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白背葉

白背葉

白背葉別名:白鶴草,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

白背葉簡介:白背葉,中藥名。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apelta(Lour.)Muell.-Arg.的根或葉。分佈於雲南、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根具有柔肝活血,健脾化濕,收斂固脫之功效,常用於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子宮脫垂,脫肛,白帶,妊娠水腫。葉具有消炎止血之功效,常用於中耳炎,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白背葉功效作用

功能

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濕,收斂固脫。葉:消炎止血。

主治

根:用於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子宮脫垂,脫肛,白帶,妊娠水腫。葉:用於中耳炎,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根15-30g;葉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或幹葉研粉敷患處。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白背葉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

根,洗凈,切片,曬幹。葉多鮮用,或曬幹研粉。

白背葉藥材鑒別

鑒別

~葉:本品皺縮,邊緣多內卷,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圓卵形,長7-14cm,寬4-14cm,上表面綠色或黃綠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頂端漸尖,基部略呈心形或近平截,具2腺點,全緣或頂部微3裂,有鈍齒,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星狀毛;基出脈3條,葉脈於下表面隆起。葉基具2斑狀腺體。葉柄長5-15cm,質脆。氣微香,味微苦、辛。~

藥材性狀

葉:本品皺縮,邊緣多內卷,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圓卵形,長7-14cm,寬4-14cm,上表面綠色或黃綠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頂端漸尖,基部略呈心形或近平截,具2腺點,全緣或頂部微3裂,有鈍齒,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星狀毛;基出脈3條,葉脈於下表面隆起。葉基具2斑狀腺體。葉柄長5-15cm,質脆。氣微香,味微苦、辛。

白背葉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

形態特征

灌木或小喬木,高1-3(-4)米;小枝、葉柄和花序均密被淡黃色星狀柔毛和散生橙黃色顆粒狀腺體。葉互生,卵形或闊卵形,稀心形,長和寬均6-16(-25)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截平或稍心形,邊緣具疏齒,上面幹後黃綠色或暗綠色,無毛或被疏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絨毛,散生橙黃色顆粒狀腺體;基出脈5條,最下一對常不明顯,側脈6-7對;基部近葉柄處有褐色斑狀腺體2個;葉柄長5-15厘米。花雌雄異株,雄花序為開展的圓錐花序或穗狀,長15-30厘米,苞片卵形,長約1.5毫米,雄花多朵簇生於苞腋;雄花:花梗長1-2.5毫米;花蕾卵形或球形,長約2.5毫米,花萼裂片4,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約3毫米,外面密生淡黃色星狀毛,內面散生顆粒狀腺體;雄蕊50-75枚,長約3毫米;雌花序穗狀,長15-30厘米,稀有分枝,花序梗長5-15厘米,苞片近三角形,長約2毫米;雌花:花梗極短;花萼裂片3-5枚,卵形或近三角形,長2.5-3毫米,外面密生灰白色星狀毛和顆粒狀腺體;花柱3-4枚,長約3毫米,基部合生,柱頭密生羽毛狀突起。蒴果近球形,密生被灰白色星狀毛的軟刺,軟刺線形,黃褐色或淺黃色,長5-10毫米;種子近球形,直徑約3.5毫米,褐色或黑色,具皺紋。花期6-9月,果期8-11月。

分佈區域

產於雲南、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和海南。分佈於越南。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1000米山坡或山谷灌叢中。

打拋竿  剛想  僧院  荷載  楓情水岸南  星佳坡  木瓜牛奶  田澄  楊平丹  王牌對王牌  郭可盈  嶺松村  劉雪華  銅高  上消化道出  見血清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