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托蓮
来源:74U閱讀網
麻黃根別名:色道麻,結力根,
麻黃根簡介:麻黃根,中藥名。為麻黃科麻黃屬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或中麻黃Ephedraintermedia SchrenketC.A.Mey.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幹燥根和根莖。具有固表止汗的功效。主治自汗,盜汗。
麻黃根功效作用
功能
固表止汗。主治
1、主要用於自汗,盜汗。
2、西醫診為多汗、盜汗等證屬久病體虛,正氣不固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粉撲。註意事項
收斂固澀汁性甚強,功專止汗,故有有表邪者忌服。
化學成分
含麻黃根堿A、B、C、D,阿魏酰組胺,麻黃根素A,麻黃雙黃酮A、B、C、D及升血壓作用的酪氨酸甜萊堿。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麻黃根堿A、B、C、D及阿魏酰組胺鹽酸鹽、麻黃酚和麻黃寧A、B、C、D都具有降壓作用。從麻黃根中分得降壓活性成分大環精胺生物堿A、B、C、D,有減慢心率作用。
2、對平滑肌的影響:對腸管、子宮等平滑肌呈收縮作用。
3、此外,麻黃根尚有抑制低熱和煙堿所致的發汗。
相關論述
《藥性論》:(麻黃)根節能止汗,以故竹扇桿末撲之。又牡蠣粉、粟粉並(麻黃)根等分末,生絹袋盛。盜汗出,即撲,手摩之。
麻黃根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氣虛自汗,常與益氣固表的黃芪合用,如《談野翁試驗方》治虛汗無度方;或再配牡蠣,斂陰止汗以加強療效,如《聖濟總錄》麻黃根湯。
2、治氣血兩虛,麻黃根配黃芪、當歸,以補氣養血,固表止汗,如《聖惠方》麻黃根散。
3、治陰虛盜汗,本品常與五味子、山茱萸、白芍等養陰斂汗藥伍用;若陰虛有火,盜汗發熱者,則於當歸六黃湯中加用本品。
4、麻黃根除內服外,尚可與牡蠣、粟粉等研粉外撲以止汗。
相關配伍
1、麻黃根配黃芪:麻黃根斂肺固表止汘;黃芪甘溫,歸肺、脾二經,補脾則筋肉健,益肺則腠理固,功善益氣固表止汗。兩藥伍用,可增強益氣固表止汗之功。適用於表虛自汗,氣陰兩虛所致的盜汗等。
2、麻黃根配黃芪、當歸:黃芪甘溫益衛氣,固表止汗;當歸甘辛溫而功善補血。黃芪、當歸合用,益氣養血固表,再與固表止汗專藥麻黃根合用,補養氣血與止汗兼顧。適用於產後虛汗不止。
3、麻黃根配牡蠣:麻黃根甘平,入肺經,善行周身之表,固腠理,閉毛竅,實表止汗;牡蠣味咸、澀,性微寒,亼肝、腎經,煅後入藥,功善收斂固脫、澀精止帶、制酸止痛。兩藥相配,收斂固澀之性更強。適用於自汗、盜汗;兩藥研細末外撲身上,還可治療產後虛汗不止。
4、麻黃根配煅龍骨:麻黃根人肺經,能固腠理,閉毛竅,實表止汗;龍骨為古代巨型脊椎動物的骨骼化石,味甘澀,入心、肝經,體沉重、質黏澀,煅後入藥,功專收斂固澀,可用於治療自汗、盜汘等滑脫不禁之證。兩藥伍用,收斂固澀作用得以增強。適用於營衛不和,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所致的盜汗、自汗等。
5、麻黃根配生地黃、山萸肉:麻黃根長於固表止汗;生地黃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山萸肉專於補益肝腎,收斂固澀。三藥伍用,共達滋陰收斂之功。適用於陰虛內熱,虛煩不眠,潮熱盜汗等。
鑒別用藥
1、麻黃與麻黃根:麻黃味苦辛,性溫,入肺及膀胱經,可開腠理,通毛竅,發汘解表以散風寒,用治風寒感冒。麻黃長於開宣肺氣,利尿平喘,還可用治風寒束表,肺氣壅遏之喘咳、風水水腫等。此外,庥黃還有散寒通滯之功,用治風寒痹證、陰疽等。而麻黃根味甘澀,性平,入肺經,功用斂汘固表,用治氣虛自汗,陰虛盜汗,產後虛汗不止等腠理不固,汗出不止者。麻黃以發散為長,而麻黃根則以收澀為優,二者雖來源於同一植物,功能特點卻截然不同。
