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麻
来源:74U閱讀網
一葉萩別名:小粒蒿,橫子,粉條,老鼠牙,馬掃帚牙,小孩拳,葉下珠,狗舌條,八顆葉下珠,
一葉萩簡介:一葉萩,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葉底珠Securinegasuffruticosa(Plll.)Rehd.的嫩枝葉或根。具有祛風活血,益腎強筋的功效。主治風濕腰痛,四肢麻木,陽痿,小兒疳積,面神經麻痹,小兒麻痹癥後遺癥。
一葉萩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活血,益腎強筋。主治
風濕腰痛,四肢麻木,陽痿,小兒疳積,面神經麻痹,小兒麻痹癥後遺癥。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
註意事項
本品有毒,宜慎服。
化學成分
1、植株含一葉萩堿,葉底珠堿,葉中含二氫一葉萩堿。又含一葉萩醇A,一葉萩醇B,一葉萩醇C,苦味酸鹽,別一葉萩堿。葉及嫩莖含一葉萩堿。
2、種子含0.2%烴類,95%三酰甘油類,1.0%遊離脂肪酸,0.6%甾醇,2.6%二酰及羥基酰二酰甘油類,0.1%單酰甘油類,0.5%極性類脂類,亞麻酸(總量的63.9%)及亞油酸。另含羥基脂肪酸,主要有12-羥基十七烷酸,12-羥基二十烷酸,羥基庚酸及羥基十八烷酸。
3、根皮含一葉萩新堿。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一葉萩堿具有士的寧樣的中樞興奮作用,對脊髓的興奮作用最強。地西泮對小鼠由一葉萩堿引起的驚厥有拮抗作用。一葉萩堿是一種GABA受體拮抗劑。一葉萩堿可促進正常小鼠的學習和提高記憶再現力,對酒精造成的記憶獲得和記憶再現不良均有明顯改善作用;但對M-膽堿阻滯劑東莨菪堿和多巴胺拮抗劑氟哌啶醇引起的記憶獲得障礙並無改善作用。推測萩堿是通過拮抗中樞GABA這一抑制性遞質而對記憶過程起到促進作用的。一葉萩堿對大腦皮質的作用是使條件反射加強,潛伏期縮短,並能使傢兔腦電出現高幅慢波;還能增加大腦、脊髓、肝、腎、骨骼肌的耗氧量。
2、其他作用:葉的煎劑及小劑量一葉萩堿對蟾蜍和貓的心臟皆有興奮作用;對兔和犬均有呼吸興奮和血壓下降作用。
毒理作用
動物實驗中,觀察到一葉萩堿中毒是通過興奮脊髓引起強直性驚厥,最後死於呼吸停止。其作用與士的寧一樣,但較弱。引起貓驚厥的量約為士的寧的10.5倍,引起死亡的量約為士的寧的100倍。硝酸一葉萩堿小鼠灌胃,腹腔註射及靜註的LD50分別為270±20.2mg/kg,31.8±1.58mg/kg和6.23±0.16mg/kg,對大鼠則分別為>800mg/kg、41±2.2mg/kg及15.1±0.48mg/kg。另有報告,小鼠靜註的LD50為3.5mg/kg。亞急性毒性,給斷乳大鼠腹腔註射硝酸一葉萩堿每日1次,每次16mg/kg,連續15d,對動物生長、血象、肝腎功能及骨髓功能均無明顯影響。犬皮下註射5mg/kg,連續10d,對其血象和肝腎功能等也未見有明影響。
相關論述
1、《內蒙古中草藥》:“興奮中樞神經。主治脊髓灰白質炎後遺癥,神經衰弱,陽痿。”
2、《湖南藥物志》:“補腎壯陽,強筋骨,通血脈。”
3、《沙漠地區藥用植物》:“對心臟有興奮作用,能加強心臟的收縮。”
4、《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活血,補腎強筋。主治面神經麻痹,小兒麻痹後遺癥,眩暈,耳聾,神經衰弱,嗜睡癥。”
5、《浙江藥用植物志》:“主治面神經麻痹,小兒麻痹癥及後遺癥,興奮性降低的神經衰弱,直立性低血壓,眩暈,耳鳴,耳聾,手足麻木,偏癱,風濕腰痛,陽痿。”
一葉萩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陽痿:一葉萩根15-18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小兒疳積:(一葉萩)根15-18g,加紫青藤(鼠李科牯嶺勾兒茶)、白馬骨(茜草科六月雪)根、野剛子(馬錢科醉魚草)根、倒壓刺(豆科雲實)根或莖各15-18g,果大豆炒半生半熟13-14粒,紅棗4-5粒。水煎,沖紅糖,早晚空腹各服1次。忌酸辣及堅硬食物。(《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一葉萩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嫩枝葉,春末至秋末均可采收,割取連葉的綠色嫰枝,紮成小把,陰幹;根全年均可采,除去泥沙,洗凈,切片曬幹。
一葉萩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嫩枝條呈圓柱形,略具棱角,長約25-40cm,粗端徑約2mm。表面暗綠黃色,具縱向細紋理。葉多皺縮破碎,有時尚有黃色花朵或灰黑色果實。質脆,斷面中央白色,四周纖維狀。氣微,味微辛而苦。根不規則分枝,圓柱形,表面紅棕色,有細縱皺、疏生突起的小點或橫向皮孔。質脆,斷面不整齊,木質部淡黃白色。氣微,味淡轉澀。
一葉萩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大戟科白飯樹屬葉底珠。形態特征
灌木,高1-3m。莖叢生,多分枝,小枝綠色,纖細,有棱線,上半部多下垂;老枝呈灰褐色,平滑無毛。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全緣或具不整齊的波狀齒或微被鋸齒。3-12朵花簇生於葉腋;花小,淡黃色,無花瓣;單性,雌雄同株;萼片5,卵形;雄花花盤腺體5,分離,2裂,5萼片互生,退化子房小,圓柱形,長1mm,2裂;雌花花盤幾不分裂,子房3室,花柱3裂。蒴果三梭狀扁球形,直徑約5mm,熟時紅褐色,無毛,裂成3瓣。花期5-7月,果期7-9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道地產區
主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陜西、山東、江西、臺灣、河南、湖北、廣西、四川等地。自產自銷。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或路邊。生長見習
宜選擇向陽平地或山坡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松者為好。繁殖方式
主要以種子繁殖。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浙江地區於4月上旬或8月下旬,按穴距60cm×40cm開穴,每穴播種子8-10粒,覆土3cm,1h㎡播種量約11.25kg。當溫度在18-22℃時,保持足夠濕度,約10-15d出苗。苗齊後,即行間苗,每穴留苗2株。病蟲防治
1、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發生於7-9月間。發病期間可用牛龔液噴2-3次防治,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噴射亦有效。2、蟲害:6-9月間有象鼻蟲、卷葉蟲、潛葉蟲、金龜子等為害葉部。金龜子可用人工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