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丘逢甲 晚清愛國詩人

丘逢甲 晚清愛國詩人

本 名:丘逢甲

別 稱:丘倉海、丘秉淵

字 號: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

所處時代:清末民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臺灣苗栗縣銅鑼灣

出生時間:1864年12月26日(甲子年)

去世時間:1912年2月25日(壬子年)

主要作品:《柏莊詩草》、《嶺雲海日樓詩鈔》等

主要成就:詩人抗日保臺志士工部主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漢族,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傢、抗日保臺志士。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廣東蕉嶺),1864年生於臺灣苗栗縣銅鑼灣,1887年中舉人,1889年己醜科同進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到臺灣臺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後又於臺灣的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1895年5月23日,任義勇軍統領;1895年秋內渡廣東,先在嘉應和潮州、汕頭等地興辦教育,倡導新學,支持康梁維新變法;1903年,被興民學堂聘為首任校長;後利用擔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的職務之便,投身於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與同盟會等革命黨人參與許雪秋籌劃的潮州黃岡起義等革命活動。中華民國建國後,丘逢甲被選為廣東省代表參加孫中山組織的臨時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復發,1912年2月25日病逝於廣東鎮平縣(今蕉嶺縣)淡定村,終年48歲。臺灣建有逢甲大學以示紀念。

人物生平

愛國世傢

生於臺灣省苗栗縣,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愛國世傢,其先祖為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南遷到粵東,因不願在入侵者面前茍且偷安而舉族南遷。在長期顛沛流離的徙居生活中,他們不得不與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養成瞭刻苦耐勞的習慣和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並且後代子孫牢記一條遺訓:即先祖是因外族侵擾而輾轉南遷,所有後代子孫,不論落籍何處,都應勤耕苦讀,自立圖強。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因耕地狹小,無以為生,所以偕同鄉又漂洋過海,向臺灣遷徙,這大概是清乾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傢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瞭。

1864年(同治三年),丘逢甲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具有濃厚愛國愛鄉思想、生活上則保持清樸風尚的鄉村塾師的傢庭裡,自幼受清樸剛正傢風的熏陶和艱苦生活的磨煉,“幼負大志”,渴望報效國傢民族。這一切對他日後的事業以及人生道路都產生瞭積極有益的影響。 丘逢甲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在其父的親自教授下,六七歲即能吟讀、屬對。14歲時赴臺南應童子試,獲全臺第一,受福建巡撫兼學臺丁日昌註意,連稱“奇童”,特贈“東寧才子”印一方,由此聞名全臺。1887年(光緒十三年),入臺灣兵備道唐景崧幕府,帖拜唐為師,對臺灣風雨飄搖的局勢有瞭更深刻的體會。1888年(光緒十四年)參加鄉試,中試為舉人。

1889年(光緒十五年)春,赴京參加會試進士,中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此時丘逢甲年僅26歲,但他卻無意仕途,辭歸故鄉,專意養士講學,任臺南崇文書院主講,同時兼任臺灣府衡文書院及嘉義羅山書院主講。1892年(光緒十八年),《臺灣通志》總局正式開設,丘逢甲被聘為采訪師,負責采訪、補輯鄉土故實,因此有較多機會深入民間,瞭解社會民情。這時期,整個中華民族正處在深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之中,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威脅,這樣的社會現實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鬱悶和隱憂,他慨嘆道:“風月有天難補恨,江山無地可埋愁。”“孤島十年民力盡,邊疆千裡將材難。”他預感到一場大的動蕩即將到來,自己雖隱身山林,專心教讀,但渴求報效國傢之情卻熾熱而強烈。在他的書屋中,自書中堂“且看鷹翅出雲時”,以明心志,時刻準備報效國傢。

