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松
来源:74U閱讀網
白術別名:山薊,楊枹薊,術,山芥,天薊,山薑,山連,山精,乞力伽,冬白術,
白術簡介:白術,中藥名。為菊科蒼術屬植物白術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莖。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主治脾氣虛弱,脾虛積滯,脾虛飲停,痰飲,肌表不固而汗多以及胎動不安。
白術功效作用
功能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主治
1、用於脾氣虛弱,脾虛積滯,脾虛飲停,痰飲,肌表不固而汗多以及胎動不安。
5、西醫診為消化不良、慢性胃腸炎屬脾胃虛弱證者,慢性腎炎、功能性水腫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證者,免疫功能低下、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先兆性流產、習慣性流產等屬於脾虛氣弱證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熬膏或入丸、散。利水消腫,固表止汗。除濕治痹宜生用;健脾和胃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不良反應
吐血、鼻衄、便血,惡寒發熱,煩躁不安,肌膚發斑。禁忌
1、中西藥配伍禁忌:可以抗交感神經介質腎上腺素作用,不宜同用。2、飲食禁忌:不宜與桃、李、雀肉、芫荽、蒜、青魚同用。
註意事項
1、性溫,凡外感風熱或溫熱、實熱內熾,陰虛火旺、血虛血熱等證不宜單味藥大量服用。
2、味苦,善於燥濕利水,長期服用有傷津耗液之弊。凡證屬胃陰不足、津液虧少、大便秘結、陰虛內熱者禁單味藥大量服用。
3、味甘,有補氣的功能,長期服用有壅滯氣機之弊。凡有氣機阻滯證者不宜單味藥長期服用。
4、有降血糖的作用,低血糖患者不宜單味藥大量長期服用。
5、妊娠胎動不安屬熱證者不宜單味藥大量服用。
化學成分
白術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術酮,白術內酯A、B及糖類(主要為甘露糖、果糖)等。
藥理作用
白術水煎液能促進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並能防治實驗性胃潰瘍。白術內酯Ⅰ具有增強唾液淀粉酶活性、促進營養物質吸收、調節胃腸道功能的作用。白術水煎液和流浸膏均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白術多糖、白術揮發油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白術水煎液具有抗衰老作用。白術醇提物與石油醚提取物能抑制實驗動物子宮平滑肌收縮。此外,白術有保肝、利膽、降血糖、抗菌、抗腫瘤、鎮靜、鎮咳、祛痰等作用。
毒理作用
白術煎劑小鼠腹腔註射的LD50為13.3g/kg,多數動物於給藥後呈暫時興奮,後遂安靜,但對外界刺激仍然敏感,此作用持續數小時。煎劑0.5g/kg灌胃於大鼠,每日1次,給藥14d後,發現白細胞中度減少,主要是淋巴細胞減少;這與臨床觀察頗不一致。給藥2個月,出現輕度貧血,有些動物腎小管上皮細胞顆粒變性,但腦、心、肝組織無異常發現。
相關論述
1、《本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本草匯言》:“白術,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藥。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術能助之。”
