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考試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回車駕言邁

回車駕言邁

作者:佚名

原文: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譯文

轉回車子駕駛向遠方,遙遠的路途跋涉難以到達。
一路上四野廣大而無邊際,春風吹生瞭枯萎的野草。
眼前一切都是陌生無故物,像草之榮生,人又何嘗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百草和人生的短長雖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相同,既然如此處生立業就必須即時把握。
人不如金石般的堅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長壽也有盡期,豈能長久下去。
生命很快而急遽的衰老死亡,應立刻進取保得聲名與榮祿。

註釋

回車駕言邁:“回”,轉也。“言”,語助詞。“邁”,遠行也。
悠悠:遠而未至之貌。
涉:本義是徒步過水。引申之,凡渡水都叫“涉”。再引申之,則不限於涉水。這裡是“涉長道”,猶言“歷長道”。
茫茫:廣大而無邊際的樣子。這裡用以形容“東風搖百草”的客觀景象,並承上“悠悠涉長道”而抒寫空虛無著落的遠客心情。
所遇無故物二句:“故”,舊也。“無故物”承“東風搖百草”而言。“東風”,指春風,“百草”是新生的草。節序推移,新陳代謝,去年的枯草,已成“故物”,當然是看不到瞭。“焉得不速老”是由眼前事物而產生的一種聯想;草很容易由榮而枯,人又何嘗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
盛衰各有時二句:“各有時”,猶言“各有其時”,是兼指百草和人生而說的。“時”的短長雖各有不同,但在這一定時間內,有盛必有衰,而且是由盛而衰的;既然如此,“立身”就必須早瞭。“早”,指盛時。“立身”,猶言樹立一生的事業基礎。
人生非金石二句:“金”,言其堅,“石”,言其固。上句言生命的脆弱。“考”,老也。“壽考”,猶言老壽。下句是說,即使老壽,也有盡期,不能長久下去。
奄忽隨物化:“奄忽”,急遽也。“隨物化”,猶言“隨物而化”,指死亡。
榮名:指榮祿和聲名。
說明:這首詩從客觀景物的更新,聯想到人生壽命的短暫,因而發出”立身不早”,沉淪失意的慨嘆。

