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謝子長 陜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

謝子長 陜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

中文名:謝子長

外文名:Xie zichang

別 名:德元、冬陽

國 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陜西省子長縣

出生日期:1897年

逝世日期:1935年2月21日

職 業:無產階級革命傢

畢業院校:山西陸軍軍官學校

謝子長(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號浩如,化名冬陽,陜西省安定縣(今子長縣)棗樹坪人。陜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之一,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

1934年任陜北紅軍遊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人,指揮部隊粉碎瞭國民黨軍對陜北蘇區的“圍剿”,謝子長在長期征戰中,多次負傷,1935年2月21日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瞭子長烈士陵園 ,並舉行瞭隆重的公葬儀式。

人物簡介

1919年起先後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學和陜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讀書。

1922年考入太原學兵團學軍事。

1924年回安定縣辦民團,任團總。同年赴天津、北京,參加反帝鬥爭。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初根據黨的指示,回安定縣繼續辦民團,利用團總身份進行革命活動。同年到陜北軍閥井嶽秀的部下、政治傾向進步的石謙旅的一個團裡任連長,並在該團秘密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中共特別支部。1927年2月被選為安定縣地方行政會議主席團成員和農民協會促成會委員。曾創辦青年軍事幹部訓練班和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展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教育;組織和領導農民協會打擊封建官僚,懲辦土豪劣紳,被群眾譽為“謝青天”。

1927年 10月,謝子長與唐澍等組織領導清澗起義,任西北革命軍遊擊支隊營長、副指揮。

1928年 5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兼革命軍第 3大隊大隊長。起義失敗後,回陜北開展武裝鬥爭,任中共陜北特委軍委委員。

1930年8月任中共陜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總指揮。

1929年至1931年,先後在陜北、寧夏、甘肅等地做兵運工作。

1931年10月,和劉志丹等將南梁遊擊隊和陜北遊擊支隊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遊擊隊,任總指揮,率部轉戰陜甘邊,創建革命根據地。

1933年夏被派往察綏抗日同盟軍第18師,負責中共組織的工作,協助師長許權中指揮作戰。同年11月回到陜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駐西北軍事特派員,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恢復瞭陜北紅軍遊擊隊第1支隊,壯大瞭第2、第3支隊,建立瞭第4、第5支隊,並協助地方黨組織建立赤衛軍、少先隊、婦女會等,擴大瞭黨和紅軍的影響,建立瞭安定、延川根據地。

1934年7月,謝子長任陜北紅軍遊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率部奇襲安定縣城,占領縣政府,救出被捕的中共黨員和革命群眾,使紅軍軍威大振,推動瞭陜北遊擊戰爭的開展。8月兼任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率紅42師第3團及陜北遊擊隊第1、第2、第5支隊,進行陜北、陜甘邊蘇區第三次反“圍剿”,連續取得清澗河口、橫山董傢寺、安定縣城等戰鬥的勝利。在河口戰鬥中,謝子長不顧個人安危,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胸部被敵彈擊中,身負重傷。他忍住劇痛,堅持指揮,直到戰鬥完全勝利。

1935年2月5日,謝子長被選為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由於醫療條件有限,他的傷勢不斷惡化,於2月21日在安定縣燈盞灣逝世,時年38歲。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

1939年,中共陜甘寧邊區黨委和政府決定將謝子長的遺骸移葬於他的傢鄉棗樹坪並修建瞭謝子長烈士墓。毛澤東親筆為謝子長墓題詞: “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為謝子長墓寫瞭277字的碑文。

194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又為謝子長在瓦窯堡修建瞭陵墓。毛澤東再次為謝子長墓題詞:“謝子長同志千古。前仆後繼,打倒人民公敵。”朱德的題詞是:“子長同志,陜北人民領袖,前仆後繼。”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挽聯上寫著:“一生為人民創造紅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當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其他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彭真、賀龍、劉伯承都為謝子長墓題瞭詞。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瞭子長烈士陵園。1954年重修後改名為“子長烈士紀念館”,並於2017年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09年9月10日,謝子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生平

謝子長(1897年~1935年),原名世元,後名德元,號浩如,化名秋陽,陜西省安定縣人。

1897年1月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傢庭。1919年考入西安省立一中,翌年轉入陜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在榆中未及畢業,即回傢鄉創辦小學。1922年秋,考入閻錫山辦的太原學兵團,學習軍事。1924年,回安定辦縣民團,任團總。1925年,為聯絡陜北旅京之軍界學界人士,進行反對陜北軍閥的活動,奔赴京津地區,與陜西旅京學生中的中共黨員及中共北京黨組織負責人接觸較多,接受瞭革命思想。同年,經白超然、白志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底,受中共北方區委派遣,回陜北與中共綏德特別支部負責人李子洲等人取得聯系。根據黨的指示,在安定縣任縣民團團總。其時,謝子長的友人、中共黨員李象九利用和井嶽秀部下石謙的同鄉關系,當上瞭安定縣巡官。不久,謝、李2人都任石團的連長,利用公開身份,在安定縣一帶進行革命活動。