2、麻黃根與牡蠣:二藥均有收斂止汗之功,對於體虛多汗者,常相須為用,以增強止汗作用。然麻黃根甘、平,能收其散越而止汗,斂肺止汗作用較強,為臨床止汗專品。
3、牡蠣質重,咸、澀,微寒,潛陽斂陰而止汗,對於陰虛盜汗更為適用。而且,麻黃根僅此斂汗一功,牡蠣潛陽斂陰固澀之用甚廣,陰虛陽亢之煩躁不安、失眠多夢、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虛風內動用之,遺精帶下也用之。
4、黃芪與麻黃根:二藥均具有固表止汗之功,用於自汗、盜汗之證。但黃芪甘,微溫,能補肺氣、益衛氣,通過益氣升陽以達到固表止汗的作用,適用於肺氣虛及表虛自汗,氣虛外感諸證;麻黃根甘、平,斂肺固表止汗作用較強,為止汗專藥,作用單一。而黃芪尚有補氣升陽,利水消腫,托瘡生肌之功,還可用於脾胃氣虛及中氣下陷諸證以及脾氣虛水濕失運的浮腫,小便不利,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癥。
相關藥品
復芪止汗顆粒。相關方劑
牡蠣散(和劑局方)。
麻黃根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立秋後采挖,去盡須根及莖苗,曬幹。
炮制方法
1、麻黃根: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幹燥。
2、蜜麻黃根:先將蜜放鍋內,用文火熔化,加入凈麻黃根片拌炒,炒至蜜被吸透呈黃棕色,取出,放涼後不粘手。每麻黃根片100kg。用煉蜜15kg。
麻黃根保存方法
貯密閉容器內,置陰涼幹燥處。
麻黃根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根橫切面:木栓細胞10餘列,其外有落皮層。栓內層為數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中柱鞘由纖維及石細胞組成。韌皮部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發達,由導管、管胞及木纖維組成;射線寬廣,含草酸鈣砂晶。有的髓部有纖維;薄壁細胞具紋孔。根莖的射線較窄。粉末棕紅色或棕黃色。木栓細胞呈長方形,棕色,含草酸鈣砂晶。纖維多單個散在,直徑20-25μm,壁厚,木化,斜紋孔明顯。螺紋導管、網紋導管直徑30-50μm,導管分子穿孔板上具多數圓形孔。石細胞有的可見,呈長圓形,類纖維狀或有分枝,直徑20-50μm,壁厚。髓部薄壁細胞類方形、類長方形或類圓形,壁稍厚,具紋孔。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4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麻黃根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40∶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根多呈圓柱形,略彎曲,長8-25cm,直徑0.5-1.5cm。表面均呈紅棕色或灰棕色,有縱皺紋及支根痕,外皮粗糙,易成片狀剝落;上端較粗,偶有膨大的根頭,下部較細,常扭曲。根莖粗細均勻,具突起的節,節間長0.7-2cm。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或黃色,射線放射狀排列、根莖中部有髓。無臭,味微苦。
飲片性狀
1、麻黃根:為類圓形厚片,表面黃白色,纖維性,有菊花心。周邊紅棕色或灰棕色,有縱紋及支根痕。質堅硬無臭,味微苦。
2、蜜麻黃根:表面呈黃棕色,微顯光澤,有焦香氣,味略甜。
麻黃根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麻黃科麻黃屬植物草麻黃、中麻黃和木賊麻黃。形態特征
