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秋石
来源:74U閱讀網
蛇含別名:蛇銜,威蛇,小龍牙,紫背龍牙,紫背草,蛇含草,蛇包五披風,五匹風,五皮風,地五甲,五爪龍,地五加,五爪虎,五葉莓,地五爪,
蛇含簡介:蛇含,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kleinianaWightetArn.的帶根全草。具有清熱定驚,截瘧,止咳化痰,解毒活血的功效。主治高熱驚風,瘧疾,肺熱咳嗽,百日咳,痢疾,瘡癤腫毒,咽喉腫痛,風火牙痛,帶狀皰疹,目赤腫痛,蟲蛇咬傷,風濕麻木,跌打損行,月經不調,外傷出血。
蛇含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定驚,截瘧,止咳化痰,解毒活血。主治
高熱驚風,瘧疾,肺熱咳嗽,百日咳,痢疾,瘡癤腫毒,咽喉腫痛,風火牙痛,帶狀皰疹,目赤腫痛,蟲蛇咬傷,風濕麻木,跌打損行,月經不調,外傷出血。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倍量。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搗汁塗;或煎水含漱。
化學成分
全株含仙鶴草素,蛇含鞣質,長梗馬兜鈴素。
相關論述
1、《本經》:“主驚癇,寒熱邪氣,除熱,金瘡,疽痔,鼠瘺惡瘡,頭瘍。”
2、《別錄》:“療心腹邪氣,腹痛,濕痹,養胎,利小兒。”
3、《本草藥性大全》:“主諸丹石燥,搗爛成膏,堪續已斷手指。”
4、《草木便方》:“發汗解肌。治風痰咳嗽,驚癇,洗眼消毒。”
5、《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清熱,鎮痙,解毒,消腫,化痰。治癰腫,金瘡出血,蛇頭疔,痔瘡。”
6、《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截瘧。(治)瘧疾,角膜潰瘍,雷公藤中毒,癤子,急性喉炎,扁桃體炎,口腔炎。”
7、《江西草藥》:“治無名腫毒,陰性瘡毒,破傷風,頑癬,風火牙痛。”
8、《貴州草藥》:“發表,驅瘀血,止傷痛,開竅,定驚,驅風除濕。主治中風(不省人事),風濕麻木,百日咳,打傷不起,月經不調。”
9、《全國中草藥匯編》:“外用治腮腺炎,乳腺炎,帶狀皰疹。”
蛇含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小兒驚風:①五皮風12g,土升麻9g,辰砂草6g,銀花藤6g,土瓜根6g。煎水服。②五皮風9g,全蟲1個,僵蟲1個,朱砂1.5g。各藥研成細末,混合成散劑,開水吞服。(《貴陽民間藥草》)
2、治瘧疾並發高燒:五匹風16g,白蘞6g,紫蘇10g。水煎服,於瘧前2h服,每日1劑,連服3劑。(《貴州民間方藥集》)
3、治麻疹後熱咳:五皮風、白蠟花、枇杷花各9g。研末,加蜂蜜蒸服。
4、治百日咳:五皮風15g,生薑3片。煎水服。(3-4方出自《貴陽民間藥草》)
5、治肺膿瘍:鮮蛇含90g,或加百蕊草30g。煎服。(《安徽中草藥》)
6、治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蛇含60g,水煎加蜂蜜調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7、治急性乳腺炎初起:鮮蛇含、蒲公英各30g,煎服;另用上藥各等量搗爛敷患處,幹則更換。(《安徽中草藥》)
8、治無名腫毒:蛇含、天胡荽、半邊蓮(均鮮)各適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9、治咽喉腫痛:鮮蛇含搗汁含漱。(《青島中草藥手冊》)
10、治痔瘡:(蛇含)全草洗凈搗爛,沖入沸水浸泡,趁熱坐熏。(《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11、治毒蛇咬傷:鮮蛇含草,搗爛敷傷口周圍;另用鮮蛇含、鮮鴨蹠草各30g,野菊花15g。煎服。(《安徽中草藥》)
12、治淋巴結核:蛇含30g,星宿菜、葫蘆茶各9g,茅瓜24g,豆腐12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13、治雷公藤中毒:鮮蛇含全草60-120g,鮮構樹枝梢(連葉)7-8枚。搗爛取汁,加鴨蛋清四隻混勻,灌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蛇含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栽種後每年可收2次,在5月和9-10月挖取全草,抖凈泥沙,揀去雜質,曬幹。
蛇含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體長約40cm。根莖粗短,根多數,須狀。莖細長,多分枝,被疏毛。葉掌狀復葉;基生葉有5小葉,小葉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5cm,寬0.5-1.5cm,邊緣具粗鋸齒,上下表面均被毛,莖生葉有3-5小葉。花多,黃色。果實表面微有皺紋。氣微,味苦、微澀。
蛇含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薔薇科委陵菜屬蛇含委陵菜。形態特征
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宿根草本。多須根;莖平臥,具匍匐莖,常於節處生根並發育出新植株,花莖被疏柔毛或開展長柔毛。基生葉為近於鳥足狀5小葉;葉柄被疏柔毛或開展長柔毛,小葉近無柄稀有短柄;托葉膜質,淡褐色,外被疏柔毛或脫落近無毛;小葉片倒卵形或長圓倒卵形,長0.5-4cm,寬0.4-2cm,先端圓鈍,基部楔形,邊緣有多數急尖或圓鈍鋸齒,兩面被疏柔毛,有時上面脫落近無毛或下面沿脈被伏生長柔毛;下部莖生葉有5小葉,上部莖生葉有3小葉,與基生葉相似,唯葉柄較短,托葉草質,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全緣,稀有1-2齒,先端急尖或漸尖,外被疏長柔毛。花兩性;聚傘花序密集枝頂如假傘形,花梗密被開展長柔毛,下有莖生葉如苞片狀;花直徑0.5-1cm;萼片5,三角卵圓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副萼片5,披針形或橢圓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花時比萼片短,果時略長或近等長,外被疏長柔毛;花瓣5,倒卵形,先端微凹,長於萼片,黃色;花柱近頂生。瘦果近圓形,一面稍平,直徑約0.5mm,具皺紋。花、果期4-9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陜西、西藏等地。道地產區
主產於浙江、江西、湖南、貴州等地。自產自銷。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3000m的田邊、水旁、草甸及山坡草地。生長見習
喜陽光充足、氣候溫和、較濕潤的環境,適應性較強,在高山、丘陵、平壩都可栽培。對土壤無嚴格選擇,常野生在荒地、田邊或路旁,以地勢向陽、較肥沃、潮濕的夾砂土栽培較好。繁殖方式
以分株繁殖為主。栽培技術
分株繁殖:挖取老株匍匐莖上著生的新株作為種苗,每株都要帶須根,春季2-3月或秋季9-10月栽種,以秋栽為好,按行窩距各20cm開窩,每窩栽苗2-3株,蓋土壓緊,並施稀薄人畜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