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高適

高適

高適簡介: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作品收錄於《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創作特色

高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雄渾悲壯"是他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遊俠之氣,曾漫遊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構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如《燕歌行》,開篇就點出國難當頭,突出緊張氣氛:"漢傢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傢破殘賊";結尾處直接評論:"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嘆,含蓄而有力。

高適詩歌的註意力在於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燕歌行》中用"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勾劃淒涼場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士們戰鬥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烈。高適在語言風格上用詞簡凈,不加雕琢。如《別董大二首》之一:"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技巧上看來全不用力,詞從意出,沒有刻意辭彩修飾。卻使人感到默默的悲涼也。

愛國精神

生平

與李白

天寶三、四年間,李白認識瞭高適,他們相從賦詩,又曾到汴州漫遊。感情至深,甚至到瞭"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程度。"安史之亂"爆發時,高適善於抓住機會,表現政治才能,他佐哥舒翰守潼關。潼關失陷後奔赴正在向西行的玄宗,陳述敗亡的前因後果,在朝野一片混亂的非常時期,以果敢與冷靜的氣質得到玄宗的註意和賞識。玄宗以諸王分鎮,高適看出內亂隱患,直言極諫,吸引瞭肅宗的目光。永王李璘起兵叛亂,肅宗立召高適問策,他對江淮局勢早已瞭然於心,斷言永王必敗。奏對稱旨,擢升淮南節度使。高適又一次抓住瞭時機,由文人而為戎帥,負起討伐李璘、平定江淮的重任。

出鎮淮南以前,高適先聯絡各路兵力爭取支持,招降李璘部下大將,一系列舉措謀在事先,贏得瞭"義而知變"(《舊唐書》本傳)的聲譽。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在尋陽獄中,曾寫詩給高適,想請求高適相救出獄。高適對身陷囹圄的老友李白不予援手,在今人看來未免冷漠,但也從另一面表現瞭高適的冷靜與理性。置身於王室父子兄弟爭權的復雜政治格局中,一步走錯,不僅建功立業抱負成空,還可能招致滅頂之災。安史之亂使得李白與高適由密友轉為政敵。在高適來說,他作為一個政治傢,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他時刻都在考慮與政敵劃清界限。而對於天真的詩人李白來說,他不會考慮到這一點。他還認為高適是自己的密友,高適飛黃騰達,自己身陷囹圄,料想高適會援手的,殊不料高適對於李白的請求,連回音都沒有。因此,所有感性的沖動與世俗人情的幹擾都是應當排斥的,此時高適已由詩人成為徹頭徹尾的政治人物瞭。

高適由一個默默無聞的文士而兩任節度使,但輝煌極其短暫,就是在他所謂"極達"的後期,也不斷招致讒毀和冷遇。君王的求賢並不像標榜的那樣迫切。尤其是通過不尋常途徑被發現的才士,往往新鮮幾天就被冷落瞭,李白如此,高適也同樣。

甘河村  杏花村  米面  制漆  沖氣  戰鬥偵察  野柿  曹傢莊  令譽  互惠  香醬餅  巖藻糖  時簡  劉綎街  一人永占  門把手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