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黃芪

黃芪

黃芪別名:黃耆,戴糝,戴椹,獨椹,芰草,蜀脂,百本,王孫,百藥綿,羊肉,綿黃耆,綿耆,綿芪,箭芪,土山爆張根,獨根,二人抬,綿黃芪,

黃芪簡介:黃芪,中藥名。為豆科黃芪屬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莢黃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根。具有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氣虛證,肺氣虛證,氣虛自汗證,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等。

黃芪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主治

1、脾氣虛證:本品甘溫,善入脾胃,為補中益氣要藥。因其能升陽舉陷,故長於治療脾虛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內臟下垂。本品既能補脾益氣,又能利尿消腫,標本兼治,為治氣虛水腫之要藥。本品又能補氣生血,治血虛證亦常與補血藥配伍。對脾虛不能統血所致失血證,本品尚可補氣以攝血。對脾虛不能佈津之消渴,本品能補氣生津,促進津液的生成與輸佈而有止渴之效。

2、肺氣虛證:本品入肺又能補益肺氣,可用於肺氣虛弱,咳喘日久,氣短神疲者,常與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氣虛自汗證:脾肺氣虛之人往往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本品能補脾肺之氣,益衛固表。

4、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本品以其補氣之功還能收托毒生肌之效。

5、痹證、中風後遺癥等氣虛而致血滯,筋脈失養,癥見肌膚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補氣以行血。

6、西醫診為胃下垂、腎下垂、直腸脫垂、子宮脫垂、慢性胃腸炎屬脾氣虛弱、中氣下陷證者,不明發熱屬氣虧血虛,血虛陽浮證者,附件炎、子宮功能性出血、冠心病心絞痛、腦梗死後遺癥屬氣虛血滯證者,糖尿病屬氣陰不足證者,貧血、營養不良屬氣血兩虛證者,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屬肺氣虛弱,表虛不固證者,慢性腎炎、特發性水腫、功能性水腫屬脾虛失運,水濕內停證者,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癤腫屬於氣虛證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10-20g,大劑量30-60g。固表止汗、托瘡排膿、生肌斂瘡、利水退腫宜生用,補脾益氣升陽宜炙用。

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惡龜甲、白鮮皮。

2、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降血壓藥合用,以防出現直立性低血壓等。

(2)不宜與強心苷藥物合用,藥效累加,增加毒性。

(3)與肝素、華法林、阿司匹林等藥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傾向。可以降低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不宜同用。

3、飲食禁忌:忌食蘿卜、綠豆和強堿性食物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芽、海帶等。

註意事項

凡表實邪盛,瘡瘍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均不宜用。

化學成分

膜莢黃芪根中分離出黃芪苷Ⅰ、黃芪苷Ⅱ、胡蘿卜苷、β-谷甾醇、棕櫚酸,膜莢黃芪皂苷A、B、C,2',4'一二羥基-5,6-二甲氧基異黃烷、熊竹素、膽堿、甜菜堿、葉酸、毛蕊異黃酮、芒柄花黃素和以三萜環黃芪醇為苷元的黃芪苷Ⅰ、Ⅱ、Ⅲ、Ⅳ。抗菌成分L-3-羥基-9-甲氧基紫檀烷。蒙古黃芪根中含大豆皂苷,黃芪苷Ⅰ、Ⅱ、Ⅳ,胡蘿卜苷。含黃芪多糖Ⅰ、Ⅱ、Ⅲ三種均一多糖,並分離出兩種葡聚糖AG-1、AG-2和兩種雜多糖AH-l、AH-2。AG-1和AH-1具有免疫促進作用。含芒柄花黃素、毛蕊異黃酮等黃酮類化合物;並含天門冬酰胺、刀豆氨酸、脯氨酸、丫一氨基丁酸等21種氨基酸,含有鐵、錳、鋅、銣等14種微量元素。

藥理作用

1、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黃芪及其多糖等成分可明顯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對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等均有促進或增強作用;對幹擾素系統有明顯的刺激作用,具有自身誘生和活性揮發等功效。

2、對細胞代謝的影響:黃芪能明顯延緩人胚二倍體細胞自然衰老過程,能延長細胞壽命1/3左右;在高濃度時對體外培養健康人淋巴細胞有絲分裂有抑制作用,而低濃度時則有促進作用。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黃芪皂苷50-200μg/ml對心有正性肌力作用,30μg/ml呈負性肌力作用;黃芪具有降壓作用。

4、抗菌作用:黃芪對志賀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α-溶血性鏈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桿菌等有抗菌作用。

5、抗病毒作用:黃芪註射液對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的感染過程有一定的阻斷作用。黃芪在相當濃度下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包括艾滋病病毒。黃芪水煎劑具有直接滅活病毒作用,且可抑制感染病毒後的細胞病變,可直接抑制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對正在復制的病毒具有生長抑制作用。