1926年秋,在中共北方區委的領導下,陜北的革命運動出現瞭蓬勃發展的局面。此時,石謙升任旅長。次年春,石旅中共黨組織由特支改為直接受中共陜甘區委領導的軍支,謝子長為委員。在軍支和謝子長等人的努力下,石謙及其部屬大部分官兵傾向革命,在營、連都建立瞭黨組織,100餘名官兵加入瞭共青團和中國共產黨。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8月初,中共陜西省委派魏野疇、唐澍、白樂亭等人秘密來到清澗縣巡視工作,指示謝子長、李象九等人繼續留在石謙部隊開展黨的秘密工作,做好武裝反抗軍閥的準備。為瞭加強軍隊中黨的力量,中共陜西省委決定留唐澍、白樂亭同謝子長、李象九等人一起開展工作。8月下旬,同情革命的十一旅旅長石謙在榆林被井嶽秀派刺客暗殺,李象九、謝子長等立即召開黨的會議,分析形勢,研究對策。會後,根據中共陜西省委指示,成立瞭陜北軍事委員會,唐澍任書記兼支部書記,謝子長、李象九、白樂亭任委員,並在清澗縣城召開瞭黨員大會和排以上幹部會議,決定駐清澗的4個連首先起義,然後會合延川縣的另一個連南下宜川,與宜川其他3個連會師。10月12日晚,在一片“為石謙旅長報仇”的口號聲中,清澗起義開始,起義部隊裡應外合,殲滅瞭駐軍兩個連並一個營部。10月20日,清澗、延川起義部隊趕到宜川城下,敵代旅長康子祥棄城逃跑,3支暴動部隊在宜川勝利會師。宜川會師後,部隊駐守宜川,被敵包圍進攻,遭受重大損失。謝子長帶領一部分人馬沖出重圍轉戰韓城。按照中共陜西省委指示,重組瞭軍委,部隊改編為西北工農革命遊擊第一支隊,唐澍、謝子長任總、副指揮,閻揆要任參謀長。1928年1月,部隊在陜甘邊界處打遊擊,因攻宜川城和數次戰鬥失利,損失過重,起義失敗。

1929年初,中共陜北特委第二次代表大會作出關於在陜北開展軍事運動的決議。會後,謝子長受命到宜川鳳凰山作爭取改造梁占魁土匪部隊的工作。同年底,謝子長又受命到寧夏,在平羅、賀蘭的立崗、姚伏一帶從事兵運活動,曾在國民革命軍騎兵第四師蘇雨生部任旅長職務,並從陜北組織、派遣100餘名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到寧夏從事兵運工作,建立瞭中共特別支部。隨後,又同劉志丹打入隴東地方軍閥譚世麟部,任團長、營長,利用公開職務收集瞭各地躲避反革命追捕的一部分中共黨團員,爭取民團、哥老會,在敵人力量薄弱的陜、甘、寧邊界地區活動。

1930年8月,中共陜北特委為瞭加強對武裝鬥爭的領導,決定成立中共陜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謝子長任總指揮。10月中旬,謝子長奉命調往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受訓。次年春,回陜北繼續在甘肅平涼一帶從事兵運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民族矛盾急劇上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形勢高漲,中共陜西省委決定把原楊仲遠、閻紅彥等人領導的晉西遊擊隊和劉志丹領導的部隊合編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謝子長、劉志丹分任正、副總指揮,為在陜甘建立和擴大紅軍,開展遊擊戰爭奠定瞭基礎。1932年2月,根據中共陜西省委指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正式改編為工農紅軍陜甘遊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2月13日,謝子長率部消滅瞭旬邑職田鎮民團,陜西軍閥急令警衛團三營和彬縣、旬邑、長武3縣民團約1000餘人向職田鎮撲來,妄圖消滅紅軍。當敵先頭部隊進入陽坡頭村邊時,謝子長指揮兩個步兵大隊出擊,將敵擊潰,殲敵500餘人。戰後,遊擊隊南下避開敵人,轉移至耀縣照金,向敵兵力薄弱的銅川、宜君地區行動,準備襲擊山河鎮,開辟根據地。山河鎮是敵正寧縣府所在地,城內駐新編十三師陳珪璋部100餘人。1932年3月19日夜,遊擊隊襲擊山河鎮,因走錯路,戰鬥失利。1932年4月13日,在當地赤衛隊和農民1000餘人的配合下,遊擊隊再襲山河鎮,駐西峰之敵前來增援。謝子長指揮遊擊隊集中力量打敵援兵,殲敵200餘人。這時,旬邑縣地下黨組織向遊擊隊報告,旬邑城內隻有敵警衛團兩個連及民團一部駐防,謝子長遂決定奔襲旬邑。1932年4月20日,遊擊隊從四村原出發,星夜兼程。次日拂曉,全殲守敵,解放旬邑。

