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望子
来源:74U閱讀網
白刺花別名:苦刺,苦刺花,狼牙刺,鐵馬胡燒,馬蹄針,
白刺花簡介:白刺花,中藥名。為豆科槐屬植物白刺花Sophoradavidii(Franch.)的根、葉、花、果實及種子。分佈於華北、陜西、甘肅、河南、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痢疾,膀胱炎,血尿,水腫,喉炎,衄血。果具有理氣消積,抗癌之功效,常用於消化不良,胃痛,腹痛,表皮癌和白血病。花具有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癰腫瘡毒。葉具有涼血,解毒,殺蟲之功效,常用於衄血,便血,疔瘡腫毒,疥癬,燙傷,陰道滴蟲。
白刺花功效作用
功能
根: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涼血止血。果:理氣消積,抗癌。花:清熱解毒,涼血消腫。葉:涼血,解毒,殺蟲。主治
根:用於痢疾,膀胱炎,血尿,水腫,喉炎,衄血。果:用於消化不良,胃痛,腹痛,表皮癌和白血病。花:癰腫瘡毒。葉:用於衄血,便血,疔瘡腫毒,疥癬,燙傷,陰道滴蟲。用法用量
根、果:9-15g,或研粉沖服;外用,適量搗敷。花:13g,泡茶飲服。詞條圖冊更多圖冊白刺花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根:全年可采,曬幹。葉、果實:夏秋采,分別曬幹。花:3-5月花未盛開時采花蕾及初放的花鮮用或曬幹。白刺花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呈長圓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長15-30cm,表面深棕色,有明顯的縱皺紋及皮孔樣突起,栓皮薄,多破裂成片狀,易剝落而顯黃色較光滑的內層栓皮。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黃白色,有微細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苦。葉:葉片橢圓或長卵圓形,葉脈明顯,質較脆,易碎。氣微,味微澀、苦。花:白色,味苦澀。果實及種子:莢果長3-6cm,粗約5mm,串珠狀,近草質,內含1-7粒種子,種子呈橢圓形,表面淺黃白色或黃綠色,平滑有光澤,種臍與合點間有一條縱直的種脊,種臍微凹陷,偏向一端,呈圓形。質堅硬,不易破碎。氣微,味苦,嚼之有豆腥味。白刺花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豆科槐屬植物白刺花。形態特征
灌木或小喬木,高1-2米,有時3-4米。枝多開展,小枝初被毛,旋即脫凈,不育枝末端明顯變成刺,有時分叉。羽狀復葉;托葉鉆狀,部分變成刺,疏被短柔毛,宿存;小葉5-9對,形態多變,一般為橢圓狀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0-15毫米,先端圓或微缺,常具芒尖,基部鈍圓形,上面幾無毛,下面中脈隆起,疏被長柔毛或近無毛。總狀花序著生於小枝頂端;花小,長約15毫米,較少;花萼鐘狀,稍歪斜,藍紫色,萼齒5,不等大,圓三角形,無毛;花冠白色或淡黃色,有時旗瓣稍帶紅紫色,旗瓣倒卵狀長圓形,長14毫米,寬6毫米,先端圓形,基部具細長柄,柄與瓣片近等長,反折,翼瓣與旗瓣等長,單側生,倒卵狀長圓形,寬約3毫米,具1銳尖耳,明顯具海棉狀皺褶,龍骨瓣比翼瓣稍短,鐮狀倒卵形,具銳三角形耳;雄蕊10,等長,基部連合不到三分之一;子房比花絲長,密被黃褐色柔毛,花柱變曲,無毛,胚珠多數,莢果非典型串珠狀,稍壓扁,長6-8厘米,寬6-7毫米,開裂方式與砂生槐同,表面散生毛或近無毛,有種子3-5粒;種子卵球形,長約4毫米,徑約3毫米,深褐色。花期3-8月,果期6-10月。分佈區域
產於華北、陜西、甘肅、河南、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生長環境
生於河谷沙丘和山坡路邊的灌木叢中,海拔2500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