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肉
来源:74U閱讀網
川牛膝別名:牛膝,都牛膝,米心牛膝,傢牛膝,肉牛膝,大牛膝,拐牛膝,甜牛膝,甜川牛膝,龍牛膝,
川牛膝簡介:川牛膝,中藥名。為莧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officinalisKuan的幹燥根。具有活血祛瘀,祛風利濕的功效。主治血瘀經閉,難產,胞衣不下,產後瘀血腹痛,熱淋,石淋,痛經,風濕腰膝疼痛,跌打損傷。
川牛膝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祛瘀,祛風利濕。主治
1、血瘀經閉、痛經及跌打損傷:川牛膝有活血祛瘀之功。
2、風濕腰膝疼痛,關節不利:川牛膝善於活血通絡,祛風濕,利關節。
3、血淋,尿血:取川牛膝能利尿通淋、祛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或泡酒。
註意事項
孕婦及月經過多者禁服。
化學成分
根含蛻皮甾酮及微量元素鈦(12.5μg/g)等。
藥理作用
1、對子宮的作用:本品的流浸膏能使豚鼠已孕及未孕子宮和貓的未孕子宮弛緩,使傢兔已孕及未孕子宮和貓的已孕子宮收縮。
2、抗生育作用:川牛膝的苯提取物2.5g(生藥)/kg,從小白鼠妊娠第7d開始,連續灌服3d,抗生育的有效率為100%(15隻),使胚胎排出、死亡或陰道流血。又報道,本品苯提取物250mg/kg抗生育有效率為100%,500mg/kg抗著床的有效率也為100%,而乙酸乙酯提取物效果較差,醇提取物作用最弱。
3、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川牛膝煎劑10g/kg灌胃,每日2次,連續3d,對正常及急性血淤模型大鼠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無明顯影響。在抗凝實驗屮,對大鼠血漿復鈣時間明顯延長,表明本品有一定活血作用,但其效果不如懷牛膝。
4、對代謝的影響:給幼鼠迮續投與蛻皮甾酮60d,除明顯促進體重增加及肝腎蛋白合成增加外,尚可發現肝細胞處於分裂活化狀態,生成巨核、雙核或多核細胞。這些作用在成熟小鼠表現較弱。大鼠灌服蛻皮甾酮有同化作用,能增加未成熟閹割雄大鼠提肛肌重量,對未成熟及成熟大鼠可增加體重、內臟及骨骼肌重量和總蛋白量,對糖代謝也有明顯影響,使肝糖原及肌糖原含量增加,但對脂肪代謝影響很小。也有報道認為本品對閹割動物無雄激素樣作用。
5、利膽作用:蛻皮甾酮5mg/(kg·d)灌胃1次或連用7d,均能促進大鼠膽汁分泌,並能改變膽汁的成分,使膽酸及膽紅素含量增加,膽固醇含量降低。
6、降脂作用:蛻皮甾酮10mg/kg灌胃能抑制WR-1339所致大鼠高膽固醇血癥及高三酰甘油血癥,對兔實驗性動脈硬化也有抑制作用。
7、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蛻皮甾酮1mg/kg腹腔註射,能使羊紅細胞免疫小鼠的脾臟抗體形成細胞增加。此外,能促進培養人皮膚成纖維細胞的蛋白質合成,但通常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培養人淋巴細胞的DNA合成。
8、其他作用:蛻皮甾酮對天芥菜堿(heliotrine)所致肝炎大鼠,有加速肝功能恢復正常的作用。
相關論述
1、《雷公炮制藥性解》:“主補精髓。”
2、《會約醫鏡》:“去腳膝風濕,非補劑可用。”
3、《本草正義》:“用之於肩背手臂,疏通脈絡,流利關節。”
4、《全國中草藥匯編》:“治風濕腰膝疼痛,大骨節病,小兒麻痹後遺癥,尿痛,尿血,血瘀經閉,難產,胎衣不下,產後瘀血腹痛。”
5、《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活血祛瘀,通經,引血下行。用於血滯經閉、痛經、牙痛、吐血、衄血、關節腫痛和跌打損傷。”
川牛膝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藥膳食療:
杜仲牛膝豬腰湯:
功效:補腎壯陽。用於腎虛陽衰之前列腺炎。癥見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痿、遺精早泄、眩暈耳鳴、精神萎靡、面色少華,稍勞則有精濁溢岀小便淋瀝等。
原材料:豬腰2個,杜仲30克。牛膝30克。
做法:豬腰中間切開,去白色筋膜。杜仲、牛膝分別用清水洗凈,與豬腰一起放入砂煲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至豬腰熟爛去渣調味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相關配伍
1、治血瘀經閉、痛經,配當歸、川芎、紅花共奏活血通經止痛之效。
2、治跌打損傷,配乳香、血竭等以活血祛瘀止痛。
3、治風濕腰膝疼痛,關節不利,配桑寄生、續斷、獨活等以協同奏效。
4、治濕熱下註,關節紅腫疼痛,配黃柏、蒼術。
5、治血淋,尿血,取川牛膝能利尿通淋、祛瘀,配木通、瞿麥、蒲黃等以增強療效。
川牛膝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烘或曬至半幹,堆放回潤,再烘幹或曬幹。
炮制方法
1、川牛膝: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蘆頭,洗凈,潤透,切薄片,幹燥。
