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紹儀 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李品仙
別 名:鶴齡
國 籍:中國
出生地:廣西蒼梧
出生日期:1890年4月22日
逝世日期;1987年3月23日
職 業:軍人
畢業院校:保定軍校
主要成就;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黨 派:中國國民黨
李品仙(1890年4月22日-1987年3月23日),字鶴齡,廣西蒼梧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保定軍校畢業,在老同學唐生智手下從排長升到軍長,唐生智兵敗瓦解後投靠桂系,靠著和白崇禧的同學關系穩步上升。抗戰時期出任11集團軍司令,在黃紹竑出走,廖磊病死後,他在桂系中的排名僅在李宗仁、白崇禧之下。李品仙治軍有方,尤其是抗戰時期的188及189模范師,即為他一手栽培。
曾任第十戰區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去臺灣後任鄰長,1987年去世。
早年經歷
1890年5月14日,李品仙出生在廣西蒼梧縣平樂鄉的一個望族傢庭。李品仙從小就被父親大灌“四書”、“五經”,猛輸詩文,功底自然厚實。他13歲考入蒼梧縣立高等小學。同年參加科舉考試,縣試、府試都未能難住他,一路過關斬將,可是到院試時,他一不留神竟漏抄一頁試卷.導致仕途毀於一旦。
應召入伍
1907年,蔡鍔在桂林創辦廣西陸軍小學,招考16歲以上青少年入學。李品仙說服傢人參加報考,順利過關,從此開始瞭他的軍旅生涯。
1909年春,李品仙從廣西陸軍小學第一期畢業,升入湖北第三陸軍中學。
1911年10月畢業前夕參加瞭著名的武昌起義。接著,他被派回廣西發動響應起義。可是,當李品仙回到廣西,廣西已響應起義宣佈獨立,並派出瞭援鄂軍。廣西軍政府代理都督陸榮廷將李品仙派到梧州軍政分府長莫榮新手下,擔任梧州軍械局委員。
1913年1月赴保定軍校第1期學習。
追隨唐生智
1914年底,李品仙於保定軍校畢業,分配到廣西陸軍第1師第1團見習。李畢業近兩年,未授實職,心中不滿。同年6月轉入湘軍,在湘軍獨立營任中尉排長。不久,該連編入督署衛隊營,營長唐生智是他保定軍校的同學。此後,李品仙緊緊追隨唐生智,在護法戰爭、湘直戰爭、護憲戰爭中屢建戰功。唐生智升遷一次,李品仙肩上就跟著多增加一顆星豆。到1924年,短短8個年頭,便從排、連、營、團長依次提升為旅長。
1926年6月,唐生智就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李品仙升為第8軍第3師師長。7月10日,李品仙率第3師主力和友軍一起克復長沙。在這期間,李品仙加入瞭中國國民黨。隨後,唐生智指揮北伐軍第四、七、八軍三個軍掃清瞭汨羅河以北的敵軍,李率所部攻克羊樓司攻入漢陽,繼而渡漢水占領漢口,並乘勝追擊吳佩孚殘部至豫鄂邊境,於9月18日攻克河南戰略要地雞公山。“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下令陳調元部進駐鄂東。李品仙奉命從豫鄂邊境揮師鄂東阻擊,相繼克復廣濟、黃梅,挫敗瞭孫傳芳西進援助吳佩爭的企圖。
1927年4月,李品仙升任第八軍軍長。
李品仙自1916年夏跟隨唐生智,至1927年4月,前後不到11年時間。就由一名見習生而飛升為軍長,實在是飛黃騰達,但不可不說得益於他的紮實功底與屢立戰功,更重要的是得益於他的老同學唐生智,亦可謂時勢造英雄。
秘密清共
1927年6月27日,汪精衛向武漢衛戍司令部秘密下達“清共”的命令,李品仙奉命立即指揮軍警人員分別出動搜捕共產黨員,查封中國共產黨機關,解散漢口總工會及農會,收繳湖北總工會糾察隊的武器,並將前蘇聯顧問集中看管準備遣送出境。李品仙縱容部下在武漢大批屠殺共產黨和工農群眾,制造白色恐怖。
