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送劉司直赴安西

送劉司直赴安西

作者:王維

原文:
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裡少行人。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譯文

通往西域遙遠的陽關道上,舉目惟見邊塞的煙氣和沙塵。
整個春天隻偶有大雁飛過,萬裡路上很少見到行人。
苜蓿草將隨著汗血馬傳入,葡萄種也帶隨著漢傢使臣。
這一去自應讓外族害怕,使他們不敢再強求和親。

註釋

⑴劉司直:作者友人,生平字號不詳。司直:官名,大理寺(掌管刑獄)有司直六人,從六品上。安西:指安西都護府。
⑵絕域:指極遠的地域,此指西域。《管子·七法》:“不遠道裡,故能威絕域之民;不險山河,故能服恃固之國。”陽關道:指古代經過陽關通往西域的大道。陽關:關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南。
⑶沙:一作“煙”。塞塵:塞外的風塵。代指對外族的戰事。唐韓愈《烽火》詩:“登高望烽火,誰謂塞塵飛。”
⑷三春:春季三個月:農歷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漢班固《終南山賦》:“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
⑸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輕重己》:“十日之內,室無處女,路無行人。”
⑹苜蓿(mùxu):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產西域各國,漢武帝時,張騫使西域,始從大宛傳入。《史記·大宛列傳》:“(大宛)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萄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天馬:駿馬的美稱。《史記·大宛列傳》說:“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
⑺蒲桃:即葡萄,原產西域,西域人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逐:隨。漢臣:漢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漢族政權的臣子。《史記·留侯世傢》:“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
⑻當:應當。令:使。外國: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權。後以指本國以外的國傢。《史記·大宛列傳》:“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
⑼覓:尋求。和親: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關系與邊疆各族統治者結親和好。唐蘇鬱《詠和親》:“君王莫信和親策,生得胡雛虜更多。”
參考資料:
1、
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36-137

賞析

此詩的前兩聯介紹友人赴邊的道路情況。第一聯“絕域陽關道,胡煙與塞塵”,指出路途遙遠,環境惡劣。這兩句是寫這條西去路的前方是邊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區,那裡,烽煙彌漫,沙土飛揚,一望無垠,滿目淒涼。
第二聯以空中與地上景象相互映襯,進一步表現路途的寂寞荒涼。正值三春季節,南國正是“江南草長,群鶯亂飛”之時,無奈春風不度玉門關,一路上唯見偶爾飛過的歸雁;平視前方,漫漫長路上極少有行人往來。
第三聯似承實轉,雖然仍是寫景,但色調感情陡轉:“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當年漢武帝派李廣利伐大宛取名馬,馬嗜苜蓿,苜蓿與葡萄種也就隨漢使傳入中國。這一聯歷史與現實結合,以想象代實景,描繪瞭一幅絲綢路上的特異風光。其中蘊含頌楊漢使,溝通兩地文化的歷史功績之意,以此勉勵友人遠赴安西建功立業。
最後一聯正是承著這一詩意轉出:“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這裡以“不敢覓和親”指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唐王朝的臣服。這兩句看似泛指,實際上是針對“劉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劉司直出塞幹出一番事業,弘揚國威,同時也寄寓瞭詩人本人效命疆場、安邊定國的豪邁感情。
這首詩將史事融入送行時對路途險遠的渲染中,全詩從寫景到說史,又從說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於字句之間流淌不絕的,則是詩人對於友人始終如一的深情。
參考資料:
1、
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36-137

網友評論

條評論

三個字  街東  路晉  鶴潔路鶴韻  朝凱  壞死性鞏膜  加熱爐  瀦留囊腫  江背村  公司名稱  波棱瓜屬  烏什  外沙村  脊柱結核  韋林  馬王寨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