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百合
来源:74U閱讀網
鴨蹠草別名:雞舌草,碧竹子,青耳環花,碧蟾蜍,竹葉草,
鴨蹠草簡介:鴨蹠草,中藥名。為鴨蹠草科鴨蹠草屬植物鴨蹠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幹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熱瀉火,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高熱煩渴,咽喉腫痛,癰瘡疔毒,水腫尿少,熱淋澀痛。
鴨蹠草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瀉火,解毒,利水消腫。主治
1、風熱感冒,高熱煩渴:本品清熱瀉火力強,治風熱感冒初起,熱入氣分高熱煩渴。
2、咽喉腫痛,癰瘡疔毒:本品有清熱瀉火解毒之功,用治熱毒咽喉腫痛,癰瘡疔毒。
3、水腫尿少,熱淋澀痛:本品甘淡而寒,既能淡滲利水以消腫,又能清泄濕熱以通淋。治濕熱水腫尿少、熱淋澀痛。
4、西醫診為流行性感冒屬於風熱表證者,急性扁桃腺炎、功能性低熱、化膿性感染屬於熱毒內盛者,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屬於下焦熱盛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15-30g。鮮品60-90g。註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服。
化學成分
本品含花色素糖苷類化合物飛燕草素、飛燕草素雙葡萄糖苷-飛燕草苷、阿伏巴苷等,此外,還含鴨蹠黃酮和多肽苷等。藥理作用
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有明顯的解熱作用。毒理作用
鴨蹠草水煎液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大於80g/kg。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主寒熱瘴瘧,痰飲,療腫,肉癥滯澀,小兒丹毒,發熱狂痛,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
2、《日華子本草》:“鴨蹠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氣濕痹,利小便。”
鴨蹠草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風熱感冒初起,可配銀花、連翹、薄荷等藥用;治熱入氣分高熱煩渴,可配石膏、知母、蘆根等用。
2、治熱毒咽喉腫痛,常配板藍根、玄參等藥用;治癰瘡疔毒,可配紫花地丁、野菊花等藥用。
3、治濕熱水腫尿少、熱淋澀痛,可配浮萍、白茅根等藥用。
鑒別用藥
竹葉與鴨蹠草:兩者均屬清熱瀉火藥,具有清熱利尿之功,治外感熱病、熱淋尿赤。然竹葉甘淡辛性寒,歸心胃小腸經,長於清心除煩,熱病心煩、口瘡尿赤多用;鴨蹠草苦寒兼甘,主入肺胃膀胱經,長於清熱解毒、消腫,主治痄腮喉痹、咽喉腫痛及瘡瘍腫痛。相關藥品
炎寧顆粒。鴨蹠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割,除去雜質,幹燥。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及時切段、幹燥。鴨蹠草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通風幹燥處,防黴。鴨蹠草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葉表面觀:非腺毛有兩種,均為2細胞,一種短錐形,長45-60μm,壁較厚,基部細胞直徑約45μm,頂端細胞短尖;另一種棒形,基部細胞長45-60μm,壁稍厚,頂端細胞較長,先端鈍圓,壁薄,常脫落。草酸鈣針晶較多,長至74μm。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25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鴨蹠草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5:1:0.05)為展開劑,薄層板置展開缸中預平衡30分鐘,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再置碘蒸氣中熏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全草長可達60cm,黃綠色或黃白色,較光滑。莖有縱棱,直徑約0.2cm,多有分枝或須根,節稍膨大,節間長3-9cm;質柔軟,斷面中心有髓。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9cm,寬1-2.5cm;先端尖,全緣,基部下延成膜質葉鞘,抱莖,葉脈平行。聚傘花序,總苞心狀卵形,折合狀,邊緣不相連;花多脫落,總苞佛焰苞狀,心形,兩邊不相連;花瓣皺縮,藍黑色。氣微,味淡。
鴨蹠草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鴨蹠草科鴨蹠草屬植物鴨蹠草。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株高15-60cm。多有須根。莖多分枝,具縱棱,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僅葉鞘及莖上部被短毛。單葉互生,無柄或近無柄;葉片卵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10cm,寬1-3cm。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白色緣毛,全緣。總苞片佛焰苞狀,有1.5-4cm長的柄,與葉對生,心形,稍鐮刀狀彎曲,先端短急尖,長1.5-2.4cm,邊緣常有硬毛。聚傘花序生於枝上部者。花3-4朵,具短梗,生於枝最下部者,有花1朵,梗長約8mm;萼片3,卵形,長約5mm,寬約3mm,膜質;花瓣3,深藍色,較小的1片卵形,長約9mm,較大的2片近圓形,有長爪,長約15mm;雄蕊6,能育者3枚,花絲長約13mm,不育者3枚,花絲較短,無毛,先端蝴蝶狀;雌蕊1,子房上位,卵形,花柱絲狀而長。蒴果橢圓形,長5-7mm,2室,2瓣裂,每室種子2顆。種子長2-3mm,表面凹凸不平,具白色小點。花期7-9月,果期9-10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我國南北大部分地區。道地產區
全國各地均產。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2400m的濕潤陰處,在溝邊、路邊、田埂、荒地、宅旁墻角、山坡及林緣草叢中均常見。生長見習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可在陰濕的田邊、溪邊、村前屋後種植。繁殖方式
用種子、扦插及分株繁殖。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春季,按行距15cm開淺溝條播,覆細土1-2cm,種子在較低溫度下發芽較好。
2、扦插繁殖:每節都可以生根,春末、夏初剪取下部匍匐莖截成12-15cm長的小段,按行株距15cmx5cm插入沙土中。
3、分株繁殖:春季將母株挖起,分劈為帶根莖的若幹小株,按行株15cmx10cm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