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蜈蚣

蜈蚣

蜈蚣別名:蝍蛆,吳公,天龍,百腳,百足蟲,千足蟲,

蜈蚣簡介:蜈蚣,中藥名。為蜈蚣科蜈蚣屬動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幹燥體。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主治多種原因導致的痙攣抽搐;瘡瘍腫毒,瘰癧結核;風濕頑痹,關節疼痛;頑固性偏正頭痛;毒蛇咬傷。

蜈蚣功效作用

功能

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主治

1、主要治療多種原因導致的痙攣抽搐;瘡瘍腫毒,瘰癧結核;風濕頑痹,關節疼痛;頑固性偏正頭痛;毒蛇咬傷。

2、西醫診為惡性腫瘤、腮腺炎、泌尿系統結石、帶狀皰疹、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破傷風、頭痛、慢性肝炎、慢性腎炎、結核性竇道、口腔潰瘍等屬痰凝經絡或邪毒內盛,經脈閉阻不通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調敷。

不良反應

1、蜈蚣用量過大可引起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不省人事、心跳緩慢、呼吸困難、體溫下降、血壓下降等。岀現溶血反應時,尿呈醬油色、排黑便,並岀現溶血性貧血癥狀。岀現過敏者,全身起過敏性皮疹,嚴重者岀現過敏性休克。另有服用蜈蚣粉致肝功能損害及急性腎功能衰竭者。

2、中毒原因:一是用量過大,二是過敏體質者岀現過敏反應。故應嚴格掌握用量,註意體質差異,過敏體質者勿用。

3、中毒後解救:早期催吐、洗胃;心動過緩者,可肌註阿托品等;呼吸循環衰竭者,可用中樞興奮劑、強心及升壓藥;過敏者,給予抗過敏治療;內服蜈蚣制劑中毒,可用茶葉適量,泡水頻服,或用鳳尾草120克,銀花90克,甘草60克,水煎服。

禁忌

中藥配伍禁忌:畏蜘蛛、蚰蜒、雞矢、桑皮、戎鹽。

註意事項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孕婦忌用。

化學成分

本品含有兩種類似蜂毒成分,即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含有脂肪油、膽甾醇、蟻酸及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種氨基酸。尚含糖類、蛋白質以及鐵、鋅、錳、鈣、鎂等多種微量元素。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在一定劑量范圍內有加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大劑量則使心肌收縮力減弱。並且有降壓,擴張血管作用。

2、抗驚厥作用:蜈蚣、全蠍對士的寧、卡地阿佐、純煙堿的半數驚厥量引起的小鼠驚厥有對抗作用,蜈蚣較全蠍作用強。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蜈蚣沖劑能促進免疫功能。高、低劑量組均有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能力的作用。口服適量蜈蚣對小鼠體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4、抗炎作用:蜈蚣對急慢性炎癥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5、抗真菌作用:蜈蚣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

芽孢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緊密著色芽生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6、此外,蜈蚣還有鎮痛、抗腫瘤等作用。

毒理作用

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給小鼠灌胃的LD50為9.90g/kg:腹腔註射的LD50為6.66g/kg。蜈蚣粗毒小鼠腹腔註射的LD50為22.5mg/kg。其粗毒皮下註射量達2.7mg時無出血毒性。蜈蚣毒液腹腔註射小鼠的LD50為22.5mg/kg,大劑量時小鼠表現為極不穩定、抽搐,然後在數分鐘之內死亡,小劑量時表現為站立不穩、呼吸急促和衰竭、驚厥等,可能逐漸恢復或死亡。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瞰諸蛇、蟲、魚毒……去三蟲。

2、《本草綱目》: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癧、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傷。

蜈蚣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小兒撮口,手足抽搐,可配全蠍、鉤藤、僵蠶等,如撮風散(《證治準繩》)。

2、治小兒急驚風,可配丹砂、輕粉等分研末,乳汁送服,如(《聖惠方》)萬金散。

3、治破傷風,角弓反張,即以本品為主藥,配伍南星、防風等同用,如蜈蚣星風散(《醫宗金鑒》)。

4、治瘡瘍腫毒,瘰癧結核,同雄黃、豬膽汁配伍制膏,外敷惡瘡腫毒,效果頗佳,如不二散(《拔萃方》)。

5、治毒蛇咬傷,配黃連、大黃、生甘草等同用。

6、治風濕痹痛、遊走不定、痛勢劇烈者,配防風、獨活、威靈仙等祛風、除濕、通絡藥同用。

7、治久治不愈之頑固性頭痛或偏正頭痛,多與天麻、川芎、白僵蠶等同用。

相關配伍

1、蜈蚣配鉤藤:蜈蚣善於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鉤藤善於息風止痙,清熱平肝。二藥合用,有較強的平肝息風、祛風通絡、解痙止痛之功。用於治療肝風、肝陽所致的頑固性頭痛、頭面部痙攣抽搐等。