2、白術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術酮,白術內酯A、B及糖類(主要為甘露糖、果糖)等。白術有強壯、利尿、降血糖、抗血凝作用,並能保護肝臟,防止四氯化碳所致肝糖元減少的作用。
白術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白術配蒼術:白術偏於補,健脾之力強,長於健脾燥濕;蒼術偏於燥,燥濕之力強,善於燥濕健脾。兩藥配伍,可增強燥濕的作用。適用於寒濕痹痛、帶下等。
2、白術配半夏:白術功善補氣健脾燥濕;半夏功長燥濕化痰止嘔。兩藥配伍,可增強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適用於脾虛生痰所致眩暈頭痛,胸悶嘔惡等。
3、白術配車前子:白術甘溫能健脾,苦溫能燥濕,具健脾燥濕之功;車前子甘而滑利,寒涼清熱,具利尿通淋之用。兩藥配伍,有健脾燥濕,利小便實大便之效。適用於脾虛濕盛之濕瀉、暑瀉。
4、白術配黃芩:白術長於益氣安胎;黃芩善於清熱安胎。兩藥配伍,可增強益氣清熱,和陰安胎的作用。適用於素體氣虛、裡有濕熱的胎動不安。
5、白術配杜仲:白術長於益氣安胎;杜仲善於補腎安胎。兩藥配伍,可增強益氣補腎安胎的作用。適用於肝腎不足,胎元不固的胎動不安等。
6、白術配當歸:白術長於益氣安胎;當歸善於補血和血。兩藥配伍,可增強健脾益氣,養血安胎的作用。適用於婦女妊娠,脾虛氣弱,生化無源,胎動不安等。
7、白術配升麻:白術長於補氣健脾;升麻善於升舉陽氣。兩藥配伍,可增強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適用於脾胃氣虛,中氣下陷而見脫肛,陰挺等。
8、白術配人參:白術長於補氣健脾;人參善於大補元氣。兩藥配伍,可增強大補元氣,補氣健脾的作用。適用於脾胃氣虛,運化失常引起的氣短倦息,面色萎黃,食少腹脹,飲食不化等。
9、白術配白芍:白術長於健脾燥濕;白芍善於養陰來肝。兩藥配伍,有健脾柔肝止瀉的功效。適用於肝旺脾虛之腸鳴腹痛,大便瀉泄等。
10、白術配巴戟天:白術健脾以助腸運;巴戟天補腎以助開閉的功效。兩藥合用,有健脾補腎,溫陽開閉的功效。適用於腎陰衰微,大便秘結,畏寒腹痛者。
相關配伍
1、用於脾虛諸證。白術能和中益氣,健運脾胃,為治脾虛證主要藥。治脾虛氣弱,形瘦面黃,神疲乏力,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常與人參、茯苓、炙甘草同用,以調補脾胃而復健運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四君子湯;若脾虛不運,食積不消,氣機不暢,脘腹脹滿者,則須與行氣化滯之枳實同用,以消補兼施,如枳術丸;脾虛日久,陰寒內生,脘腹冷痛,四肢不溫,嘔吐便泄,常與人參、幹薑、炙甘草同用,以溫中散寒,補氣健脾,如《傷寒論》之理中湯;脾虛氣陷,久瀉脫肛,以及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其他內臟下垂者,常與益氣升陽之黃芪、升麻、柴胡等同用,以升陽舉陷,如《脾胃論》之補中益氣湯;若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腸道失潤,大便幹結者,亦可重用白術一味運化脾陽以行津液而潤腸道,或配以滋潤之生地,升清泄濁之升麻,其效益佳。2、用於脾虛不運,水濕內停諸證。白術有健脾利水之功,治小便不利,水腫,常與桂枝、茯苓、澤瀉同用,以通陽化氣,利水消腫,如《傷寒論》之五苓散;若妊娠脾虛,面目四肢水腫,常與茯苓、橘皮、大腹皮、生薑同用,以健脾和中,行氣利水,消腫安胎;治中陽不足,痰飲內停,胸脅支滿,目眩心悸,咳而短氣者,常與茯苓、桂枝、炙甘草同用,以健脾利水,溫陽化飲,如《傷寒論》之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若水飲內停,清陽不升,濁陰上犯,頭昏目眩及耳源性眩暈,常與澤瀉同用,以泄濁升清,而止眩暈,如《金匱要略》之澤瀉湯。3、用於痹證。白術之性偏燥、能祛諸經之濕。治濕痹,肢體酸痛重著,常與防己、慧苡仁、木瓜等同用,以化濕除痹;若痹證寒濕偏勝,可與附子同用,以散寒除濕,通痹止痛。
