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 胡十八 吹簫的楚伍
来源:74U閱讀網
千秋歲·次韻少遊
作者:蘇軾
原文:
島邊天外, 未老身先退。 珠淚濺, 丹衷碎。 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裡,斜陽正與長安對。道遠誰雲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能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譯文
人未老而身已退居在天外孤島上。腰間佩戴金色的玉飾泠泠作響;金黃色的腰帶色彩濃艷。夕陽正斜照著萬裡之外的汴京城。註釋
⑴此詞作於元符三年(1100年)。王文浩《蘇詩總案》卷四十三謂本年四月得秦觀書,並作答。少遊:秦觀的字,曾作《千秋歲》(水邊沙外)。次韻:指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次韻就是和詩的一種方式。也叫步韻。創作背景
紹聖元年(1094)四月,蘇軾落職知英州,秦觀被指為影附蘇軾隨之被貶為杭州通判,道貶監處州酒稅。三年,轉徙郴州。
紹聖四年(1097年)仲春,新黨為瞭將舊黨(元祐黨人)趕盡殺絕,朝廷對“元祐黨人”的貶地作瞭一次大規模的調整。所有被貶外地的元祐黨人,根據貶所再向更遠之地貶一次。因為蘇軾在舊黨中的地位,已經被貶廣東的蘇軾,再次被貶到瞭海南。秦觀由郴州轉徙到更遠的橫州(今廣西橫縣)。
秦觀於紹聖四年(1097年)在衡州遇到瞭在這裡做知府的孔平仲(毅甫)。孔平仲系與秦觀同一批受到貶謫,落職知衡州的,處境與心境大致相同,秦觀因向他贈送瞭舊作《千秋歲》詞。
孔平仲他讀瞭這首詞以後,認為言語悲傖,作者心中的幽怨太深,恐不久於人世,並步原韻和詞一首,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秦、孔二人所作的《千秋歲》經由蘇軾的侄孫蘇元老傳到瞭遠謫瓊州的蘇軾那裡。蘇軾有所感,亦作和詞一首。
鑒賞
秦觀《千秋歲》詞抒發離愁別緒,情意纏綿。蘇軾的和詞比秦詞心境較為開闊。一是他能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丹衷”、“臣節”,發泄“未老身先退”、“罪大天能蓋”的強烈幽怨不滿情緒。二是他能將幽怨不滿置之度外,我行我素,不理會人傢的評說,表現出一貫的超脫達觀態度。即使在政治上連遭打擊之時,他的進取精神仍未完全磨滅。
上闋“未老身先退”句首先表明瞭對貶謫的不滿。白居易《不致仕》雲:“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時蘇軾年六十三遭貶到海南島,故言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是朝廷決定,非自己情願,怎不叫人傷心落淚。“珠淚盡,丹衷碎”寫出蘇軾遭貶的憤懣。蘇詞用很工的對偶句, 有聲有色地描寫當年在朝廷任職時的形象。蘇軾雖被貶,但服飾仍舊,故有“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之說。“斜陽”句是說自己雖已暮年,遠在萬裡天涯,但還懷念著京都。蘇軾一片忠心未改。“莫嫌雷瓊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兩句可作參考。詞上闋抒寫懷君思朝之真情: 淚灑心碎,一步一回首。
下闋蘇軾表示難迎合朝廷,迫不得已,隻好學孔子“乘桴浮於海”。下闋反映出蘇軾內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有罪之臣,難忘“君命”、“新恩”,另方面“君命”有悖“舊學”,對自己的前途已不抱希望。“乘槎且恁於海”,語出《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政治主張行不通, 我就乘著木排過海到海外去, 跟隨我的大概隻有仲由吧。詞人暗中寫自己,也寫秦觀。 仲由是孔子的學生,秦觀也曾拜蘇軾為師。他鼓勵秦觀振作起來。詞人站得高,想得遠,能擺脫個人得失,終不忘江山社稷。他的和韻詞不僅格調較高,而且符合自己的長者身份。
全詞波瀾起伏,情感激蕩,令人感受蘇軾胸中熾熱的情感還未泯滅。表達瞭他不忘自己的使命,雖歷經磨難仍不改報效國傢的政治抱負。
參考資料:
1、
王水照,王宜瑗.蘇軾詩詞選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167-168
2、
高純林.東坡和韻詞比較賞析[J].常州工學院學報 (社科版).2008年4月(26) 61-62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