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簡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傢”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註》。

生平

傢世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的傢庭。父親李格非是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墻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塚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秉承傢學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傢庭裡,耳濡目染,傢學熏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傢、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字無咎)的大力稱贊。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上說,李清照"善屬文,於詩尤工,晁無咎多對士大夫稱之"。《說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錄》稱她"才高學博,近代鮮倫"。朱彧《萍洲可談》別本卷中稱揚她的"詩文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瞭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瞭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瞭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瞭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李清照讀瞭著名的《讀中興頌碑》詩後,當即寫出瞭令人拍案叫絕的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兩首。此詩筆勢縱橫地評議興廢,總結瞭唐代"安史之亂" 前後興敗盛衰的歷史教訓,借嘲諷唐明皇,告誡宋朝統治者"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對國傢社稷能表達出如此深刻的關註和憂慮,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雜志》認為,這兩首和詩"以婦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陳宏緒的《寒夜錄》評此兩詩:"奇氣橫溢,嘗鼎一臠,已知為駝峰、麟脯矣。"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雲:"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吏。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傢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傢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們引向遙遠的歷史年代,帶給他們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享受,使他們仿佛置身於無憂無慮的遠古時期,因而"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後兩年,趙明誠進入仕途,雖有瞭獨立的經濟來源,但夫婦二人仍然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且立下瞭"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趙傢藏書雖然相當豐富,可是對於李清照、趙明誠來說,卻遠遠不夠。於是他們便通過親友故舊,想方設法,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然而,他們的力量畢竟有限。一次,有人拿瞭一幅南唐畫傢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20萬文。他們留在傢中玩賞瞭兩夜,愛不釋手。但是,計無所出,隻好戀戀不舍地歸還瞭人傢。為此,"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新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可惜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激烈的新舊黨爭把李傢卷瞭進去。李清照出嫁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其時被列黨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罷提點京東路刑獄之職。九月,徽宗親書元祐黨人名單,刻石端禮門,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趙挺之卻一路升遷,六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尚書左丞。為救父之危難,李清照曾上詩趙挺之。對此,張嘗謂:"(文叔女上詩趙挺之)救其父雲:"何況人間父子情",識者哀之。"(《洛陽名園記》序) 晁公武亦雲:"(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嘗獻詩雲:"炙手可熱心可寒"。"(《郡齋讀書志》)惜均未奏效。被罷官後的李格非,隻得攜眷回到原籍明水。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崇寧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詔禁元祐黨人子弟居京;辛巳,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崇寧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闕下"(《續資治通鑒》卷八十八) 。據此,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原本恩愛的夫妻,不僅面臨被拆散的危險,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經沒有瞭李清照的立錐之地,不得不隻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傢人。政治風雲變幻,世事翻覆莫測。崇寧四年(1105年)暮春,趙挺之始除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六月,"(因)與(蔡)京爭權,屢陳其奸惡,且請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罷右仆射(《宋史?趙挺之傳》)。僅僅過瞭半年多,崇寧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罷相,趙挺之復授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與此同時,朝廷毀《元祐黨人碑》,繼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黨人之禁,李格非等"並令吏部與監廟差遣"(《續資治通鑒拾補》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歸汴京與趙明誠團聚。但是,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復相,無情的政治災難又降到瞭趙氏一傢頭上。三月,趙挺之被罷右仆射後五日病卒。卒後三日,即被蔡京誣陷。傢屬、親戚在京者被捕入獄,因無事實,七月獄具,不久即獲釋。但趙挺之贈官卻被追奪,其子的蔭封之官亦因而丟失,趙傢亦難以繼續留居京師。李清照隻好隨趙氏一傢回到在青州的私第,開始瞭屏居鄉裡的生活。李清照、趙明誠屏居青州,始於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歲,命其室曰"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歸來堂",取義於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其時,曾對清照極為稱賞的文學傢晁補之與李清照之父同以黨籍罷官歸隱,自號"歸來子"。晁補之在故鄉緡城 (今山東金鄉)修"歸去來園",園中的堂、亭、軒皆以《歸去來兮辭》中之詞語命名(見晁補之《歸來子名緡城所居記》) 。李清照、趙明誠以"歸來堂"名其書房,蓋出於對晁補之的仰慕,步其後而模仿之。《歸去來兮辭》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當亦取其中之雅意。"歸來堂"中,李清照與趙明誠雖然失掉瞭昔日京師丞相府中的優裕生活,然而卻得到瞭居於鄉裡平靜安寧的無限樂趣。他們相互支持,研文治學創作;他們節衣縮食,搜求金石古籍,度過瞭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在《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對此作瞭較為詳盡紡敘述:後屏居鄉裡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傢。青州古城是古齊國的腹心地區,是古老的文物之邦,豐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時有出土。趙明誠夫婦在當地收集到《東魏張烈碑》、《北齊臨淮王像碑》、唐李邕撰書《大雲寺禪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資料。益都出土的有銘古戟,昌樂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陸續成為他們的寶藏。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趙明誠題"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雲:"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題於歸來堂。"(《易安居士畫像》及趙明誠題詞,近人多判其偽。但據《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7年第二期吳金娣《有關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的一份珍貴資料》一文介紹,上海博物館藏《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趙明誠墨跡與《畫像》題詞墨跡相比較,許多字的字形結構與運筆都甚相似。以此該文認為《畫像》題詞確為趙明誠手跡。)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趙明誠大體上完成瞭《金石錄》的寫作。除自作序言外,還特請當時著名學者劉跂題寫瞭一篇《後序》。史稱,趙明誠撰《金石錄》,李清照"亦筆削其間"(張端義《貴耳集》卷上)。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歲。春、夏兩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趙明誠嘗遊仰天山水簾洞並題名刻洞內石壁。不久即知萊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萊州。途經昌樂,宿於驛館,作《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表達對青州姊妹的惜別之情。八月十日,清照到達萊州,又作《感懷》詩一首。詩前有小序雲:"宣和辛醜八月十日到萊,獨坐一室,平生所見,皆不在目前。幾上有禮韻,因信手開之,約以所開為韻作詩。偶得"子"字,因以為韻,作感懷詩雲。"在萊州期間,李清照繼續幫助趙明誠輯集整理《金石錄》,且"裝卷初就,蕓簽縹帶,束十卷為一帙。每日晚更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金石錄後序》。宣和七年(1125年) ,李清照42歲。趙明誠改守淄州。趙明誠曾得唐白居易所書《棱嚴經》與李清照共賞。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歲,仍隨趙明誠居淄州。是年,趙明誠因平定地方逃兵擾亂有功轉一官。

