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竹子皮
来源:74U閱讀網
刺楸樹皮別名:丁桐皮釘皮,刺橛皮,山上虎,狼牙棒,海桐皮,野海桐皮,刺五加,
刺楸樹皮簡介:刺楸樹皮,中藥名。為五加科刺楸屬植物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的樹皮。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殺蟲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瘡癬。
刺楸樹皮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活血,殺蟲。
主治
主要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瘡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調敷。註意事項
孕婦慎服。化學成分
樹皮及葉含鞣質13~30%,樹皮及心材含多炔化合物。莖、葉有強心甙和蒽甙反應。種子含脂肪油38.65%。本品尚含黃酮甙、香豆精甙、少量生物堿、揮發油、皂甙、樹脂、淀粉。皂甙是三萜皂甙,甙元有常春藤皂甙元。藥理作用
抗炎作用:莖皮提取物刺揪皂苷A和pictoside A具有顯著的抗炎活性,口服劑量為50mg/kg時,明顯抑制小鼠血管透性。
相關論述
1、《江蘇省植物藥材志》:治霍亂,赤白痢,並用於風濕痹痛,腳氣,腰膝痛,有收斂鎮痛作用。外用於皮膚疥癬及牙痛等。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祛風行血,除濕殺蟲。
3、《長白山植物藥志》:化痰止嗽。治慢性氣管炎咳嗽。
刺楸樹皮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風濕腰腿筋骨痛:鮮刺楸莖皮9g,桑寄生30g,雞血藤12g。水煎服。(《河北中草藥》)
2、治腰膝疼痛:刺楸皮30g,五加皮15g。白酒適量,浸10d,飲酒,每次1酒盅,日服3次。(《吉林中草藥》)
3、治疥癬:海桐皮、蛇床子等量。研末,凡士林或豬油調膏外敷。(《安徽中草藥》)
刺楸樹皮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栽後15-20年,胸圍達20cm以上,才能采伐。全年均可采,剝取樹皮,曬幹。刺楸樹皮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幹燥樹皮呈卷筒狀或孤狀彎曲條塊狀,長寬不一,厚1.3-3.5mm。外表面灰白色至灰褐色,粗糙,有灰黑色縱裂隙及橫向裂紋,散生黃色圓點狀皮孔,不明顯;皮上有釘刺,縱向延長呈橢圓形,先端扁平尖銳,釘刺脫落可露出黃色內皮。內表面棕黃以或紫褐色,光滑,有明顯細縱紋。千周堅韌,不易折斷面外部灰棕色,內部灰黃色,強纖維性,呈明顯片層狀。氣微香,味苦。以質幹燥、皮厚實、釘刺多者為佳。
刺楸樹皮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五加科刺楸屬植物刺楸。形態特征
落葉大喬木,高約10m。樹皮暗灰棕色,小枝圓柱形,淡黃棕色或灰棕色,具鼓釘狀皮刺,刺長5-6mm,基部寬6-7mm。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柚細長,長8-50cm,無毛;葉片近圓形或扁圓形,掌狀5-7淺裂,裂片三角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不及全葉片的1/2,茁壯枝上的葉片分裂較深,裂片長超過全葉片的1/2;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僅脈上具淡棕色軟毛或除基部脈腋外無毛。傘形花序列 聚生為頂生圓錐花序,長15-25cm,直徑20-30cm;傘形花序直徑1-2.5cm,有花數朵;花萼無毛,邊緣有5齒;花瓣5,三角狀卵形,長約1.5mm,白色或淡黃綠色;雄蕊5,長約2.5mm,內曲,花絲較花瓣長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盤隆起,花柱2,合生成柱狀,柱頭離生。核果近球形,成熟時藍黑色,直徑約5mm;宿存花柱長約2mm。種子2,扁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西藏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1400m的山坡稀疏灌叢中。生長見習
在陽光充足、土質肥沃地段生長良好,不耐幹旱也不耐低濕水澇。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或根插繁殖。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春季將種子用30℃溫水浸4h,撈出與濕沙層種催芽,10d左右,有30%的種子破胸裂口,即可播種,培育2年,高1m左右時移栽。
2、根插繁殖:11月從毒株周圍挖取1-2cm粗的根,剪成15-20cm長的小段,層積貯藏在陰涼處,第2年月2月扦插,當苗高66-100cm時,於冬季落葉後至第2年發芽前移栽,按行株距各約3m開穴,每穴栽苗1株。
3、田間管理:種子繁殖的,當苗出齊後,要淺薅,追肥1次,以後在6、8、11朋各再中耕除草1次,11有中耕除草後追肥1次,第2年3、5月各中除1次,並在3月中耕除草後追肥1次。根插的,在4、6月各耕除草追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