4、用於自汗,盜汗,白術有健脾益氣斂汗之功,多用於氣虛自汗不止,可單味煎服或研末服,若衛氣虛弱,腠理不固,或體虛易感風邪,自汗惡風者,臨床常與黃芪、防風同用,以益氣固表而止汗,如《丹溪心法》之玉屏風散;治陰虛盜汗,如《丹溪心法》治盜汗,用白術分別與黃芪、石斛、牡蠣、麥麩同炒後,將白術研末,粟米湯調服。
5、用於妊娠惡阻,胎動不安本品健脾益氣而安胎。治惡阻,嘔吐清水,飲食不下,常與人參、甘草、丁香等同用,以益氣和中,降逆止嘔而安胎氣,如《婦人良方》之白術散;若妊娠血虛有熱,胎動不安者,常與當歸、白芍、黃芩等同用,以養血清熱安胎,如《萬病回春》之安胎丸;若妊娠胎漏下血,常與桑寄生、茯苓、甘草同用,以益氣養血安胎,如《外臺秘要》之文仲安胎寄生湯。
配伍應用:
1、白術配蒼術:白術偏於補,健脾之力強,長於健脾燥濕;蒼術偏於燥,燥濕之力強,善於燥濕健脾。兩藥配伍,可増強燥濕的作用。適用於寒濕痹痛、帶下等。
2、白術配半夏:白術功善補氣健脾燥濕;半夏功長燥濕化痰止嘔。兩藥配伍,可增強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適用於脾虛生痰所致眩暈頭痛,胸悶嘔惡等。
3、白術配車前子:白術甘溫能健脾,苦溫能燥濕,具健脾燥濕之功;車前子甘而滑利,寒涼清熱,具利尿通淋之用。兩藥配伍,有健脾燥濕,利小便實大便之效。適用於脾虛濕盛之濕瀉、暑瀉。
4、白術配黃芩:白術長於益氣安胎;黃芩善於清熱安胎。兩藥配伍,可增強益氣清熱,和陰安胎的作用。適用於素體氣虛、裡有濕熱的胎動不安。
5、白術配杜仲:白術長於益氣安胎;杜仲善於補腎安胎。兩藥配伍,可增強益氣補腎安胎的作用。適用於肝腎不足,胎元不固的胎動不安等。
6、白術配當歸:白術長於益氣安胎;當歸善於補血和血。兩藥配伍,可增強健脾益氣,養血安胎的作用。適用於婦女妊娠,脾虛氣弱,生化無源,胎動不安等。
7、白術配升麻:白術長於補氣健脾;升麻善於升舉陽氣。兩藥配伍,可增強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適用於脾胃氣虛,中氣下陷而見脫肛,陰挺等。
8、白術配人參:白術長於補氣健脾;人參善於大補元氣。兩藥配伍,可增強大補元氣,補氣健脾的作用。適用於脾胃氣虛,運化失常引起的氣短倦怠,面色萎黃,食少腹脹,飲食不化等。
9、白術配白芍:白術長於健脾燥濕;白芍善於養陰柔肝。兩藥配伍,有健脾柔肝止瀉的功效。適用於肝旺脾虛之腸鳴腹痛,大便瀉泄等。
10、白術配巴戟天:白術健脾以助腸運;巴戟天補腎以助開閉的功效。兩藥合用,有健脾補腎,溫陽開閉的功效。適用於腎陽衰微,大便秘結,畏寒腹痛者。
鑒別用藥
1、生白術、土炒白術、麩炒白術:我國古代白術的炮制方法約有50多種,如生切、炒焦、土炒、麩炒等,應用輔料20多種。其中一些炮制方法自唐宋始,世代相傳,一直沿用至今。現代白術炮制品主要有生白術、土炒白術、獲炒白術三種。生白術以燥濕健脾,利水消腫為主,用於痰飲,水腫,以及風濕痹痛等。土炒白術,因借土氣助脾,故補脾止瀉力勝,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等。麩炒白術能緩和燥性,借麩入中,增強健脾作用,用於脾胃不和,運化失常,食少脹滿,倦怠乏力,表虛自汗,胎動不安等。
2、蒼術與白術:兩者同屬菊科植物,同歸脾、胃經,均有燥濕健脾作用,用治脾虛水停、濕滯中焦之證。然蒼術為化濕藥,善於燥脾濕,又能發汗解表、祛風勝濕。白術為補氣藥,以補脾氣見長,又能止汗,安胎。故濕盛之實證多用蒼術,脾虛之虛證多用白術;風寒感冒及風濕痹證用蒼術,脾虛自汗、胎動不安用白術。另外,蒼術尚能明目,可用治夜盲及眼目昏澀諸證。