2、蜈蚣配甘草:蜈蚣攻毒散結;甘草泄火解毒。二藥合用,攻補兼施。用於治療外科瘡瘍腫毒諸證。

鑒別用藥

僵蠶、全蠍、蜈蚣:三者均為治風常用藥。然僵蠶息風作用不及全蠍、蜈蚣,臨床上治療肝風抽搐輕癥者,以僵蠶、全蠍同用;抽搐重證者,以全蠍、蜈蚣同用。僵蠶既息內風,又散外風,並有化痰散結之功,性平無毒,臨床應用廣泛;全蠍性平,息風止痙、攻毒散結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竄通達,息風止痙作用較強,又能攻毒療瘡,通痹止痛。

相關藥品

醫癇丸、宮糜膏、小兒抽風散、活血解毒丸。

相關方劑

蜈蚣餞(《外科正宗》)、蜈蚣油(《瘍科選粹》)、止痙散(《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治療法》)。

蜈蚣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人工飼養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後根據棲息環境翻土扒石尋捕。捕後,先用沸水燙死,取長寬和蜈蚣相等,兩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插入蜈蚣的頭部下顎,另一端插入性端,借竹片的彈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曬幹或烘幹。

炮制方法

1、蜈蚣:取原藥材,除去竹片及頭、足,用時剪成小段。

2、炙蜈蚣:取蜈蚣,先將頭、足除去用文火焙,焙至黑褐色,不得焦。

3、酒蜈蚣:取凈蜈蚣,噴灑白酒適量拌勻,置鍋內,用文火加熱,微炒幹,取出,放涼。每蜈蚣100kg,用白酒20kg。

蜈蚣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陰涼幹燥處,防黴,防蛀。

蜈蚣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呈扁平長條形,長9-15cm,寬0.5-1cm。由頭部和軀幹部組成,全體共22個環節。頭部暗紅色或紅褐色,略有光澤,有頭板覆蓋,頭板近圓形,前端稍突出,兩側貼有顎肢1對;前端兩側有觸角1對。軀幹部第1背板與頭板同色,其餘20個背板為棕綠色或墨綠色,具光澤,自第4背板至第20背板上常有兩條縱溝線;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2節起,每體兩側有步足1對;步足黃色或紅褐色,偶有黃白色,呈彎鉤形;最末1對步足尾狀,故又稱尾足,易脫落。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並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微咸。

飲片性狀

1、蜈蚣:為除去頭、足的軀體,呈扁平狀小段,背部棕綠色或墨綠色,有光澤,腹部棕黃色或淡黃色,質脆。具有特殊的刺鼻腥氣,味辛而微咸。

2、炙蜈蚣:形如蜈蚣,表面黑褐色,略具香氣。

3、酒蜈蚣:形如蜈蚣,略有酒氣。

蜈蚣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蜈蚣科蜈蚣屬動物少棘蜈蚣。

形態特征

成體體長110-140mm。頭板和第1背板金黃色,自第2背板起墨綠色或暗綠色,末背板有時近於黃褐色,胸腹板和步足淡黃色。背板自4-9節起,有兩條不顯著的縱溝。腹板在第2-19節間有縱溝。第3、第5、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體節的兩側各具氣門1對。頭板前部的兩側各有4個單眼,集成左、右眼群顎肢內部有毒腺;齒板前緣具小齒5個,內側3小齒相接近。步足21對,最末步足最長,伸向後方,呈尾狀;基側板後端有2小棘;前腿節腹面外側有2棘,內側有1棘;背面內側有1棘和1隅棘;隅棘頂端有2小棘。

分佈區域

分佈很廣,主要以陜西、江蘇、浙江、河南、湖北等地產量較多。

道地產區

主產於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陜西等地。

生長環境

棲息於丘陵地帶和多砂土的低山區,喜歡在溫暖的地方。以小型昆蟲及其卵等為食。

人工制造

蜈蚣飼養常采用箱養、缸養、池養等法。飲料采用夏季燈光誘蟲,春、秋季飼養地鱉蟲、蚯蚓飼喂蜈蚣等方法應及時把幼體與母體分離。冬季要做好保暖保濕工作,溫度不能低於0℃。

羅非魚屬  小埂頭  發展合作  指南錄  上唐  限制責任能  大義  院下  氣勢磅礴  枝菲  南朱  銀杏葉  肩角  歲還考  點點是  紅隼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