1932年9月,謝子長率部攻打保安失利,又重新部署進攻,但敵軍大量增援,我軍再戰失利。1932年10月上旬,遊擊隊撤至人煙稀少的合水平正川一帶,處境極為艱苦。謝子長知道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難,盡量不打擾群眾。遊擊隊買到糧食運不回來,他和留守人員一起去背。遊擊隊籌得少量衣物,謝子長總是先發給傷病員,自己在篝火旁過夜。他這種吃苦耐勞,以身作則的精神,深深地教育大傢,戰勝瞭重重困難。

1932年12月下旬,陜甘遊擊隊改編為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在宜君楊傢店進行整編。這時,省委書記杜衡再次來到遊擊隊,誣蔑謝子長、劉志丹犯瞭所謂“右傾機會主義”“土匪路線”“梢山主義”錯誤,蠻橫地撤銷瞭謝子長、劉志丹的領導職務,並擅自決定給謝子長以留黨察看的處分(後撤銷這個錯誤決定),送上海中共中央局“受訓”。

1933年夏,謝子長在上海中央局“受訓”期滿,先到天津,後又被派往張傢口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吉鴻昌部第十八師(師長許權中)工作,協助許權中指揮作戰。11月,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孔原派謝子長回陜任駐西北軍事特派員。當時,陜北根據地尚在初創時期,謝子長到安定後,根據中共陜北特委的決定,立即著手恢復第一支隊,進一步發展武裝力量。經過一段工作,第一支隊正式恢復,在中共陜北特委的領導下,謝子長帶領部隊打土豪,籌經費,采取夜戰奔襲的作戰方式,打瞭幾次勝仗。還協助地方黨組織成立瞭赤衛隊、少先隊、婦女會等群眾組織,建立瞭安定、延川根據地。

1934年8月15日,謝子長率紅四十二師第三團和陜北一、二、五支隊由南梁到達安定地區。8月17日起,在景武傢塌及綏德張傢圪臺作戰數次,連獲勝利,大大鼓舞瞭士氣。8月下旬,謝子長等決定攻打河口,26日晚戰鬥打響。敵人憑借有利地形和工事負隅頑抗。紅軍連攻數次,直到天明,仍未攻克。這時,謝子長親自到前線指揮,重新組織力量,予敵以重大殺傷,迫使敵人不得不放棄該據點逃往清澗縣城。在這次戰鬥中,謝子長不幸中彈,繼續指揮戰鬥,直到勝利。戰後不顧重傷在身,又率師北上,攻打安定董傢寺,擊潰敵人一個營,徹底粉碎瞭敵人對陜北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1934年9月15日,謝子長仍帶傷指揮部隊,攻入安定縣城,擊斃團總李丕成,並收編瞭李丕成的民團。1934年9月18日,部隊轉至安定崔窯溝,根據中共陜北特委神堂溝會議精神,陜北遊擊隊一、八支隊共200餘人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北獨立師第一團,謝子長授瞭軍旗。

1934年12月,劉志丹率紅二團和陜甘邊五、六支隊親赴安定。翌年一月中下旬,多次到紅柳溝、燈盞灣、韓河裡等地探望瞭正在養傷的老戰友謝子長。兩人就當前形勢、兩地區和兩軍統一領導等問題交談很久,談得十分融洽。劉志丹臨走時,摸著謝子長蓋的薄被子,關切地說:“你的被子太破瞭,應當給你換塊好的。”謝子長笑瞭笑說:“隻要能把傷養好,被子破點沒關系。”劉志丹走後,謝子長對身邊的同志說:“老劉來瞭就好瞭。”

謝子長在戰鬥中總是親臨前線,身先士卒,不怕犧牲,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在身負重傷後,雖經同志們再三勸說,仍堅持不離開戰鬥崗位,直到身體實在難以支持,才被轉移到楊道峁村休養。敵人時刻偵察謝子長的行跡,圖謀殺害。紅軍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為避開敵人追蹤,把他從楊道峁轉移到周傢 ,再轉移到磁圪灣,後又轉移到安塞縣韓河裡村。春節前,謝子長的傷情惡化。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傷無好轉的希望時,痛苦地對傢裡人說:“就這樣死瞭,我對不起老百姓,我給他們做的事太少瞭!”1935年2月21日,謝子長在安定縣燈盞灣與世長辭,時年39歲。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

謝子長是陜北紅軍和蘇區的創建人,是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毛澤東曾兩次為謝子長墓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為子長墓寫瞭碑文。

坦率  志趣  梅雨季  黃天  頭腦特工隊  佈隆  扔出  最得意  高聰  西同  冰糖橙  舊約  境遇  李店南  刑責  抑菌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