顛離漂泊

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歲。金人大舉南侵,俘獲宋徽宗、欽宗父子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朝廷崩潰。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為高宗,南宋開始。是年三月趙明誠因母親死於江寧(今南京市),南下奔喪。八月,起知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北方局勢愈來愈緊張,李清照著手整理遴選收藏準備南下:"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 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金石錄後序》)十二月,青州兵變,殺郡守曾孝序,青州剩餘書冊被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曾這樣記載此事:"青州故第,尚鎖書冊用屋十餘間,期明年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處文字當因在傳抄中或奪或衍而臻誤。史實應為"青州兵變"。)當李清照押運15車書籍器物,行至鎮江時,正遇張遇陷鎮江府,鎮江守臣錢伯言棄城而去(《續資治通鑒》卷一0一),而李清照卻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馬亂中將這批稀世之寶,於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寧府。李清照至江寧後,雪日每登城遠覽以尋詩。周 《清波雜志》卷八有雲:"傾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以宋高宗為首的妥協投降派,借口時世危艱,拒絕主戰派北進中原,一味言和茍安。李清照十分不滿, 屢寫詩諷刺, 曾有"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之句。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三月與李清照"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金石錄後序》)。舟過烏江楚霸王自刎處,清照有感而作《絕句》以吊項羽。以項羽寧肯一死,引頸烏江以謝江東父老的壯烈史跡,對南宋統治者進行諷喻。五月,至池陽(今安徽貴池),趙明誠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回憶說,趙明誠將"過闕上殿。遂駐傢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餘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不幸的是,由於途中感疾,趙明誠竟於八月十八日卒於建康。趙明誠卒後,李清照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謝《四六談麈》卷一)葬畢趙明誠,李清照大病一場。當時國勢日急,趙明誠妹婿李擢權兵部侍郎,從衛太後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為保存趙明誠所遺留文物書籍,李清照派人運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當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謂連艫渡江之書散為雲煙。李清照隻好攜帶少量輕便的書帖典籍倉皇南逃。之後,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時任敕局刪定官的弟弟李迒。這時傳有密論列趙明誠者,有所謂"頒金"之語,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銅器等物追隨帝蹤,希圖投進朝廷。顛沛流離中,所餘文物又散失大半。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隨帝蹤流徙浙東一帶。"到臺,守已遁。之剡出陸,又棄衣被走黃巖,雇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蹕章安,從禦舟海道道之溫,又之越。"九月,劉豫在金人扶持下,建偽齊政權。李清照有詩斥之曰:"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達衢州。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紹興),居土民鐘氏之傢,一夕書畫被盜。她悲痛不已,重立賞收贖。至此,所有圖書文物大部散失。紹興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達杭州。圖書文物散失殆盡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孤獨無依之中,再嫁張汝舟。張汝舟早就覬覦她的珍貴收藏。當婚後發現李清照傢中並無多少財物時,便大失所望,隨即不斷口角,進而謾罵,甚至拳腳相加。張汝舟的野蠻行徑,使李清照難以容忍。後發現張汝舟還有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李清照便報官告發瞭張汝舟,並要求離婚。經查屬實,張汝舟被除名編管柳州。李清照雖被獲準離婚, 但宋代法律規定,妻告夫要判處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後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關押9日之後獲釋。(對於李清照改嫁張汝舟之事,後世學者頗有爭議。其實,婦女改嫁在宋代前期並不少見,且不影響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傢談及此事,應當可信。古人辯誣之說,實際是受封建禮教觀念束縛的結果。)雖然經歷瞭一場再嫁匪人、離異系獄的災難,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並未消沉,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她從個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之後,把眼光投到對國傢大事的關註上。紹興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簽書樞密院事韓肖胄和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滿懷激情地作古詩、律詩各一首為二公送行。