接受改編
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反共後,寧漢之間矛盾並未解決。7月下旬,唐生智發動東征;寧方則命令李宗仁部西討。10月20日,南京政府下令討伐唐生智,免去其本兼各職。唐軍內部分化,腹背受敵。唐生智被迫通電下野,出亡日本。1928年2月,李品仙等唐生智舊部,迫於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重重包圍,通電表示願意接受南京政府改編,投靠桂系。
1928年2月,蔣、馮、閻、桂四派決定北上伐奉,將所部改編為四個集團軍。4月5日誓師北伐,由李品仙任第12路軍總指揮兼第8軍軍長,率部在灤河前線解除瞭直魯軍殘部。
1929年3月底,蔣桂戰爭爆發。蔣中正重新起用唐生智,派其攜帶巨款赴唐山,爭取被新桂系改編的湘軍舊部。李品仙第12路軍中下級軍官都是唐生智一手提拔起來的三湘子弟,在唐生智“脫離桂系,回湖南去”的號召下,立即欣然響應。李品仙等人發表通電,討伐白崇禧,擁護蔣中正,率部重新投效到唐生智麾下。唐將第12路軍改編為第5路軍,自任總指揮,任命李品仙為副總指揮兼第8軍軍長。是年12月初,唐生智在鄭州呼應馮玉祥部石友三通電反蔣,被蔣中正、閻錫山的聯軍擊潰。第8軍被繳械,士兵亦被中央軍各部隊分別收容編散。此時李品仙已成無兵之將,隻得遠走香港。
中原大戰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在香港經營農莊的李品仙卷土重來,他應李宗仁、白崇禧之邀,出任湖南善後督辦,處理湖南後方一切事務以支持桂系北進。可是,李品仙就職不到半個月,戰局發生變化,桂系兵敗。李品仙隨李宗仁、白崇禧退回廣西,擔任第四集團軍總部參謀長。
1930年底,改任南寧軍官學校校長。因李品仙曾背叛過白崇禧,白崇禧暗計前嫌,撤去李品仙軍校校長一職,要李品仙到龍州擔任廣西邊防對汛督辦兼左江區行政監督及龍州區民團指揮官,坐瞭整整三年的冷板凳。
1935年夏,因總部參謀長葉琪墜馬身亡,李品仙才被調回南寧擔任總部參謀長。
1936年升中將。
抗日時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揭開瞭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桂系軍隊奉命開赴抗日前線,李品仙加上將銜被任命為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七、三十一、四十八軍三個軍。9月中旬,第四十八軍由軍長韋雲淞率領向淞滬戰場開拔,參加上海保衛戰。10月初,李品仙在桂林檢閱第七、三十一軍。11月升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仍兼第11集團軍總司令,協助李宗仁、白崇禧進行徐州會戰的戰略部署。
1938年1月,李品仙奉命率領部隊駐防在安徽壽縣,在壽縣田傢庵附近,有一座楚懷王墓。李品仙盜墓的消息,很快密報到宋美齡耳中,蔣介石立即命戴笠調查此事。 在金錢的打點下,此事不瞭瞭之。但他也留下瞭千古罵名。
1938年3~4月間,李品仙令第31軍在津浦路南段打擊日寇,將津浦路南段截成數段,圍殲孤立之敵。日寇在北進中已先後損失2000餘兵力、戰車百餘輛。由於李品仙在津浦路南段正面戰場,以防禦戰拖住瞭北上之日寇,延緩瞭日寇南北對進會攻徐州的計劃,從而為李宗仁集中第五戰區主力在魯南臺兒莊地區圍殲日寇創造瞭有利條件,取得瞭殲滅日本華北方面精銳部隊礬谷、板垣主力一萬餘人的大捷。
1938年6月下旬,李品仙被任命為武漢防衛軍第四兵團司令,下轄6個軍14個師1個旅(44軍王澤浚、67軍許紹宗、48軍張義純、84軍覃連芳、68軍劉汝明、86軍何知重)擔負大別山及其以南地區的防守任務。他上任後,即親率一班衛兵,不顧敵機轟炸,前往黃梅前線視察,途中其座車遭日機轟炸,幸虧他提前一步下車躲避而幸免於難。