2、酒川牛膝:取川牛膝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川牛膝100kg,用黃酒10kg。
3、鹽川牛膝:取川牛膝片,加鹽水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川牛膝100kg,用鹽2kg。
川牛膝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酒川牛膝、鹽川牛膝密閉,置陰涼幹燥處,防潮。
川牛膝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栓內層窄。中柱大,三生維管束外韌型,斷續排列成4-11輪,內側維管束的束內形成層可見;木質部導管多單個,常徑向排列,木化;木纖維較發達,有的切向延伸或斷續連接成環。中央次生構造維管系統常分成2-9股,有的根中心可見導管稀疏分佈。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方晶。粉末棕色。草酸鈣砂晶、方晶散在,或充塞於薄壁細胞中。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0-80μm,紋孔圓形或橫向延長呈長圓形,互列,排列緊密,有的導管分子末端呈梭形。纖維長條形,彎曲,末端漸尖,直徑8-25μm,壁厚3-5μm,紋孔呈單斜紋孔或人字形,也可見具緣紋孔,紋孔口交叉成十字形,孔溝明顯,疏密不一。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加於中性氧化鋁柱(100-200目,2g,內徑為1cm)上,用甲醇-乙酸乙酯(1∶1)40ml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川牛膝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杯莧甾酮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10μl、對照藥材溶液和對照品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稍彎曲,略有分枝,長25-60cm,直徑0.5-3cm。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縱皺紋及側根痕,並有明顯橫長突起的皮孔;根上部殘留木質根莖。質韌,不易折斷,斷面淺黃色或棕黃色,維管束點狀,斷續排列成數輪同心環。氣微,味甜。
以條粗壯、質柔韌、分枝少、斷面淺黃色者為佳。
常見偽品
混淆品:
麻牛膝:為莧科植物頭花杯莧Cyathulacapitata(Wall.)Moq.的幹燥根。外形與川牛膝相似,但根條較粗短,扭曲度不大,長15-30cm,直徑1.5-2cm,外表灰褐色或棕紅色,質柔,不易折斷。味苦而後麻。
川牛膝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莧科杯莧屬川牛膝。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主根圓柱狀,皮近白色。莖略四棱,多分枝,疏生長糙毛。葉對生;葉柄長5-15mm;葉片橢圓形或狹橢圓形,少數倒卵形,長3-12cm,寬1.5-5.5cm,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全緣,上面貼生長糙毛,下面毛較密。復聚傘花序密集成花球團;花球團多數,直徑1-1.5cm,淡綠色,幹時近白色,在枝端花序軸上交互對生,密集或相距2-3cm;復聚傘花序3-6次分歧;聚傘花序兩性,花在中央,不育花在兩側;苞片卵形,長4-5mm,光亮,先端刺芒或鉤狀;不育花的花被片變成具鉤的堅硬芒刺;兩性花長3-5mm,花被片披針形,先端剌尖頭,內側3片較窄;花絲基部密生節狀束毛,退化雄蕊長方形,長03-0.4mm,寬約為長的1/2,先端齒狀淺裂;子房圓筒形或倒卵形,長1.3-1.8mm,花柱長約1.5mm、宿存,柱頭頭狀。胞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3mm,直徑1-2mm、淡黃色,包裹在宿存花被內。種子橢圓形,透鏡狀,長1.5-2mm,帶紅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8-9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m以上的地區。生長見習
喜涼爽、濕潮氣候。四川省多栽培於海拔1200-2400m的高寒山區。以1500-1800m的山區裁培為最好,根的品質、產量均高,宜向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栽培。忌連作。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應采收3-4年生植株的種子作種。春播3-4月;秋播9月。主產區采取高山春播,低山秋播。播種前用草木灰加入少量人畜糞水濕潤後與種子充分混合。穴播,按行株距各33-45cm開穴,穴要淺平,施肥後每穴撒拌灰種子一撮,約有種子10粒左右;條播行距33-40cm。每1h㎡用種量7.5-11.25kg。病蟲防治
1、白銹病,發病初期可噴1∶1∶120波爾多液防治。2、根結線蟲病為害,防治應忌連作,選用無病地。3、大猿葉蟲為害,可用敵百蟲1000倍液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