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山豆根

山豆根

山豆根別名:廣豆根,苦豆根,山大豆根,南豆根,

山豆根簡介:山豆根,中藥名。為豆科槐屬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根和根莖。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牙齦腫痛。

山豆根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主治

1、咽喉腫痛:本品大苦大寒,功善清肺火,解熱毒,利咽消腫,為治療咽喉腫痛的要藥。凡熱毒蘊結之咽喉腫痛者均可用之。

2、牙齦腫痛:本品苦寒,入胃經,清胃火,故對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均可應用。

3、本品還可用於濕熱黃疸,肺熱咳嗽,癰腫瘡毒等證。

4、西醫診為急性扁桃腺炎、急性咽炎、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屬於肺熱壅盛者,牙齦炎屬於胃火上炎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

註意事項

本品有毒,過量服用易引起嘔吐、腹瀉、胸悶、心悸等,故用量不宜過大。脾胃虛寒者慎用。

化學成分

本品主要含生物堿及黃酮化合物。生物堿有苦參堿、氧化苦參堿、臭豆堿和甲基金雀花堿等;黃酮類化合物包括柔枝槐酮、柔枝槐素、柔枝槐酮色烯、柔枝槐素色烯。其他尚含紫檀素、山槐素、紅車軸草根苷等。

藥理作用

本品有抗癌作用,所含苦參堿、氧化苦參堿對實驗性腫瘤均呈抑制作用。有抗潰瘍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對實驗性潰瘍有明顯的修復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結核桿菌、霍亂弧菌、麻風桿菌、絮狀表皮癬菌、白色念珠菌以及鉤端螺旋體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臭豆堿、金雀花堿能反射性地興奮呼吸,氧化苦參堿和槐果堿有較強的平喘作用。此外,本品還有升高白細胞,抗心律失常,抗炎及保肝作用。

毒理作用

山豆根煎劑按10g(生藥)/kg灌服,小鼠僅有豎毛、興奮、輕度震顫反應。按25g(生藥)/kg灌服,小鼠出現呼吸抑制、震顫,痙攣反應並死亡。延長山豆根的煎藥時間,以同樣劑量灌服,小鼠均出現相同毒性反應和死亡。

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采根用,今人寸截含之,以解咽喉腫痛極妙。”

2、《本草備要》:“熱解毒,去肺大腸風熱,含之咽汁,止喉痛、齒腫、齒痛。”

山豆根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凡熱毒蘊結之咽喉腫痛者均可用之。輕者可單用,如《永類鈐方》單用本品磨醋噙服;重者常與桔梗、梔子、連翹等藥同用,如清涼散(《增補萬病回春》);若治乳蛾喉痹,可配伍射幹、花粉、麥冬等藥,如山豆根湯(《慈幼新書》)。

2、治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可單用煎湯漱口,或與石膏、黃連、升麻、牡丹皮等同用。

相關配伍

山豆根配射幹:二者均為苦寒之品,皆為治療咽喉痹痛之要藥。山豆根瀉火解毒力勝,能清泄心肺胃熱;射幹偏於降火祛痰散結。二藥配用,清熱解毒利咽、祛痰散血消腫之效大增。適用於痰熱鬱結、壅滯於咽喉而致的咽喉腫痛、喉中痰鳴、痰黏不易咯出等。

鑒別用藥

射幹與山豆根:兩藥均苦寒,歸肺經,均能清熱解毒,消腫利咽,治咽喉腫痛。但射幹苦寒降泄,降火散血祛痰,適用於熱結痰盛、瘀腫嚴重者;還長於祛痰行水,治痰飲咳喘,喉中漉漉如水雞聲。山豆根大苦大寒,清火力強,適用於實熱閉塞,火毒壅盛者;又善清胃火,治胃火牙齦腫痛、瘡腫、濕熱黃疸、肺熱咳嗽、癌腫及鉤端螺旋體病等。

相關藥品

喉疾靈膠囊(片)、阮氏上清丸、清咽潤喉丸、鼻咽靈片、清熱暗瘡片、軟堅口服液。

相關方劑

山豆根方(《普濟方》)、山豆根丸(《仁齋直指方》)、山豆根湯(《慈幼新書》)。

山豆根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以秋季采挖者為佳。除去雜質,洗凈,幹燥。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分檔。洗凈悶潤,切薄片,幹燥,篩去灰屑。

山豆根保存方法

置通風幹燥處。

山豆根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至10數列細胞。栓內層外側的1-2列細胞含草酸鈣方晶,斷續形成含晶細胞環,含晶細胞的壁木化增厚。栓內層與韌皮部均散有纖維束。形成層成環。木質部發達,射線寬1-8列細胞;導管類圓形,大多單個散在,或2至數個相聚,有的含黃棕色物;木纖維成束散在。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少數含方晶。

2、取本品粗粉約0.5g,加三氯甲烷10ml,濃氨試液0.2ml,振搖15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三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苦參堿對照品、氧化苦參堿對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2μl、對照品溶液4-6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濃氨試液(4: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斑點。

藥材性狀

根莖呈不規則結節狀,頂端常殘留莖基,其下著生根數條。根呈長圓柱形,常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規則的縱皺紋及突起的橫長皮孔。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皮部淺棕色,木部淡黃色。有豆腥氣,味極苦。

飲片性狀

為類圓形或不規則的薄片。周邊棕色或棕褐色,有皺紋,有的可見橫向突起的皮孔。切面皮部淡棕黃色,木部淡黃色,有棕色環紋。質堅硬。有豆腥氣。味極苦。

常見偽品

混淆品:

