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哀 戰國時燕人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趙過
國 籍:中國
出生地:陜西西安
職 業:西漢農學傢
歷史記載:《漢書·食貨志》
趙過,西漢農學傢。《漢書·食貨志》中說漢武帝南征北戰,大興土木,疏於農業,以致國庫空虛,朝野不妥,於是武帝悔征伐之事 ,而提出“方今之務,在於力農”,因而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趙過能為代田,所以又使趙過推廣代田法。
趙過為瞭使代田法的推廣有確實的把握,曾作瞭長期準備和細致安排,他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瞭試驗、示范和全面推廣等一系列工作。
首先在皇帝行宮、離宮的空閑地上作生產試驗,證實代田法的確能比一般其它的田地每畝可增一斛,為推廣確定瞭前提條件。
其次是設計和制作瞭新型配套農具,為順利推廣代田法創造瞭良好的生產條件。
再次是利用行政力量在京畿內要郡守命令縣、鄉長官、三老、力田(地方小農官)、有經驗的老農學習新型農具和代田耕作的技藝,為推廣代田法奠定瞭技術基礎。
第四是先在命傢田、三輔區域公田上作重點示范、推廣,並逐步向邊郡居延等地發展。最後在邊城、河東(今山西西南部)、三輔、太常、弘農(今河南西部)等地作廣泛推行,並取得瞭成效,從而得到民皆代便田 (《漢書·食貨志》)的成功。
根據漢昭帝時桓寬《鹽鐵論》上記載,推行代田法,主要在關中地區。貧戶缺牛少馬,隻能用舊農具耕田,所以,行代田法的主要是富戶而不是貧苦農民。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舊耕作方法勢必逐漸被淘汰,趙過所創新農具和新耕作法,必然得到更大規模的推廣。從在居延所發現的漢簡上面,可以看到漢昭帝初年、代田倉的記載,以漢簡和史書互相參證,證明史書上代田法曾在居延推行的記載,是確實的。從代田倉的建立,也可推斷,推行代田法後,糧食得到瞭增長。
趙過推廣代田法取得瞭“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良好效果,其中與他曾設計、創制和使用瞭“皆有便巧”的耕、耘、下種田器,並傳授瞭“以人挽犁”和“教民相與庸挽犁”(《漢書·食貨志》)等增產措施大有關系。
《漢書·食貨志》說:“趙過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
趙過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與從事,為作田器……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 ,但這些便巧的農具的結構形式、制作方法、操作技術和具體效果等在其他古籍上卻難有蹤跡可尋。東漢崔寔(shí,音時)《政論》記載,趙過“教民耕種,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 三犁共一牛 即三腳耬,因為它功能多,效率高、溝壟整齊、寬窄劃一,深淺均勻,因而為高產低耗創造瞭條件。我國北方直到建國前,甚至現在,耬在生產上還起著重要作用。
《漢書·食貨志》所說的趙過向全國推廣用耦犁,二牛三人的辦法,使鐵犁和牛耕法逐漸普及,在此基礎上,東漢時期又取得瞭進一步的發展,為後世的犁耕技術奠定瞭基礎。
趙過和他所創造的新農具和新耕作技術,在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