6、對血液系統的影響:黃芪煎劑對乙酰苯肼造成溶血性血虛動物細胞壓積降低,血液比黏度降低,紅細胞電泳率減少,電泳時間延長等均有改善作用。

7、對泌尿系統的影響:黃芪註射液具有保腎的作用;黃芪有中等利尿作用。

8、對糖代謝的影響:黃芪多糖具有雙向調節血糖的作用。

9、此外,黃芪尚具有抗衰老、抗突變、保肝、抗疲勞、抗缺氧、抗寒、抗輻射、抑瘤、抗肺動脈高壓、鎮靜、鎮痛、增智、抗炎、激素樣作用等。

相關論述

1、《本草匯言》: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

2、《醫學衷中參西錄》: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即宗氣)下陷。

黃芪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黃芪配人參:黃芪長於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偏於溫補固護;人參善於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偏於滋補強壯。兩藥配伍,相須為用,為甘溫補氣的重要配伍。適用於氣虛所致神疲、食少、自汗等身體虛弱諸證。

2、黃芪配附子:黃芪長於補氣升陽,益衛固表;附子善於回陽救逆,溫腎助陽。兩藥配伍,可增強溫裡助陽、固表止汗的作用。適用於氣虛下陷兼陽虛者,癥見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肢體沉重麻木等。

3、黃芪配白術:黃芪長於益氣補虛;白術善於健脾益氣。兩藥配伍,可增強補氣健脾的作用。適用於氣虛脾弱所致倦怠乏力、氣短懶言等。

4、黃芪配當歸:黃芪補脾肺之氣,以益生血之源;當歸養心肝之血,以補血和營。

兩藥配伍,可增強益氣生血的作用。適用於勞倦內傷、肌熱面赤、煩渴、脈虛大乏力及瘡瘍、血虛發熱、諸氣血不足等。

5、黃芪配升麻:黃芪甘溫,長於補氣升陽;升麻辛甘微寒,善於解表升陽。兩藥配伍,可增強升陽舉陷的作用。適用於氣虛下陷的崩漏、脫肛、子宮脫垂等。

6、黃芪配防風:黃芪補氣固表;防風祛風解表。兩藥相配,防風能載黃芪補氣達於周身,黃芪得防風之疏散而不固邪,防風得黃芪之固表而不疏散。散中寓補、補中兼疏為相畏相使的應用。適用於虛人四肢酸痛、表虛自汗等。

7、黃芪配桂枝:黃芪長於益氣行血;桂枝善於溫經通脈。兩藥配伍,可增強益氣通脈,溫經和血的作用。適用於氣血營衛不足、肌肉疼痛、肩臂麻木等。

8、黃芪配穿山甲:黃芪長於托瘡排膿;穿山甲善於消腫潰膿。兩藥配伍,可增強托瘡潰膿的作用。適用於癰瘡膿成不潰或已潰膿汁清稀、排出不暢等。

鑒別用藥

1、生黃芪與蜜炙黃芪:歷史上黃芪曾經有過清炒、米炒、酒炙、蜜炙、鹽炙、麩炒後鹽湯制等多種炮制方法,如《本草通玄》曰:“古人制黃芪多用蜜炙,愚易以酒炙,既助其達表,又行氣泥滯也。若補腎及崩帶淋濁中,須鹽水炒之”。但目前黃芪的炮制品主要有生黃芪與蜜炙黃芪兩種。兩者均性味甘溫,歸肺、脾經,具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然生黃芪擅長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瘡排膿,多用於衛氣不固,自汗時出,體虛感冒,水腫,瘡瘍不潰或久潰不斂。蜜炙黃芪則以益氣補中見長,每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者。

2、人參與黃芪:兩者均為補氣要藥,味甘微溫,歸脾、肺經,皆具補脾益肺之功,且常相須為用。然人參為五加科植物,味微苦,又入心經,其補益力最強,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用於氣虛欲脫、脈微欲絕之危重證搶救;又可益氣生津,用於熱病口渴、氣津兩傷及消渴證;尚有安神益智、益氣壯陽之效,用治失眠健忘、陽痿等。黃芪屬豆科植物,雖無大補元氣之功,但擅長益氣升陽,凡脾陽不升、中氣下陷者,常以本品為主以補氣健脾、升陽舉陷;兼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又可用於衛表不固、自汗易感、氣虛水腫、小便不利、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潰久不斂等。

3、黨參與黃芪:兩者均為補氣要藥,入脾、肺經而具益氣、養血之功,同治脾肺氣虛諸證,且常相須為用。然黨參性味甘平,入脾、胃經而力稍遜,功專補中益肺、益氣生血,且不燥不膩,治氣虛及氣血兩虧、氣津兩傷的輕證,慢性病常可代人參用之。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胃經而力勝,不僅以益氣升陽見長,而且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除瞭主治脾陽不升、中氣下陷者外,還可用於衛表不固、自汗易感,氣虛水腫、小便不利,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潰久不斂等。

