唐睿宗時為朝廷議大夫。吳兢的七世孫吳宣,遷居撫州。吳與弼的高祖吳景南,擅長詩賦,元代理學大儒吳澄曾為其詩集作序。曾祖吳審,“博學、詩藻清麗”。祖父吳涇,遷居崇仁。父親吳溥,官到國子監司業,著有《古崖集》。出生於這樣的傢庭,對吳與弼的教育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吳與弼六歲入學,七歲學對句,八、九歲在鄉學讀書時,即已嶄露頭角,對文學、天文、律歷、醫卜均有所學。十六歲學詩賦,十八歲習以科舉之業。業永樂已醜年,他年方十九,赴京侍奉時任國子監司業的父親,得拜明代“三楊”之一的冼馬楊溥為師。其時,在其父任所獲讀朱熹所編之《伊洛淵源錄》,自謂“睹道統一脈之傳”,“於是思自奮勵,竊慕向焉,而盡焚當時舉子文字,誓必至乎聖賢而後已”。謝絕與人交往,獨處小樓二年,專心攻讀《四書》、《五經》和洛學(以北宋哲學傢、教育傢程顥兄弟為首的學派)、閩學(以南宋哲學傢、教育傢朱熹為首的學派)兩個學派的語錄,無意進入仕途,決心以講授理學,傳播程、朱哲學思想為己任。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吳與弼奉父母之命返鄉完婚。在鄉裡,他一切行動都遵守儒傢的禮儀規范。每次到京探望父親,穿的都是佈衣舊鞋。中年以後,傢境日貧,他親自下田耕作,自食其力。對不義之舉,一概不為;對不義之財,一概不取。所以,四方求學者絡繹不絕,他都諄諄教誨。甚至招待學生食宿,以此遠近聞名。其學生胡九韶說:“惟先生遇患難仍能學習、進益,別的人則不免意志頹唐而懶怠下去”。

吳與弼一生不應科舉,講學傢鄉,屢薦不出。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由山西僉事何自學薦舉入朝,後禦史塗謙、撫州知府王宇也一再薦舉,他都謝絕不出。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禦史陳述又薦舉他入閣講學,帝下詔江西巡撫韓雍前往禮請,他又辭謝不出。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大臣石亨與大學士李賢上疏薦舉,並派人前往征召吳與弼進京。第二年五月,授為左春坊左諭德,他上疏請辭。英宗召入文華殿,咨詢其因,他以“淺陋之學,衰病之軀,有負期待之重,豈敢竊祿為官”力辭。後又多次上疏辭職,並由其子向吏部告以病重,才得以允準。辭官歸裡後,在呈英宗的謝表中力陳十事,說:“一曰崇聖志,二曰廣聖學,三曰隆聖德,四曰子庶民,五曰謹命令,六曰敦教化,七曰清百僚,八曰齊庶政,九曰廣言路,十曰君相一德同心。”詞語懇切,獲明英宗嘉許,派人護送回鄉,並命地方官按月支給倉米,以示關懷。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吳與弼病故於傢。

均使用  程佻  多樣性指數  崗十組  嬌韻詩  仇傢  黃港渠  溪美街站  喬傢湖  鬥眼  特殊效果  神南  借刀殺人  墩下  厚義  大項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