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榆皮
来源:74U閱讀網
赤脛散別名:土竭力,花蝴蝶,花臉蕎,蕎子連,九龍盤,花扁擔,土三七,散血連,小暈藥,花臉暈藥,紅皂藥,苦茶頭草,紅澤蘭,
赤脛散簡介:赤脛散,中藥名。為蓼科蓼屬植物赤脛散Polygonum uncinatum Buch.-Ham.ex D.DonPersicaria runcinatum(Buch.-Ham,)H.Gross.和缺腰葉蓼P.runcinatum Buch.-Ham.ex D.Don var.sinense Hemsl.的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舒筋的功效。主治痢疾,泄瀉,赤白帶下,經閉,痛經,乳癰,瘡癤,無名腫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勞傷腰痛。
赤脛散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活血舒筋。主治
痢疾,泄瀉,赤白帶下,經閉,痛經,乳癰,瘡癤,無名腫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勞傷腰痛。
用法用量
1、內服:煎湯,9-15g,鮮品15-30g;或泡酒。
2、外用:鮮品搗敷;或硏末調敷;或醋磨搽;或煎水熏洗。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用瓊脂平板擴散法,表明赤脛散的醇提取物水溶液對革蘭陰性志賀痢疾桿菌有明顯的抑菌作用,且抑菌作用強度與藥液濃度成正相關;對革蘭陰性大腸桿菌、革蘭陽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無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1、《分類草藥性》:“治經水不調。”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三焦熱。治頭昏暈。”
3、《湖南藥物志》:“鎮痛。”
4、《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痔瘡,九子瘍;用於跌打損傷,舒筋活血,接骨,消傷腫,止傷痛。”
5、《雲南中草藥》:“補血調經,疏經活絡。(治)月經不調,幹血癆。”
6、《廣西本草選編》:“清熱止瀉,消腫解毒。(治)急性胃腸炎,無名腫毒,乳腺炎,跌打損傷。”
赤脛散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瘟疫,高熱囈語:缺腰葉蓼根15g,烏苞12g,風凰窩1個。水煎服。
2、治腹痛:缺腰葉蓼全草15g,木香3g。水煎服。(1、2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3、治胃痛:化血丹15g。水煎服,或化血丹用醃菜水煎服;或化血丹末用醃菜水兌白酒送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4、治赤、白帶:缺腰葉蓼全草18g,杉木漿、檀木漿各9g。水煎服。白帶加白糖,赤帶加紅糖、月季花、阿膠。(《湖南藥物志》)
5、治乳腺炎:赤脛散、野蕎麥各適量搗爛,加酒糟攪勻敷患處,初期1-3劑可愈。(《全國中草藥匯編》)
6、治痔瘡出血:花蝴蝶9g,升麻6g。煮甜酒服。
7、治湯火傷:花蝴蝶研末,取適量調麻油搽傷處。(6、7方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8、治癆傷、腰痛:飛蛾七15-30g。泡酒服。(《湖北中草藥志》)
赤脛散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紮把曬幹或鮮用。赤脛散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蓼科蓼屬植物赤脛散和缺腰葉蓼。形態特征
1、赤脛散: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莖細弱黃色,須根黑棕色。莖纖細,直立或斜上,稍分枝,紫色,有節或被細白毛,或近無毛。葉互生;葉柄短,具翅,基部有葉耳,上部葉近無柄;托葉鞘筒狀,膜質,有緣毛或無毛;葉片卵形,大頭羽裂,長5-8cm,寬3-5cm,頂生裂片較大,三角狀卵形,先端長漸尖,側生裂片1-3對,基部近截形,兩面無毛或有毛,上面中部有紫黑斑紋,具細微的緣毛。頭狀花序簇生於枝頂,通常成對,總花梗有腺毛;花被5裂,粉紅色,沿背部為綠色;雄蕊8,花絲較花被短;柱頭圓球形,3裂。瘦果卵圓形,具3棱,黑褐色有細點。花期7-8月。2、缺腰葉蓼:本變種與赤脛散的區別是頭狀花序較小,直徑5-7mm,數個再集成圓錐狀。葉基部通常具1對裂片,兩面無毛或疏生柔毛。分佈區域
1、赤脛散:分佈於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西藏、陜西、甘肅、臺灣等地。2、缺腰葉蓼:分佈於西南及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西藏、陜西、甘肅等地。生長環境
1、赤脛散:生於路邊、溝渠、草叢等陰濕地或栽培。2、缺腰葉蓼:生於海拔3000m以下的山坡林下、山谷草地。生長見習
性喜陰濕,能耐寒。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較好。繁殖方式
用分株和種子繁殖,以分株繁殖為主。栽培技術
冬季倒苗後到春季未出苗前,挖起根莖,分成單株,每株須留芽和須根。栽時,翻耕土地,開1.3m寬的高畦,按行、株距各約33cm開穴。每穴栽2株,填土區緊,施人畜糞水及草木灰,最後蓋細土與畦面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