1939年4月,日軍集中四個師團一個騎兵旅團發起隨棗會戰。李品仙協助李宗仁參加戰役的具體指揮,親自率左集團三個軍防守桐柏山、大洪山一帶。5月7日,日軍陷棗陽,接著又分兵攻新野、唐河、南陽,第五戰區乘日軍後方補給中斷,全力反攻,殲敵3萬餘人,迫使日軍撤退。李品仙在這次戰役中,指揮防守桐柏山、大洪山的部隊,從南北兩面切斷瞭敵人的後方聯絡線。戰後,國民黨中央統帥部為表彰李品仙在隨棗戰役中的功績,特頒授幹城勛章一枚,以示獎勵。
入主安徽
1939年10月23日,廖磊因腦溢血去世。同年11月,經李宗仁推薦,國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李品仙接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並擔任豫鄂皖邊區遊擊總司令、國民黨安徽省黨部主任委員及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1月8日,李品仙走馬上任,即與CC系合流,迫不及待地指使隨其上任的國民黨安徽省黨部委員楊績蓀等人在《皖報》上拋出《動員委員會怎樣辦?》、《對於動委會改組之認識》等反動文章,制造輿論,迫害由朱蘊山、章乃器等著名人士倡議成立、共產黨員積極參加的安徽統戰組織“動委會”,安徽CC系首領方治則發表《來一個大掃蕩》相呼應。李品仙還親自出馬,於2月1日發表《告動員工作同志書》,下令調全省動委會全體工作團隊和各縣“動委會”指導員(其中大部是共產黨員)到立煌“受訓”,企圖一網打盡。2月中旬,李品仙在立煌主持召開安徽黨政整建大會,通過由其親自擬訂、旨在“清除潛伏機關、部隊、學校內從事搗亂,分化抗戰力量的異黨分子”,“建立堅強的行政組織系統”的《敵後黨政整建綱要草案》,強迫軍事、行政、教育人員及高中學生必須參加國民黨和三青團。並相繼開辦黨政幹部訓練班和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以培植親信勢力。在組織上,李品仙打出“改造省政府機構”的幌子,一面設置黨政軍總辦公廳總攬大權,清洗上層進步分子,一面向省以下各級行政機構開刀,調換各縣進步縣長,通緝在皖東北與中共合作抗日的第六行政區專員盛子瑾,又相繼撤換瞭第一行政區專員張節、第七行政區專員許道勛、皖南行政公署主任戴戟等人職務。他還召開全省縣長會議,佈置各地反共。在軍事上,李品仙排斥異己,下令取消安徽人民抗日自衛軍番號,撤銷與新四軍彭雪楓部在淮北合作抗日的皖北第十二聯防指揮官兼安徽人民抗日自衛軍第五路指揮餘亞農的職務,並下令桂系正規軍討伐餘部。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佈置兵力,調動軍隊向東進攻新四軍張雲逸、羅炳輝部,向西進攻豫鄂邊區新四軍李先念部,企圖挑起大規模武裝摩擦事件。他派主力一部配合皖北行署主任顏仁毅和第五區專員李本一,分三路進攻駐皖東定遠縣大橋地區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他撕毀廖磊原來與葉挺、張雲逸談判達成的協議,下令所部進駐皖中無為縣,切斷新四軍與皖南軍部的聯系,他在無為江岸無理扣押從皖南送往江北的新四軍軍餉7萬元及奉調去皖東工作的新四軍幹部20餘人。經葉挺、項英、張雲逸多次向蔣介石、李宗仁嚴正抗議和交涉,李品仙放瞭張雲逸的夫人和孩子外,其餘新四軍第三支隊政治部主任曾昭銘以下幹部被害。此外,李品仙還指揮所部4000餘人,向駐無為的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突然襲擊,使江北遊擊縱隊因寡不敵眾,傷亡慘重。