3、人參與白術:兩者均味甘苦、性溫,人脾經,為補氣要藥,皆有補氣健脾之功,且常相須為用。然人參補益力強,又歸心、肺經,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用於氣虛欲說、脈微欲絕之危重證;又可益血生津,用於熱病口渴、氣津兩傷及消渴證:還能安神益智、益氣壯陽,以治失眠健忘及陽痿等。白術雖補益之力大不如人參,但專入脾、胃經,擅長健運脾胃,燥濕利水,且有止汗、安胎之效,用於脾不健運,脾虛水停,肌表不固、胎動不安。
4、黃芪與白術:兩者均甘溫入脾,皆能補氣健脾,利水消腫,固表止汗,同治脾胃虛弱,水腫停飲,衛表不固。然黃芪補氣之力更強,尤擅長益氣升陽,兼能托瘡生肌,用於脾陽不升,中氣下陷,以及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潰久不斂等。白術補氣之力較弱,但功專於脾胃,又有益氣安胎作用,用於妊娠脾虛氣弱,胎動不安。
5、茯苓與白術:兩者均味甘入脾而懼健脾之功,同治脾虛諸證,且常相須為用。但茯苓甘淡平,歸心、腎經,功善利水滲濕,且能寧心安神,用治各種水腫,心悸失眠。白術苦甘溫,兼入胃經,長於燥濕健脾,利水,又能固表止汗,益氣安胎,用治脾失健運肌表不固,胎動不安。
相關方劑
相關方劑:
1、四君子湯(《和劑局方》):人參、炒白術、白茯苓各10g,炙甘草6g。功用益氣健脾。主治脾胃氣虛之面色晄白,語聲低微,疲乏無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虛軟無力。用於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竇炎,胃腸功能減退,消化不良。水煎,日一劑,分三次服現改制為四君子丸,水丸,每次3-6g,一日三次。
2、玉屏風散(《丹溪心法》):白術20g,黃芪、防風各10g,生薑5g。功用益氣健脾,固表止汗。主治氣虛表衛不固之自汗,易於感冒,面色晄白,舌淡,脈緩。用於體虛感冒,自汗,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水煎,日一劑,分三次服;現改制為玉屏風丸、沖劑、口服液、泡劑。
相關中成藥:
1、白帶片:由白術(麩炒)182g,澤瀉121g,茯等121g,車前子121g,椿皮121g組成,以上5味制成1000片,功能健脾燥濕。用於白濁帶下,大便溏瀉。口服,每次6片,每日2次。2、痛瀉寧沖劑:由白術90g,白芍60g,防風60g,黃芩60g,陳皮45g,木香45g組成,制成顆粒,分裝成30袋,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黃芩苷的含量應為0.2%以上。用於脾虛氣滯,濕阻中焦,腸鳴腹瀉,腹瀉下痢等癥。
3、分水散:由白術(土炒)200g,車前子(炒)200g,黃連60g組成,以上3味,共研細粉,分包裝,每包1g。功能燥濕,利水,止瀉。用於濕盛腹瀉,小便不利。口服1次量1-3g。脾虛與傷食者忌服。
4、康樂肥兒散:由白術(炒)、山藥、雞內金(醋炒)、茯苓、山楂各150g組成,以上6味制成散劑,分裝,每瓶重0.9g。功能化積、健脾、止瀉,用於飲食不節,脾胃不和引起的消化不良、便瀉,面黃肌瘦,疳積食積。口服,周歲以內,每次0.45g:1-3歲,每次0.9g;3歲以上,每0.8g,每日2次,忌生冷油膩之物。
5、健脾固腸散:由白術(炒)、白扁豆(炒)、茯苓、雞內金(炒)、訶子肉(炒)、石榴皮、蓮子肉(炒)、木香各250g,黨參100g,山藥200g,薏苡仁(炒)500g,車前子(炒)500g組成,以上12味制成散劑,分裝,每袋lg。功能健脾固腸,止瀉利濕用於小兒脾虛,腹瀉,消化不良。口服、1周歲每次1g,周歲以下0.3—0.5g,每日2次,忌食生冷油膩之品。
1、方劑:痛瀉要方(《丹溪心法》)、七味白術散(《小兒藥證直訣》)、四君子湯(《和劑局方》)、參苓白術散(《和劑局方》)、枳術丸(《內外傷辨惑論》)。
2、中成藥:健脾丸、和中理脾丸、香砂枳術丸、參苓白術散、白帶丸、孕婦清火丸。
藥膳食療:
白術豬肚粥: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和胃。
原材料:白術30g,檳榔10g,豬肚1隻,生薑少許,粳米60g。