詩中有"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之句,表達瞭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充滿瞭關念故國的情懷。紹興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瞭《金石錄後序》的寫作。十月,避亂金華,寫成《打馬圖經》並《序》,又作《打馬賦》。雖為遊戲文字,卻語涉時事。借談論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關戰馬的典故和歷史上抗惡殺敵的威武雄壯之舉,熱情地贊揚瞭像桓溫、謝安等忠臣良將的智勇,暗諷南宋統治者不識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無能,寄寓對收復失地的願望,抒發瞭個人"烈士暮年"的感慨。在金華期間,李清照還曾作《武陵春》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傢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傢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又作《題八詠樓》詩,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其"江山留與後人愁"之句,堪稱千古絕唱。紹興十三年(1143年)前後,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表進於朝。越十餘年,大約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後,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享年至少73歲。

創作風格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流傳至今的,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餘首。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為之驚嘆。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瞭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瞭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瞭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如夢令》二首,活潑秀麗,語新意雋。《鳳凰臺上憶吹簫》、《一剪梅》、《醉花陰》等詞,通過描繪孤獨的生活和抒發相思之情,表達瞭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轉曲折,清俊疏朗。《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寫對女伴們的留戀,感情也極其真摯。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鬱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出自一個女作傢之手,比起"花間派"代言體的閨怨詞來要有價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傢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瞭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如《菩薩蠻》寫的"故鄉何處是,忘瞭除非醉",《蝶戀花》寫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瞭的北方的深切懷戀。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詞《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日"的京洛舊事;《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賞",都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淒涼憔悴作對比,寄托瞭故國之思。

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瞭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通過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聲聲慢》通過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處境,運用疊詞,表達瞭自己難以克制、無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樂》中"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孤雁兒》中的悼亡情緒,都是在國破傢亡、孤苦淒慘的生活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她的這部分詞作正是對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還寫過一篇《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傢"的說法,是宋代的重要詞論,也成為她詞創作的理論依據,著有《漱玉詞》,李清照詞的風格以婉約為主,屹然為一大宗,人稱"婉約詞宗"。沈謙《填詞雜說》將李清照與李後主並提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易安詞在群花爭艷的宋代詞苑中,獨樹一幟,自名一傢,人稱"易安體"。"易安體"之稱始於宋人。侯寅《眼兒媚》調下題曰:"效易安體"。辛棄疾《醜奴兒近》調下題曰:"博山道中效易安體"。詞作自成一體,表明已形成鮮明的個性風神。

主要作品

相關紀念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被譽為"詞國皇後",曾"詞壓江南,文蓋塞北"。自明朝以來,中國出現瞭四處"李清照紀念館(堂)"和多處"藕神祠"。

山東章丘紀念館

章丘清照園位於明水百脈泉畔, 占地總面積為1.8萬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築1270平方米,水面1500平方米,綠地1萬平方米。於1997年5月1日正式開放。

