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炸
来源:74U閱讀網
南蛇竻根別名:
南蛇竻根簡介:南蛇竻根,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喙莢雲實CaesalpiniaminaxHance的根。南蛇竻分佈於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福建也有栽培。具有清熱解毒,去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風熱感冒,濕熱痧癥,瘡瘍腫毒,風濕骨疼,跌打損傷,諸骨哽喉。
南蛇竻根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去瘀消腫。主治
用於風熱感冒,濕熱痧癥,瘡瘍腫毒,風濕骨疼,跌打損傷,諸骨哽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搗汁。外服:搗敷。註意事項
非實熱者忌服。相關論述
1、《嶺南采藥錄》:“搗爛,和好酒煮,熱敷,治跌打損傷,或浸酒服之。”
2、《南寧市藥物志》:“退高熱。煎服或搗汁治熱病,痧氣。”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療外感高熱,風濕骨痛。”
4、《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去瘀消腫。治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痧癥,諸骨哽喉。”
南蛇竻根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水腫實證:苦石蓮3g(研碎),玉米須30g,苡仁30g,接骨木花6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2、治諸骨哽喉:南蛇竻根切片,含於口中,徐徐吞咽口水。(《廣西中草藥》)
南蛇竻根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南蛇竻根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豆科植物喙莢雲實。形態特征
喙莢雲實又名南蛇竻、蓮子簕、蚺蛇簕、石蓮藤。有刺藤本,高約4m。各部均被短柔毛。根圓柱形,淺黃色。莖和葉軸上均有散生鉤刺。二回羽狀復葉,互生,長達45cm,托葉錐狀而硬;羽片5-8對,小葉6-12對,橢圓形或長圓形,長2-4cm,寬1.1-1.7cm,先端鈍圓或急尖,基部圓形,微偏斜,兩面沿中脈被短柔毛,小葉柄甚短,其下有1枚小倒鉤刺。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頂生,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尖;萼片5,長約13mm,密生黃色絨毛;花冠蝶形,白色,有紫色斑點,最上1枚倒卵形,長約18mm,寬約12mm,先端圓鈍,基部靠合,外面和邊緣有毛;雄蕊10,離生,2輪排列,較花瓣稍短,花絲下部密被長柔毛;子房密生細刺,花柱稍超出於雄蕊,無毛。莢果長圓形,長7.5-13cm,寬4-4.5cm,先端圓鈍而有喙,喙長5-25mm,果瓣外面密生針狀刺。種子4-8顆,長橢圓形,長約18mm,寬約10mm,一側稍窪,有環狀紋。花期4-5月,果期7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福建也有栽培。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1500m的山溝、溪旁或灌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