做法:將豬肚洗凈切成小塊。同白術、檳榔、生薑煎煮,取汁去藥渣。
用法:早、晚各服1次。
白術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待地上部分枯萎後,選睛天,挖掘根部,除運河泥土,剪去莖桿,將根莖烘幹,烘溫開始用100℃,待表皮發熱時,溫度減至60-70℃,4-6h上、下翻動一扁,半幹時搓去須根,再烘至八成幹,取出,堆放5-6d,使表皮變軟,再烘至全幹。赤可曬幹,需用15-20d,曬幹全幹。
炮制方法
1、白術: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凈,悶潤透,切厚片,曬幹或低溫幹燥,過篩。
2、炒白術:取白術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黃色,取出放涼。
3、麩炒白術:取麩皮,撒入熱鍋內,用中火加熱,待麩皮冒煙時,倒入白術片,拌炒至表面深黃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篩去麩皮,放涼。麩炒白術偏於祛濕利水。
4、土炒白術:取灶心土粉置熱鍋內,用中火炒熱,倒入白術片,拌炒至表面掛土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篩去土粉,放涼。
5、泔制白術:將白術片用米泔水拌勻,浸泡至透,撈出,曬幹。
6、米白術:先將米撒於鍋內,待冒煙時,倒入白術片,用文火炒至米成黑色,白術呈焦黃色為度,取出,篩去焦米,放涼。
7、鹽白術:先將白術片用文火炒至外皮焦黑色時,噴入鹽水,炒幹,取出放涼。
8、蒸白術:取白術片蒸8h,趁熱倒出,曬1h,或文火烘幹,加入蒸出的白術汁適量與白術片拌勻後,再蒸再拌;第三次蒸4h,至外黑如漆、內呈醬色為度,趁熱取出,攤開,曬幹或文火烘幹。
9、白術炭:取白術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內呈黑褐色為度,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
白術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陰涼幹燥處,防蛀;白術炭散熱防復燃。
白術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肥厚團塊,長3-13cm,直徑1.-7cm。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縱皺和溝紋,並有須根痕,頂端有殘留莖基和芽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黃色的點狀油室散在;烘幹者斷面角質樣,色較深或有裂隙。氣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黏性。飲片性狀
1、白術:參見藥材性狀。
2、炒白術:形如白術,焦黃色,略具焦香氣,味微苦。
3、麩炒白術:形如白術,深黃色,有焦麩香氣。
4、土炒白術:形如白術,土黃色,表面附有細土粉。
5、制白術:形如白術。
6、米白術:形如白術,焦黃色,具焦香氣。
7、鹽白術:形如白術,焦黑色,具咸味。蒸白術形如白術,外黑如漆,內呈醬色。
8、白術炭:形如白術,外表呈黑色,內部黑褐色。
