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竹葉艾

竹葉艾

竹葉艾別名:

竹葉艾簡介:竹葉艾,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蘇門白酒草Conyzasumatrensis(Retz.)Walker的全草。分佈於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雲南等地。具有化痰,通絡,止血之功效。用於咳嗽痰多,風濕痹痛,子宮出血。

竹葉艾功效作用

功能

化痰,通絡,止血。

主治

用於咳嗽痰多,風濕痹痛,子宮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用於咳嗽、風濕骨痛、子宮出血。”

竹葉艾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幹。

竹葉艾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菊科白酒草屬蘇門白酒草。

形態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紡錘狀,直或彎,具纖維狀根。莖粗壯,直立,高80-150厘米,基部徑4-6毫米,具條棱,綠色或下部紅紫色,中部或中部以上有長分枝,被較密灰白色上彎糙短毛,雜有開展的疏柔毛。葉密集,基部葉花期凋落,下部葉倒披針形或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3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成柄,邊緣上部每邊常有4-8個粗齒,基部全緣,中部和上部葉漸小,狹披針形或近線形,具齒或全緣,兩面特別下面被密糙短毛。頭狀花序多數,徑5-8毫米,在莖枝端排列成大而長的圓錐花序;花序梗長3-5毫米;總苞卵狀短圓柱狀,長4毫米,寬3-4毫米,總苞片3層,灰綠色,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頂端漸尖,背面被糙短毛,外層稍短或短於內層之半,內層長約4毫米,邊緣幹膜質;花托稍平,具明顯小窩孔,徑2-2.5毫米;雌花多層,長4-4.5毫米,管部細長,舌片淡黃色或淡紫色,極短細,絲狀,頂端具2細裂;兩性花6-11個,花冠淡黃色,長約4毫米,簷部狹漏鬥形,上端具5齒裂,管部上部被疏微毛;瘦果線狀披針形,長1.2-1.5毫米,扁壓,被貼微毛;冠毛1層,初時白色,後變黃褐色。花期5-10月。

分佈區域

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路旁和林緣。

令狐沖  橫縣  李寶寶  蔡振南  脫烈  白詩  報文  沙坨  全葉山芹  當寵物  開封縣  黑牛莊  響鈴  蜘蛛巢穴  龍灣悅府  毒手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