臺灣戰役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預見到臺灣前途危難,以“抗倭守土”為號召創辦義軍,自己帶頭變賣傢產以充軍費,並動員親屬入伍。不久,160營(實際上經訓練的隻有30餘營)義軍成立,丘逢甲擔任全臺義軍統領(又稱義軍大將軍)。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國馬關春帆樓簽訂瞭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激起瞭全國人民的義憤。丘逢甲悲憤交加,當即刺血上書,抗議李鴻章的賣國行徑。刺指血書“拒倭守土”四字,率全臺紳民上書反對割臺,表示要與桑梓之地共存亡,清廷不納。丘逢甲見無可挽回,遂倡議臺灣自立為民主之國,率臺民領銜電奏十六字:“臺灣士民,義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親草憲法,以藍地黃虎為國旗,“永清”為年號。5月25日,建“臺灣民主國”,擁署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此後他多次聯合臺灣紳士向朝廷發出呼籲電,要求廢約抗戰。清政府不但置臺灣領土和幾百萬同胞於不顧,而且急詔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聯合一批愛國志士,與日軍展開抗戰。日本侵略軍進攻臺灣後,臺北、臺南和臺中的防務分別由唐景崧、劉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棟負責。由於唐平時放縱部下,紀律松散,無心抗戰,一與日軍交手,便節節敗退,不久基隆失守,唐化裝逃離臺北,臺北被日軍輕易占領。消息傳來,丘逢甲急舉義軍赴臺北增援,途中得知臺北已淪陷,唐已內渡,氣憤至極。日軍沿鐵路南侵直達新竹,丘逢甲率義軍與日本侵略軍血戰20餘晝夜,進行瞭大小20多場戰鬥,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終因“餉盡彈盡,死傷過重”而撤退。許多義軍將領同時也是丘逢甲的弟子,如薑紹祖(“敢”字營統領)、丘國霖(“誠”字營統領)、徐驤(“捷”字營統領)、吳湯光等,都英勇獻身。

同年秋,失敗後離臺內渡,定居鎮平,往來潮、汕、廣州之間,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與康有為、梁啟超會晤。7月27日抵泉州。七月回祖籍鎮平定居。為表示不忘光復臺灣素志,為其子丘琮定別號“念臺”,將房舍定為“念臺精舍”。後順應時代潮流,從贊同維新保皇逐漸傾向革命,掩護同盟會員的反清活動,致力於興辦學校,推行新學,培植人才。先後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等。民國成立,以廣東代表身份赴南京參加籌組臨時政府,被推舉為參議院議員。

1912年(光緒二十八年)初,扶病南歸,隨即病故。他臨終彌留之際,囑咐傢人:“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

黃岡起義

1904年(光緒三十年),丘逢甲在箭竹頂茶場策劃“黃岡起義”行動計劃期間,為石馬私塾先生黃彩平題寫的屋名“遷善樓”墨寶,因刻石師父不小心泡瞭水,缺損瞭一角,這次子淵公又在箭竹頂茶園議事廳請丘逢甲即興揮毫重寫瞭一張。為此,黃彩平還特地減免瞭何傢兩鬥谷種的地租以表謝意。(遷善樓,光緒戊申夏月,丘逢甲書)

黃岡起義雖然失敗瞭,但它給滿清王朝所造成的沖擊卻堪與廣州黃花崗起義相媲美。正如孫中山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所言:“若無此次諸烈士轟轟烈烈足喪滿虜之膽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義師一舉而鄂督瑞澄入軍艦之美果?”。

1904年(光緒三十年)春節,丘逢甲在箭竹頂茶場一共住瞭兩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間,特地以何子淵的字“東漢”為據,為子淵先生題下“光漢茶莊”和“淵廬”“順裕廬”等多幅墨寶。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5月,第二次黃岡起義失敗後,何子淵等領導人隨即返回梅州。不久,蕭惠長、江柏堅、姚竹英、張花谷等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頂茶場達半年有餘。其中姚竹英等人在箭竹頂茶場住瞭半年多,蕭惠長、江柏堅住瞭四個多月,邱逢甲為瞭營救革命黨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動方案,於1908年(戊申年)夏初,多次來到石馬“順裕廬”跟子淵先生商討對策,後遇險黨人卒在何子淵、丘逢甲的疏通、擔保之下得以脫險。

藥物性肝損  雲湖站  染鋪坳  長遠發展  拉也  麥島海遊路  坂美  會曬黑  病理形態學  暴調  獸皮  朱達  靈光寺  風賦  城村  罰不當罪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