白術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菊科蒼術屬植物白術。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厚,塊狀。莖高50-80cm,上部分枝,基部木質化。莖下部葉有長柄,葉片3裂或羽狀5深裂,裂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8cm,寬1、5-3cm,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長或短針刺狀緣,毛或貼伏的細刺齒,先端裂片較大;莖上部葉柄漸短,狹披針形,分裂或不分裂,長4-10cm,寬1.5-4cm。頭狀花序單生於枝頂,長約2.5cm,寬約3.5cm,基部苞片葉狀,長3-5cm,羽狀裂片刺狀;總苞片5-8層,膜質、覆瓦狀排列,外面略有微柔毛,外層短,卵形,先端鈍,最內層多列,先端鈍,伸長;花多數,全為管狀花、花冠紫紅色,長約1.5cm,雄蕊5,花柱細長。瘦果長圓狀橢圓形,密被黃白色絨毛,稍扁,長約7.5mm;冠毛長約1.3cm,羽狀,污白色,基部聯合。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分佈區域
現各地多有栽培,以浙江栽培的數量最大。道地產區
產於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生長環境
原野生於山區、丘陵地帶,野生種在原產地已絕跡。生長見習
喜涼爽氣候,耐寒,怕濕熱、怕幹旱。能耐一10℃左右低溫,氣溫超過30℃以上生長受到抑制,24-29℃生長迅速。根莖生長最適溫度26-28℃。種子發芽最適溫度25-30℃。以選地勢高燥稍有傾斜的坡地,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忌連作,最好在新墾地上栽種。種過的地,須隔5年以上才能再作,否則易發病。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為好,不能與易發生白絹病的十字花科、茄科等作物輪作。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選優良的品種,葉大、矮桿、分株少的植株,每株留5-6個成熟一致的花蕾,除去早開和遲開的花蕾。11月上、中旬待植株下部枯萎,部分頭狀花序上部開裂出現白色冠毛時,選擇睛天,露水幹後,采摘果序、攤晾幾日,果序全部開裂出現白色冠毛時,曬幹、脫粒、揚凈備用。育苗於3月下旬至4月上旬為適宜,過早易遇晚霜為害;過遲幼苗生長不良。播種前選用種子飽滿、色澤新鮮、子葉完整、無病蟲害的作種。播前可用50%甲基托佈津1000倍液浸種3-5min,取出晾幹後播種;亦可用25-30℃溫水浸泡24h,撈出種子,用濕佈或麻袋裝好,置25-30℃室內,早晚各淋水1次,經4-5d,種子萌動露白後播種。條播按行距20cm開條溝,溝深5cm,將種子均勻播入,覆土2cm,上蓋稻草一層,澆水保濕。出苗後要進行間苗,拔除雜草,遇旱則早、晚澆水。發現抽苔應及早摘除。
2、移裁:10月上、中旬至11月上旬挖起根莖,除去莖葉、須根,先置室內通風處攤放3-5d,待外皮發白,置幹燥處貯藏。先在平地鋪3cm厚河沙,上放根莖一層厚5cm,再鋪河沙一層,再放根莖,高度不超過40cm,在堆放中插一把稻草,最上面蓋6-7cm河沙。移栽於12月下旬至器年1月上旬,栽種時選芽頭飽滿,先端細長,尾圈大而且密生柔軟細根和主根細短的作種。按大、中、小分級,剪去過長過細的根。穴栽,按行株距25cm×20cm開穴,穴深6cm,芽頭向上,覆土壓緊。
病蟲防治
病害有白絹病,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種後栽種,並在植株四周撒石灰消毒。或用50%甲基托佈津1000倍液澆灌病區。立枯病可用505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鐵葉病6-8月發病,噴1:1:100波爾多液或50%甲基托佈津或多菌靈1000倍液。銹病可噴25%粉銹寧1000倍液。根腐病用50%多菌靈500倍液和50%甲基托佈津1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噴射。另有菌核端正、根結線蟲病、花葉病、菟絲子等為害、蟲害有白術術籽蟲、白術長管蚜以及紅蜘蛛、金龜子、地老虎等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