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路 海軍上校
来源:74U閱讀網
劉勰簡介:劉勰(約公元465——520),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傢、文學批評傢。漢族,生於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瞭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傳統修辭學分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方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這兩方面都有精當而深刻的論述,尤其對消極修辭的論述,不僅論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動和思維規律與語言生成關系的層面,不僅當時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導意義。
語音
在語音修辭方面,劉勰沒有沿習名人沈約的"八病說",而著重提出瞭"飛沉"問題、"雙聲疊韻"問題。
在《神思》中,劉勰就提出瞭"尋聲律而定墨"的主張,在《聲律》中又說:"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劉勰認為,作韻易而選和難。足見劉勰不但非常重視而且準確把握瞭漢字漢語的語音特點,對語音修辭在理論上作出瞭可貴貢獻。
語匯
在語匯修辭方面,劉勰提倡慎重遴選詞語。
語匯修辭中,還涉及用字,劉勰在《煉字》提出用字"四要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復。無怪劉勰嘆曰:故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一字非少,相避為難也。
語法
語法修辭部分,劉勰在《章句》中提出瞭要按內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韻安排章句的主張。劉勰主張,句式的選擇上,用長用短,或長短穿插,整散結合,完全要符合情韻需要,情韻急,少音節短詞句,情韻緩,可用舒曼之長句,情韻起伏跌宕,則可長短並用整散結合,以收蕩氣回腸之效。
篇章
劉勰修辭美學最為璀璨的部分,在篇章修辭。
重涵養,立風格。文章有風格,更有風骨,才煽情動人,辭采煥然。要使文章含風樹骨,則須"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
感人的才情和生動的語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為情而造文,而不要為文而造情。要寫真情實話,不要假意虛言。
重熔裁,明隱秀。文章長短、內容詳略、語意顯隱、精警庸凡,亦為文之必慮。
文章秀句,或自出錦心,或得益援引。劉勰並非反對引用,而是反對抄襲。
運用
在具體運用方面,劉勰指出"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迭用奇偶,節以雜佩,乃其貴耳。"
《誇飾》專講誇張。劉勰抓住誇張得是否合乎事義情理這一關鍵,將誇張分為兩類並指出其不同效果:"然飾窮其要,則心聲蜂起,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如果誇張得合情理得神髓,就會引起強烈共鳴,反之,就會違背事實不合情理。
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劉勰生於京口(今鎮江),字彥和,原籍東莞(今山東省莒縣境內)。祖父靈真,宋司空秀的弟弟。父親叫劉尚,曾擔任越騎校尉。劉勰很早就成瞭孤兒,他發憤圖強,熱愛學習。因為傢裡太窮而沒有娶妻結婚,和沙門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後,他對那些經文都很精通。他分門別類地整理瞭這些經文,抄錄下來,還為經文寫瞭序言。如今定林寺裡面藏的經文,都是劉勰編寫修訂的。天監初年,劉勰開始擔任奉朝請,兼職做中軍臨川王宏的秘書,後升職擔任車騎倉曹參軍。擔任太末縣縣令時,政績清正廉潔。兼任東宮咨詢專傢時,劉勰向皇上建議佛教和道教都應該與其他的宗教祭祀一起改革。皇帝下詔書討論此提案並按劉勰所提建議通過。後升任步兵校尉。奉皇命和慧震在定林寺撰寫訂證經文,後請求出傢,帝允許出傢,改名慧地。不久去世。
32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歷時五年。
卒年歧說甚多。一說卒於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和二年(公元521年)之間,一說卒於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和五年(公元539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