賞析

這一篇是自警自勵的詩。詩人久客還鄉,一路看到種種事物今昔不同,由新故盛衰的變化想到人生短暫,又想到正因為人生短就該及時努力,建功立業,謀取不朽的榮名。
此詩含義為何,佳處為何,要理解正確,關鍵在於對篇末“榮名”二字的解詁。
古今註本於榮名有二解。一說榮名即美名,又一說則謂榮名為榮祿和聲名。由前說,結二句之意為人生易盡,還是珍惜聲名為要;由後說,則其意變為:人生苦短,不如早取榮祿聲名,及時行樂顯身。二說之境界高下,頗有不同。貪按榮各一詞,古籍屢見。如《戰國策?齊策》:“且吾聞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淮南子?修務訓》:“死有遺業,生有榮名。”其均為令譽美名之義甚明。     疑義既釋,則詩意及結構自明。詩以景物起興,抒人生感喟。回車遠行,長路漫漫,回望但見曠野茫茫,陣陣東風吹動百草。這情景,使行旅無已,不知稅駕何處的詩人思緒萬千,故以下作句,二句一層,反復剴陳而轉轉入深。“所遇”二句由景入情,是一篇樞紐。因見百草淒淒,遂感冬去春來,往歲的“故物”已觸目盡,那麼新年的自和,又怎能不匆匆向老呢?這是第一層感觸。人生固已如同草木,那麼一生又應該如何度過呢?“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立身J”,應上句 “盛衰”觀之,其義甚廣,當指生計、名位、道德、事業,一切卓然自立的憑借而言。詩人說,在短促的人生途中,應不失時機地產身顯榮。這是詩人的進一層思考。但是轉而又想:“人和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即使及早立身,也不能如金石之永固,立身雲雲,不也屬虛妄?這是詩人的第三層想頭。那麼什麼才是起初的呢?隻有榮名--令譽美名,當人的身軀歸化於自然之時,如果能留下一點美名為人們所懷念,那末也許就不虛此生瞭吧。終於詩人從反復的思考中,得出瞭這一條參悟。
當漢末社會的風風雨雨,將下層的士子們恣意播弄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對生命的真諦進行思索。有的高唱“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貧賤,轗軻常苦辛” (《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表現出爭競人世的奮亢;有的則低吟“服食求神仙,多為民誤。不如馀美酒,被服紈與素”(同上《驅車上東門》),顯示為及時行樂的頹唐。而這位願以榮名為寶的詩人,則發而為潔身自好的操修。雖然他同樣擺脫不瞭為生命之謎而苦惱的世紀性的煩愁,然而相比之下,其思致要深刻一些,格調也似乎更高一點。
顯然,這是一乎哲理性的雜詩,但讀來卻非但不覺枯索,反感到富於情韻。這一方面固然因為他的思索切近生活,自然可親,與後來玄言詩之過度抽象異趣,由四個層次的思索中,能感到詩人由抑而揚,由揚又以抑,再抑而再揚的感情節奏變化。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是,這位詩人已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接觸到瞭詩歌之境主於美的道理,在景物的營構,情景的交融上,達到瞭前人所未有的新境地。詩的前四句,歷來為人們稱道,不妨以之與《詩經》中相近的寫法作一比較。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首《黍離》是《詩經》的名篇。如果不囿於先儒附會的周大夫宗國之思的教化說,不難看出亦為行人所作。以本詩與之相比,雖然由景物起興而抒內心憂苦的機杼略近,但構景狀情的筆法則有異。《黍離》三用疊詞“離離”、“靡靡”、“ 搖搖”,以自然的音聲來傳達情思,加強氣氛,是《詩經》作為上古詩歌的典型的樸素而有效的手法。而本詩則顯得較多匠心的營造。“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邁”、“悠悠”、“茫茫”、“搖”,疊詞與單字交疊使用,同樣渲染瞭蒼茫淒清的氣氛,然而不但音聲歷落,且由一點--“車”,衍為一線--“長道”,更衍為整個的面--“四顧”曠野。然後再由蒼茫曠遠之景中落到一物“草”上,一個“搖”字,不僅生動地狀現瞭風動百草之形,且傳達瞭風中春草之神,而細味之,更蘊含瞭詩人那思神搖曳的心態。比起《黍離》之“ 中心搖搖”來,本詩之“搖”字已頗具鍛煉之功,無怪乎前人評論這個搖字為“初見崢嶸”。這種構景與煉字的進展與前折“所遇”二句的佈局上的樞紐作用,已微逗文人詩的特征。唐皎然《詩式?十九首》雲:“《十九首》辭精義炳,婉而成章,始見作用之功。”(作用即藝術構思),可稱慧眼別具;而本詩,對於我們理解皎然這一詩史論析,正是一個好例。
皎然所說“初見作用之功”很有意思,這又指出瞭《古詩十九首》之藝術構思尚屬於草創階段。本詩前四句的景象營構與鍛煉,其實仍與《黍離》較近,而與後來六朝唐代詩人比較起來,顯然是要簡單得多,也自然得多。如陸雲《答張博士然》: “行邁越長川,飄搖冒風塵。通波激枉渚,悲風薄丘榛。”機杼亦近,但刻煉更甚,而流暢不若。如果說《十首詩》是“秀才說傢常話”(謝榛《四溟詩話》),那末陸雲則顯為秀才本色瞭。由《黍離》到本詩,再到陸雲上詩,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古典詩歌的演進足跡,而本詩適為中介。所以陸士雍《古詩鏡?總論》說“《十九首》謂之《風》馀,謂之詩母”。
對於人生目的意義之初步的朦朧的哲理思考,對於詩歌之文學本質的初步的朧的覺醒。這兩個“初步”,也許就是本詩乃至《古詩十九首》整組詩歌,那永久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參考資料:
1、
《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49-151頁

網友評論

條評論

王佐橋西  白峰  幾十億  後稷  禾本科  章孝標  汪應辰  廊下  嵇康  當春天來臨  長新  明基  黏度  對景傷情  隆正  種土豆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