1、草麻黃:草本狀灌木,高20-40cm。木質莖短,常似根莖,匍匐地上或橫臥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綠色,長圓杜形,細縱槽紋常不明顯,節明顯,節間長2.5-5.5cm,徑1.5-2mm。鱗葉膜質鞘狀,長3-4mm,下部約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銳三角形。先端急尖,常向外反曲。花成鱗球花序,通常雌雄異株;雄球花多成復穗狀,常具總梗;雌球花單生,有梗,成熟時苞片增大,肉質,紅色,成漿果狀。種子2,包於苞片內,不露出,黑紅色或灰褐色,三角狀卵圓形或寬卵圓形,長4.5-6mm,直徑約4mm,表面有細皺紋。花期5-6月,種子成熟期7-8月。
2、中麻黃:灌木。高20-100cm。木質莖直立或匍匐斜上,較粗壯,莖部多分枝,圓柱形,常被白粉呈灰綠色,有對生或輪生的分枝,節間長3-6cm。直徑1-3mm,有細淺縱槽紋。鱗葉膜質鞘狀,下部約1/3合生。裂片通常3裂,稀2裂,裂片鈍三角形或窄三角狀披針形,雄球花通常無梗,數個密集於節上呈團狀,稀2-3個對生或輪生於節上;雌球花2-3,成簇,對生或輪生於節上,無梗或有短梗。雌球花成熟時苞片肉質,紅色,成漿果狀,長卵形或卵圓形,有長約1mm的短柄。種子包於肉質紅色苞片內,不外露,種子通常3粒,稀2粒,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5-6mm,直徑約3mm。花期5-6月,種子成熟期7-8月。
3、木賊麻黃:直立小灌木,高70-100cm。木質莖粗長,直立,基莖1-1.5cm;小枝細圓柱形,對生或輪生的分枝較多,節間較短,通常長1.5-2.5cm,直徑1-1.5mm,縱槽紋細淺不明顯,被白粉,呈藍綠色或灰綠色。鱗葉膜質鞘狀,下部約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鈍三角形,長1.5-2mnm。雄球花單生或3-4個集生於節上,無梗或有短梗;雌球花單生,常在節上成對,無柄。雌球花成熟時苞片肉質,紅色,成漿果狀,長卵形或卵圓形。種子通常1,窄長卵形,長5-7mm,直徑2-3mm,多有明顯的縱紋。花期6-7月;種子成熟期8-9月。
分佈區域
1、草麻黃:分佈於華北及遼寧、吉林、河南西北部、陜西、新疆等地。
2、中麻黃:分佈於華北、西北及遼寧、山東等地以西北地區最為習見。
3、木賊麻黃:分佈於華北及陜西西部、甘肅、新疆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四川等地。生長環境
1、草麻黃:生於幹山坡、平原、幹燥荒地、河床、幹草原、河灘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叢。
2、中麻黃:生於海拔數百米至2000m的幹旱荒漠、沙漠、戈壁、幹旱山坡或草地上。
3、木賊麻黃:生於幹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頂或草地。
生長見習
喜涼爽較幹燥氣候,耐嚴寒,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砂質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長,低窪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繁殖方式
用種子及分株繁殖。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應采取成熟飽滿的種子,條播或穴播,條播開淺溝,行距30cm,穴播穴距30cm左右,每穴播種子20-30粒,覆土0.7-1.0cm,播後澆水,約經15d左右出苗,不需間苗,應註意松土除草。
2、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進行,將植株挖出,根據株叢大小,每株叢可分成5-10株。選擇高燥的地塊,作成平壟,開溝,行距30cm,按株距30cm栽植,栽後覆土至根芽,將土壓實後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