山東青州紀念館

青州李清照紀念館位於青州古城西門外洋溪湖畔。占地約630平方米。建築坐北朝南,大門內有甬道北去,道東建有順河樓,西邊為四松亭,均為清代建築。甬道盡頭為一四合院,系1993年所建,門上書有著名詞人蕭勞書寫的匾額"李清照紀念館"。

山東濟南紀念堂

濟南李清照紀念堂設在趵突泉公園內、 柳絮泉北側的一處庭院中,總面積約為360平方米。這一庭院北宋時為濟南盛族張氏的庭院,到瞭金代改為靈泉庵,清末改為咸豐進士山東巡撫丁寶禎的祠堂。因清代初期詩人田雯一首《柳絮泉訪李易安故宅》詩,人們誤認李清照故居即在柳絮泉邊,其後文人墨客皆牽合附會,遂有李清照故宅在濟南之說。

浙江金華紀念堂

金華李清照紀念堂設在金華市南隅八詠路八詠樓上。八詠樓,原名玄暢樓,又名元暢樓,為南朝齊隆昌元年(494年)東陽太守沈約修建,1994年,八詠樓文物保護管理所將八詠樓正廳改為李清照紀念堂。因李清照曾在杭州西湖清波門一帶居住過,有關部門在柳浪聞鶯公園內,擇地於水杉林的小溪邊,建造瞭清照亭,於2002年開放。濟南歷城區蟠龍山森林公園內,也設有清照亭,2004年開放。李清照曾被尊為藕花神,供奉於濟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自清代起,濟南人民就將李清照封為藕神以祭祀。另外在濟南的泉城廣場、河南開封的濱河路、北京的中華世紀壇三層環廊均有李清照的全身雕塑。

評價

總體評價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傢,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歷史的角度李清照的愛國思想,代表瞭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一個側面,讓後人從中看到瞭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傢中為女性爭得瞭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李清照還開創瞭女作傢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後世留下瞭一個女性愛國的光輝典范,特別是現代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瞭重大影響。 現實的角度認識李清照的愛國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國傢統一、民族團結以及社會進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這對於在弘揚愛國主義,高舉愛國大旗,促進民族團結、國傢統一和振興中華時充分發揮婦女的社會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李清照小像圖冊參考資料)

名人評價

古代部分宋代·王灼:易安居士,京東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趙明誠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歸。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傢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碧雞漫志》卷二)宋代·朱彧:本朝女婦之有文者,李易安為首稱。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詩之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詞尤婉麗,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見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終晚節,流落以死。天獨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萍洲可談》卷中)宋代·胡仔: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小詞雲:"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此語甚新。又《九日》詞雲:"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語亦婦人所難到也。易安再適張汝舟,未幾反目,有《啟事》與綦處厚雲:"猥以桑愉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傳者無不笑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六十)元代·楊維禎:女子誦書屬文者,史稱東漢曹大傢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詞翰,一詩一簡,類有動於人。然出於小聽挾慧,拘子氣習之陋,而未適乎情性之正。此大傢氏之才之行,足以師表六宮,一時文學而光父兄者,不得並議矣。(《東維子集》卷七)明代·楊慎: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其詞名《漱玉集》,尋之未得。《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山谷所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詞品》卷二)明代·陳霆:聞之前輩,朱淑真才色冠一時,然所適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題其稿曰《斷腸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斷腸獨斯人哉!古婦人之能詞章者,如李易安、孫夫人輩,皆有集行世。淑真繼其後,所謂代不乏賢。(《諸山堂詞話》卷二)明代·王世貞:《花間》以小語致巧,《世說》靡也;《草堂》以麗字則妍,六朝婾也。即詞號稱詩餘,然而詩人不為也。何者?其婉孌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奪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詩嘽緩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詩而詞,非詞也;之詞而詩,非詩也。言其業,李氏、晏氏父子、耆卿、於野、美成、少遊、易安至也,詞之正宗也。溫、韋艷而促,黃九精而險,長公麗而壯,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詞之變體也。詞興而樂府亡矣,曲興而詞亡矣。非樂府與詞之亡,其調亡也。(《弇州山人詞評》)明代·毛晉:《草堂詩餘》若幹卷,向未艷驚人目。每秘一冊,便稱詞林大觀,不知抹倒幾許騷人。即如次仲、幾叔輩,不乏"寵柳嬌花"、"燕航鶯吭"等語,何愧大晟上座耶?《草堂集》竟不載一篇,真堪太息。餘隨得本之先後,次第付梨,凡經商緯羽之士,幸兼擷焉。秋分日,湖南毛晉識。(汲古閣本《宋六十名傢詞》)清代·劉體仁:周美成不止不能作情語,其體雅正,無旁見側出之妙。柳七最尖穎,時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遊。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撋就"類。下此則蒜酪體也。惟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瞭得",深妙穩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七頌堂詞繹》)清代·沈謙: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填詞雜說》)清代·尤侗:松陵周勒山所選《女子絕妙好詞》,既已搴芳采華,亦復闡幽索隱,當使《花草》承塵、《蘭荃》讓畔者矣。松陵素稱《玉臺》文藪。而葉小鴦之《返生香》,仙姿獨秀,雖使《漱玉》再生,猶當北面,何論餘子!(《女子絕妙好詞選》)清代·毛先舒:詞傢刻意、俊語、濃色,此三者皆作者神明,然須有淺淡處、平處,忽著一二乃佳耳。如美成《秋思》,平敘景物已足,乃出"醉頭扶起寒怯",便動人工妙。李易安《春情》,"清露展流,新桐初"引用《世說》全句。渾妙。嘗論詞貴開拓,不欲沾滯,忽悲忽喜,乍近乍遠,所為妙耳。如遊樂詞,須微著愁思,方不癡肥。李《春情》詞本閨怨,結雲"多少遊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爾開拓,不但不為題束,並不為本意所苦。直如行雲,舒卷自如,人不覺耳。(《詩辨坻》卷四)