北豆根: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dauricumDC.的幹燥根莖。根莖呈細圓柱形,常彎曲或有分枝長可達30km,直徑2-5m。表面黃棕色至暗棕色,外皮易脫落,有細縱紋。質韌,不易折斷,斷面呈纖維性,中心有白色髓部。氣微,味苦。

偽品:

陜甘木藍:為豆科植物陜甘木藍IndigoferaPotaniniiCraib.的幹燥根。根圓柱形,根頭部呈不規則塊狀,上端常留莖基及莖痕,有少數分枝,長可達40cm,直徑0.4-1.3cm。表面灰褐色,具不規則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有時栓皮呈鱗片狀脫落,脫落處呈棕褐色。質堅硬,斷面皮部棕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

註:山豆根和北豆根科、屬不同,所含成分及功效也不盡相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對上述二藥分別作瞭記載,應充分發揮各個藥的作用,且不可互相代替。

山豆根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豆科槐屬植物越南槐。

形態特征

灌木,莖纖細,有時攀援狀。根粗壯。枝綠色,無毛,圓柱形,分枝多,小枝被灰色柔毛或短柔毛。羽狀復葉長10-15cm;葉柄長1-2cm,基部稍膨大;托葉極小或近於消失;小葉5-9對,革質或近革質,對生或近互生,橢圓形、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5-25mm,寬10-15mm,葉軸下部的葉明顯漸小,頂生小葉大,長達30-40mm,寬約20mm,先端鈍,驟尖,基部圓形或微凹成淺心形,上面無毛或散生短柔毛,下面被緊貼的灰褐色柔毛,中脈上面微凹,下面明顯隆起;小葉柄長1-2mm,稍腫脹。總狀花序或基部分枝近圓錐狀,頂生,長10-30cm;總花梗和花序軸被短而緊貼的絲質柔毛,花梗長約5mm;苞片小,鉆狀,被毛;花長10-12mm;花萼杯狀,長約2mm,寬3-4mm,基部有臍狀花托,萼齒小,尖齒狀,被灰褐色絲質毛;花冠黃色,旗瓣近圓形,長6mm,寬5mm,先端凹缺,基部圓形或微凹,具短柄,柄長約1mm,翼瓣比旗瓣稍長,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基部具1三角形尖耳,柄內彎,與耳等長,無皺褶,龍骨瓣最大,常呈斜倒卵形或半月形,長9mm,寬4mm,背部明顯呈龍骨狀,基部具1斜展的三角形耳;雄蕊10,基部稍連合;子房被絲質柔毛,胚珠4粒,花柱直,無毛,柱頭被畫筆狀絹質疏長毛。莢果串珠狀,稍扭曲,長3-5cm,直徑約8mm,疏被短柔毛,沿縫線開裂成2瓣,有種子1-3粒;種子卵形,黑色。花期5-7月,果期8-12。

分佈區域

分佈於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廣西、廣東、江西、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亞熱帶或溫帶的石山或石灰巖山地的灌木林中;海拔1000-2000m。

生長見習

適合生長在平均氣溫為19-21℃,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30℃。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宜在75%以上的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石灰巖壤土。

繁殖方式

用種子和扦插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采收與保存每年10-11月,當莢果由青綠漸變黃時及時將莢果采回,脫出種子晾幹,置室內通風幹燥處保存。在2月底至3月中旬進行播種。播種方法種子經催芽露白後在畦面上按株行距40cm×40cm、以品字形開穴成兩行點播,覆土3cm。

2、扦插繁殖:插穗選擇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為害的植株,剪取直徑0.5-1.0cm的一年生枝條,取中下段截成長25cm帶有2-3個節的短枝段。插穗處理用吲哚丁酸(IBA)150mg/L溶液浸泡插條的1/3,浸泡5小時,取出後扦插。插床與基質以潔凈河沙或蛭石為基質,寬120cm,深30cm,有遮陽網。扦插時間春季在3月份,秋季在10月中旬至11月。

病蟲防治

1、根腐病:病原菌主要由根部侵入,造成根部腐爛,地上部分呈萎蔫狀。該病全年均有發生,以夏、秋季為嚴重發生期。在發病初期以百菌清或甲基托佈津兌水500-800倍灌根,連續2-3次。

2、白絹病:病原菌主要為害莖基部和根部,使受害部縱裂變褐,後期腐爛。該病主要在高溫高濕季節發生。發病初期以多菌靈或脫菌特兌水500-800倍灌根或噴霧,連續2-3次。

3、蛀莖螟:以幼蟲鉆蛀莖部及枝條,造成內部完全中空,最後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受害株地面會發現有白色長條形排出物。防治時要抓住該蟲的卵期及幼齡期即4-6月進行,以樂斯本或乙酯甲胺磷兌水800倍噴霧或從蛀口灌入。

4、豆莢螟:豆莢螟幼蟲在遇到幹旱時在豆莢內取食豆粒,使豆莢萎蔫幹扁,無種子可收。所以在越南槐孕蕾開花期註意觀察,一經發現,用敵百蟲或辛硫磷兌水800-1200倍噴霧。

5、紅蜘蛛:該害蟎全年均可發生,主要在植株葉片背面刺吸為害,使葉片正面出現不規則褪綠變成白色小斑,嚴重影響光合作用。發病初期用樂果或吡蟲啉1200-1500倍噴霧。

6、蚧殼蟲:此蟲全年均可發生,集中在越南槐植株的幼嫩部位刺吸為害,使嫩葉卷縮畸形。可用敵敵畏或吡蟲啉兌水1200-1500倍噴霧。

乙卷  還差一張  紅豆粽  高邵橋  臺下  星虹苑  墩塘王  入侵  外部勢力  拉林滿族鎮  連更徹夜  明暗處理  團包  石田彰  化纖面料  厚俸橋南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