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遘
来源:74U閱讀網
本 名:丁寶楨
別 稱:丁稚璜
字 號:字稚璜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貴州平遠
出生時間:1820年
去世時間:1886年
主要作品:《丁文誠公傢信》
主要成就:創設四川機器局改革鹽法發展洋務運動
辦機器局
丁寶楨生活在中國歷史發生大變局的時代,面對外面“船堅炮利”的現實,丁寶楨致力於“求富自強”的洋務運動。他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勢,痛斥“墨守綱常”的人。認為中國要自強,必須學習西方,“精求武備”,“仿照外洋槍炮之巧如法制造”,這樣才能“棄我之短,奪彼之長”。
光緒元年(1875年),丁寶楨以“靖海安邊”為名,上奏清政府批準,在濟南北郊新城擇地300畝,建山東機器局,引進國外機器設備,制造火藥、馬梯尼洋槍,成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典范。
次年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又借鑒山東機器局的經驗,創辦瞭四川近代第一座機器制造工廠——四川機器局。山東、四川機器局的創辦,成為兩省近代工業的開端。 [27]
水利治理
同治十年(1871年),黃河在山東鄆城決口。丁
寶楨親赴工地,指揮搶險。兩個月的時間裡,丁寶楨與役夫同甘共苦,於二月二十四日“工竣合龍”,堵住瞭決口。同治十二年(1873年),黃河再次遭遇大決口,丁寶楨又一次挺身而出,軍民同心,歷時半年築起瞭高十四尺、寬三十尺、厚百尺的障東堤。 二百五十裡的障東堤修好後,近百年來黃河此地不再決口,保證瞭方圓幾百裡村莊的安全。 [28]
光緒三年(1877年),他組織瞭大修都江堰的工程。丁寶楨註重調研,他與時任灌縣知縣陸葆德往返勘工十二次後,得出結論:都江堰用竹籠堤“歲修累甚”,擬修建成永久性的防洪堤。丁寶楨將都江堰分水魚嘴、內江仰天窩魚嘴、蒲柏河魚嘴和人字堤全部改用條石修砌。條石之間用鐵錠互相閂住,並用桐油、石灰、糯米汁嵌縫。同時,還石砌堤岸一萬二千餘丈,修建白馬槽、平水槽等導水、瀉水工程,疏淘內、外江幹流及江安河入口段等被淤塞河道,挖河方四十多萬方,有效預防決堤險情的發生。 [29]
創辦書院
丁寶楨在文化建設同樣頗有作為。
同治八年(1869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創辦尚志書院,俗稱尚志堂。就學者除學習儒學外,還學習天文、地理、算術。該堂曾刊刻的書籍,稱尚志堂版,在國內享有盛譽。至今,在趵突泉公園,尚志堂建築仍存。同期,丁寶楨還創辦瞭近代山東最早的官書局——山東書局。該局最著名的刻本《十三經讀本》則是由丁寶楨親自參與校勘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濟南學者馬國翰生前曾編輯完成《玉函山房輯佚書》,該書輯佚書594種,為輯書史上的空前巨著。但因馬國翰去世未能刊行。同治九年(1870年),在丁寶楨協助下,濼源書院從馬國翰親屬處借出《玉函山房輯佚書》的書板,整理後分訂一百冊印刷行世。為後世學術研究提供瞭珍貴資料。
用人良策
丁寶楨的政績,很大程度得力於用人,他提拔官員看重德才兼備。他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上諭為政,首在得人”,隻有“重用德才兼備之人”,才能把事情辦好,所以,“深維求治,以任賢為急”。他用人的標準,一是“居心行事”;二是“茍異於人”。也就是說,要用有事業心而且確有奇才的人,而不是“隻會做官不會做事”的“阿混”。對人才的考察,必須“察其言,觀其行”而後“知其人”。每到一處,便悉心查訪,但遇心術正大、才識卓越、能辦實事的人,便極力保舉、提拔。他發現丁彥臣是一個“才識開拓、器向宏深,明幹篤實”的人,便保舉他治理山東河道。辦洋務,保舉瞭一批“博求通識之士”,如薛福成、張蔭桓等。在抵抗外來侵略中有功的長庚、鮑超等,都是丁寶楨一手提拔起來的。
簡介
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
丁寶楨為官生涯中,勇於擔當、清廉剛正,一生致力於報國愛民。任山東巡撫期間,兩治黃河水患、創辦山東首傢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制造局、成立尚志書院和山東首傢官書局;任四川總督十年間,改革鹽政、整飭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興辦洋務抵禦外侮,政績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寶楨去世,享年66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謚號“文誠”,入祀賢良祠,並在山東、四川、貴州建祠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