為打擊李品仙的反共氣焰,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王稼祥於1940年5月5日致電劉少奇、項英、陳毅:“李品仙的反動不加以打擊是不會回頭的。”新四軍張雲逸、李先念部奉中共中央之命有力反擊李品仙的摩擦。經新四軍各部的果斷還擊,李品仙被迫簽訂瞭雙方以淮南鐵路為界的停戰和議。
李品仙積極佈置其第176師進駐長江北岸重要地段,配合顧祝同發動“皖南事變”。“皖南事變”發生後,李被任命為淮南進剿區總司令,集結重兵屢次向新四軍第2師、第7師和淮南、皖中根據地進犯。
1940年5月,日軍發起棗宜會戰,從豫南、鄂北、鄂中三路向西進攻。李品他親率第二十一集團軍總部及必要人員從駐地安徽立煌縣(今金寨縣)出發,指揮各部迎戰平漢線南段之敵達半個多月,殲敵甚眾。1941年3月,日軍向皖東遊擊區發動大規模“掃蕩’。李品仙指揮所部的一部兵力在內線依托堅固工事吸引敵人,主力則迂回外線待機殲敵。3月七八兩日,他指揮所部在梁園附近對進犯之敵實施內外夾擊,經激戰,致敵傷亡慘重被迫潰退,使敵占領皖東地區的企圖未能得逞。
1942年12月18日中午,一架日軍飛機在位於大別山區的安徽省太湖縣彌駝寺上空,被第48軍138師莫德宏部的高射炮火擊落,機上乘員12人全部當場斃命,死者之一就是侵華日軍第11軍司令官塚田攻(追贈大將)。這是8年抗戰中在中國戰場上被擊斃的職務最高的日本陸軍軍官。 塚田攻座機被擊落之後,侵華日軍總司令畑俊六命令華中派遣軍調集瞭第3、40、68、116師團4個師團各一部約17000人的兵力,於19、20日由武漢、合肥、安慶三個方向分五路出發,搜尋塚田攻的飛機,並乘機掃蕩新桂系軍隊盤據的大別山區,進行報復。新桂系稱此次日軍的進攻為“大別山戰役”或“立煌戰役”。 由於大別山的三個軍配合不佳,被日軍以一個聯隊繞過由第七軍及第三十九軍佈防的嚴密防線,打進瞭大別山中心的立煌縣,戰後第二十一集團軍代總司令張義純撤職,但按兵不動的第七軍軍長張淦無處分。
1944年12月26日,李品仙被委任為第十戰區司令長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10日,立煌軍民數萬人集會,召開盛況空前的祝捷大會後,到9月24日,李品仙作為統帥部任命的徐州、蚌埠地區受降主官,在蚌埠參加受降典禮。他拉其弟李品和出任蚌埠市市長,負責“劫收”蚌埠。
1946年4月,李品仙奉命專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一職。不久,蔣中正撕毀“雙十協定”,國民革命軍首先在鄂中、蘇中和兩淮地區向中國共產黨解放區進攻。由於桂系軍隊是進攻兩淮的主力,特地任命李品仙兼任徐州綏署主任。
1948年6月下旬,白崇禧在武漢主持成立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委任李品仙擔任副長官。
1949年12月逃往臺北,不久即給白崇禧發電,說蔣中正和陳誠都希望白崇禧回臺灣,白崇禧接電後,決意赴臺。
晚年生活
1950年3月,李品仙和白崇禧都被蔣介石委任為“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的閑差。僅隔兩年,李品仙即被以“現役屆滿”為由,奉命退休。退休之初,李品仙租寓臺北羅斯福路四段水源裡十鄰。同年冬,臺灣頒佈地方自治法規定,選舉鄰裡長,李品仙被街坊鄰居選為鄰長。他“數次推辭,仍無法脫卸,一任兩年。此後,他於臺北市郊承租山坡公地數頃。辟為農莊,種植各種蔬菜,既消遣時日,又維持生計。
1967年後,他因年老多病,便將在香港九龍的魚塘、房屋悉行變賣,又將臺北的農莊出讓,然後在臺北市內置房一所,“聊蔽風雨,藉度餘年”,以此湮沒無人問津,幽居臺北,但不甘寂寞。
1987年3月23日,李品仙在臺北去世,終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