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蒜果
来源:74U閱讀網
竹葉椒根別名:散血飛,見血飛,野花椒根,竹葉總管根,
竹葉椒根簡介:竹葉椒根,中藥名。為蕓香科植物竹葉椒ZanthoxylumarmatumDC.的根皮或根。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臺灣等地。具有祛風散寒,溫中理氣,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風濕痹痛,胃脘冷痛,泄瀉,痢疾,感冒頭痛,牙痛,跌打損傷,痛經,刀傷出血,頑癬,毒蛇咬傷。
竹葉椒根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散寒,溫中理氣,活血止痛。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胃脘冷痛,泄瀉,痢疾,感冒頭痛,牙痛,跌打損傷,痛經,刀傷出血,頑癬,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鮮品60-90g;研末,3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含漱;或浸酒搽;或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註意事項
孕婦禁服。藥理作用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提高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數,亦有顯著提高小鼠外周血E-花環形成率的作用,對血清溶血素無影響。
2、抗菌作用。
3、其他作用。對心臟有興奮作用,可使心肌張力增加,分鐘輸出量增多,對血管有明軒的收縮作用,對子宮平滑肌有強大的收縮作用。
相關論述
1、《江西草藥》:“解蛇毒。治毒蛇咬傷。陰囊濕疹,泄瀉。”
2、《浙江藥用植物志》:“治痢疾和急性胃腸炎。”
竹葉椒根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療急性闌尾炎。
2、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胃炎等。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痛:散血飛根皮、透骨香各15g,黑風藤、大血藤各9g。泡酒500g。每日服3次,每次30g。(《貴州民間藥物》)
2、治胃痛:竹葉椒根15-3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反胃:(竹葉椒)根皮塞入豬肚內,燉熟,連服2-3次。(《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4、治感冒頭痛:竹葉椒根9-15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附註
竹葉椒果實、葉也入藥。果實具有溫中燥濕,散寒止痛,驅蟲止癢的功效;葉具有理氣止痛,活血消腫,解毒止癢之功效。
竹葉椒根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凈,根皮鮮用或連根切片曬幹備用。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幹燥。
竹葉椒根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通風幹燥處。
竹葉椒根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0.5-2.6cm,暗灰色至灰黃色,有較密的淺縱溝。質堅硬,折斷面纖維性,橫斷面栓皮灰黃色,皮部淡棕色,木部黃白色。味苦,麻舌。
竹葉椒根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蕓香科花椒屬竹葉椒。形態特征
高3-5米的落葉小喬木;莖枝多銳刺,刺基部寬而扁,紅褐色,小枝上的刺勁直,水平抽出,小葉背面中脈上常有小刺,僅葉背基部中脈兩側有叢狀柔毛,或嫩枝梢及花序軸均被褐銹色短柔毛。葉有小葉3-9、稀11片,翼葉明顯,稀僅有痕跡;小葉對生,通常披針形,長3-12厘米,寬1-3厘米,兩端尖,有時基部寬楔形,幹後葉緣略向背卷,葉面稍粗皺;或為橢圓形,長4-9厘米,寬2-4.5厘米,頂端中央一片最大,基部一對最小;有時為卵形,葉緣有甚小且疏離的裂齒,或近於全緣,僅在齒縫處或沿小葉邊緣有油點;小葉柄甚短或無柄。花序近腋生或同時生於側枝之頂,長2-5厘米,有花約30朵以內;花被片6-8片,形狀與大小幾相同,長約1.5毫米;雄花的雄蕊5-6枚,藥隔頂端有1幹後變褐黑色油點;不育雌蕊墊狀凸起,頂端2-3淺裂;雌花有心皮3-2個,背部近頂側各有1油點,花柱斜向背彎,不育雄蕊短線狀。果紫紅色,有微凸起少數油點,單個分果瓣徑4-5毫米;種子徑3-4毫米,褐黑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臺灣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叢中及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