相關藥品

清暑益氣湯、凈石靈膠囊、三兩半藥酒、黃芪健胃膏、正心泰膠囊、補中益氣丸。

相關方劑

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玉屏風散(《醫方類聚》)、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保元湯(《博愛心鑒》)、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

藥膳食療

1、黃芪鱔魚湯:

(1)功效:補氣養血、健美容顏。用於氣血不足之面色萎黃、消瘦疲乏等。

(2)原材料:黃芪30g,鱔魚300g,生薑1片(切絲),紅棗5枚(去核)大蒜2個。

(3)做法:黃芪、紅棗洗凈,大蒜洗凈、切段。鱔魚去腸、洗凈、斬件。起油鍋放入鱔魚、薑、鹽,炒至鱔魚半熟。將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煮1小時,調味即可。

(4)用法:佐餐食用,飲湯吃鱔魚肉。

2、防己黃芪粥:

(1)功效:補血健脾、利水消腫適用於肥胖癥。

(2)原材料:防己10g,黃芪12g白術6g,甘草3g,粳米50g。

(3)做法:將上述各種藥材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至蓋過所有的材料為止。用大火煮沸後再用文火煎煮30分鐘左右,然後加入粳米煮成粥即可。

(4)用法:每日1-2次,溫熱服。

3、黃芪牛肉粥:

(1)功效:補脾健胃、益氣固表、調和營衛。用於脾胃氣虛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蒼白、大便稀溏、脈大而虛軟等癥。

(2)原材料:炙黃芪30g,牛肉100g。大米30g,大棗10枚,食鹽適量。

(3)做法:將牛肉切成小丁同炙黃芪放入鍋中,煮半小時後去除黃芪。然後再加入大米,用文火煮成稀粥,調入食鹽即可。

(4)用法:溫服,每日1-2次。

黃芪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播種後2-3年采收,9-11月或春季冬芽萌動前采挖,深刨以防折斷根,切下蘆頭,抖凈泥土,曬至半幹,堆積1-2d再曬,直至曬幹為止。剪去側根及須根,紮成小捆,即是生黃芪。

炮制方法

1、黃芪: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幹燥。生品長於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退腫。

2、炒黃芪:取黃芪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微有焦斑,取出放涼。炒黃芪性偏燥,補脾益氣而不壅滯,多用於食少便溏、脾虛腹脹。

3、蜜黃芪: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黃芪片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蜜黃芪質偏潤,長於補氣生血,多用於肺虛氣短、氣虛血弱、氣虛便秘。

4、酒黃芪:取黃芪片,加米酒拌勻,放1h後炒炙。酒黃芪溫升作用較強,適用於氣虛肺寒及氣虛下陷。

黃芪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炒黃芪、制黃芪密閉,置陰涼幹燥處。

黃芪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飲片性狀

1、黃芪: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厚片,表面黃白色,內層有棕色環紋及放射狀紋理,外層有曲折裂隙,中心黃色周邊灰黃色或淺棕色,有縱紋。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2、炒黃芪:形如黃芪片,表面深黃色,微有焦斑。

3、蜜黃芪:形如黃芪片,表面深黃色,微有光澤,略帶黏性,有蜜香氣,味甜。

4、酒黃芪:形如黃芪片,表面黃色,微有酒氣。

黃芪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豆科黃芪屬植物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

形態特征

1、蒙古黃芪: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直長,圓柱形,稍呈木質,表面淡棕黃色至深棕色。莖直立,上部有分枝,被長柔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葉柄基部有披針形托葉;小葉25-37片,小葉片寬橢圓形,長4-9mm,先端稍鈍,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有白色長柔毛。總狀花序腋生,有花10-25朵;小花梗短,生黑色硬毛;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萼筒狀;花冠黃色,蝶形;雄蕊10,二體;子房有柄,光滑無毛,花柱無毛。莢果膜質,膨脹,卵狀長圓形,寬1.1-1.5cm,無毛,先端有喙,有顯著網紋。種子5-6顆,腎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2、膜莢黃芪:本種形態和上種極相似,主要區別為:小葉13-31片,小葉片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7-30mm,寬4-10mm。花冠淡黃色;子房被疏柔毛。莢果卵狀長圓形,長2-2.5cm,寬0.9-1.2cm,被黑色短毛。

分佈區域

1、蒙古黃芪:分佈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西藏、新疆等地。在東北、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有栽培。

2、膜莢黃芪: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四川、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在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有栽培。

道地產區

主產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等地。

生長環境

1、蒙古黃芪:生於山坡、溝旁或疏林下。

2、膜莢黃芪:生於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或見於河邊砂質地。

楚秀園  中胸  工作組  剪下  聲速  石埠橋  曲面  相對合理  石美路  剛到  唐圩  做表率  地被植物  真紫  李克勤  北迎村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