現代部分胡適: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個女文豪,名清照,號易安居幹。……李清照少年時即負文學的盛名,她的詞更是傳誦一時的。她的詞可惜現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齋刻本),但我們知道她是最會做白話詞的。例如:《一剪梅》(略),《添字采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聲聲慢》(略),這種白話詞真是絕妙的文學,怪不得她在當日影響瞭許多人。李清照雖生於北宋,到南渡時,她已是50歲的老婦人瞭。但她對於北宋的大詞傢,二晏、歐陽、蘇、秦、黃一一都表示不滿意。(《國語文學史》))呂思勉:北宋女詞人,則有李易安。……夫婦皆擅學問,長詩文,精金石,誠一代之才媛也。易安詩筆稍弱,詞則極婉秀,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詞,無一字不協律者,實倚聲之正宗,非徒以閨閣見稱也。(《宋代文學》)胡懷琛:在北宋末再有一個著名的女詞人名叫李清照,她的《漱玉詞》,在文學界裡是極有名的。她的佳句"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尤為人所稱道。(《中國文學史概要》)羅根澤:詞是文學,也是音樂……女詞人李易安《論詞》,都是偏於以音樂的觀點立論,雖然也不忽視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容肇祖: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有天才的女子,她論詞對於北宋諸大傢,多有不滿,可見她的眼光之銳敏。她的詞在當日很受人崇敬,如辛棄疾有時自稱"效李易安體"。可見她的影響;(《中國文學史大綱》)劉大傑:李清照是南渡前後的女詞人,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傢。她是遵守著詞的一切規律而創作的。她一面重視音律,精煉字句;同時,她的詞富於真實的性情與生活的表現。她生逢國變、傢破人亡,她的筆下,雖沒有直接反映現實,但我們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貧窮,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個亂離時代、封建社會直接給她的迫害。她正是當日一個受難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當日無數難民的生活情感。(《中國文學發展史》)朱東潤: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有《漱玉詞》五卷,今存一卷。詞格抗軼周柳,其論詞之言,見於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林庚:北宋的詞壇,雖然充滿瞭慢詞的勢力,卻依然以小令為主。而結束這北宋詞壇的一位作傢,便是李清照。……中國女作傢中,能夠在文學史上占一席地的,這是唯一的一個人瞭。詞原是女性美的描寫,她正是能夠完成那自我表現的,她生活的時代雖在北宋南宋之間,而她的作風竟是完全北宋的。她不願意隨著當時一般的潮流,而專意於小令的吟詠,這在詞壇上更覺重要。她的名作象《醉花陰》(略),《如夢令》(略)。至於佳句象"翻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都是膾炙人口的。然而整個詞壇的趨勢,已完全走向慢調,小令此後正如絕句,隻成為詩人們偶然的點綴。詩詞的命運,似乎不可避免的,都走上瞭同一的途徑。(《中國文學史》)

林間  殼菜蛤  私念  歐錦  宗傢  隨叫隨到  不要相信她  凌雲壯志  寶德  內褲  一言以蔽之  路橋東  長吉  防空洞  從龍  理事會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