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登選 慘遭殺害的張作霖心腹猛將
来源:74U閱讀網
虞姬簡介: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名虞(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記載)。一說姓虞(在《漢書·項籍傳》中有“有美人姓虞”的記載)。生卒年不詳,出生地不詳(一說今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虞溪村,一說今常熟虞山腳下虞溪村,一說今紹興縣漓渚鎮塔石村)。相傳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艷,並有“虞美人”之稱。逝世年齡正史並無記載,據野史記載,虞姬“{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2年}年僅28歲。
女兒拔劍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困在瞭垓下,劉邦手下有不少人會唱楚歌,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夜晚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楚營裡的將士們聽見傢鄉的歌聲,軍心渙散,都紛紛逃跑瞭。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什麼也不留戀,隻惦記著愛妾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瞭《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淒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的這一首《垓下歌》,既是歷史上少見的絕命悲歌,也是愛情的悲歌,虞姬為瞭讓項羽不再有牽掛,唱完《垓下歌》,拔劍自刎。項羽悲慟萬分,在倉促間隻好草草掩埋瞭虞姬,隨即項羽帶著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被漢軍追至烏江邊,烏江亭長說江東還是霸王的地方,漢軍沒有船,讓霸王渡江東山再起。項王說,自己當年與江東8000子弟出征,已全部戰死,自己不願茍且偷生,並無顏面再見江東父老,謝絕瞭烏江亭長的好意,將烏騅馬送給烏江亭長引渡,然後率領28個子弟兵執短兵器和殺來的漢軍再次拼殺,最後項王見到自己的舊部下呂馬童,說:不是我項羽不能打,今天天要亡我,我又奈何,既然老朋友都來瞭,那就讓老朋友得萬戶侯(劉邦當時用重金購項羽首級),於是慷慨地自刎在烏江邊,將頭送給瞭呂馬童。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馀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馀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翦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霸王別姬
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詩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指虞姬)。" 認為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沒有一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是秦漢時期最為動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於愛情,為讓項羽盡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作者在畫中運用動感很強的渦輪線、誇張的衣袖以及視覺沖擊力很強的桔紅色來表現虞姬剛烈的性格。這裡的霸王用大傢都很熟悉的京劇霸王臉譜,為瞭不奪虞姬的形象,隻把霸王隱在虞姬舞動的袍子中,霸王細密的胡須直線和虞姬身上的渦輪曲線形成靜與動的對比,更襯托出虞姬舞劍時旋轉的動感。 畫內題詩用的是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看《虞姬》: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詩的大意是:夜聞烏騅馬的嘶鳴,叫人肝腸寸斷。虞姬在幽恨中直直地對著眼中有兩個瞳子的項羽大將軍。項羽部將黥佈和彭越居然甘心後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瞭劉邦,何如虞姬那樣自刎於楚帳中而芳華百代?關於虞姬,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簡略的交待。項王被漢軍圍於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夜聞四面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對項羽的和歌,據《楚漢春秋》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虞美人草",多麼動聽的名字!虞姬死於四面楚歌聲中,張愛玲在讀中學時所寫的《》裡,卻感嘆:"啊,假如他成功瞭的話,她將得到些什麼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莊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謚號……"就算楚霸王當瞭皇帝,她也不過是成千上萬的貴妃中的一個而已。虞姬究竟是什麼人?她的絕世容貌如何?早已消失在歷史帷幕的深處。在現代,梅蘭芳等藝術傢,一直借題發揮,扮演《》,讓她到臺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張揚到瞭美學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們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三大優勢(林黛玉筆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 ,都是色、藝、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這就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王像《金瓶梅》開篇裡說的:"隻因撞著虞姬……豪傑都休。"從歷史和政治上來說,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開國之勛。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看過去,項羽因瞭虞姬,因瞭在最後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後人,至少是讓我覺得,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將軍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比起劉邦來也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 有趣的是,項羽與虞姬,貂蟬與呂佈,西施與勾踐、夫差,王昭君與漢元帝、匈奴單於呼韓邪,紅拂女與李靖,甚至綠珠與石崇,這五組男女關系中,當作為歷史敘事的時候,人們註重的是它的男主角,但一旦當作人生際遇去解讀、吟誦、傳唱、演繹時,女性形象大都光彩照人,甚至使刻板、枯燥、冰冷的歷史教科書也因此有瞭人性的光彩和生活的溫情。千古絕響
有人說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是天生一對,地配一雙。這項傢和虞傢原都是楚國貴族,秦始皇滅楚後,遷移到今江蘇省宿遷縣過隱居生活。項羽和虞姬從小一起長大,兩小無猜、青梅竹馬,這兩傢於是結為秦晉之好。虞姬嫁給項羽之後不久,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開始瞭。項羽和叔叔項梁帶著八千子弟兵也樹起瞭義旗,項羽從此戎馬倥傯,開始瞭緊張的軍旅生活,南征北戰,晝夜廝殺。作為妻子的虞姬,隨軍行動,項羽戰到哪裡,她就跟到那裡。就這樣,在項羽領兵出戰時,她給他鼓勵,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歸來;在項羽凱旋歸營時,她以翩躚舞姿,千般柔情,萬般嫵媚,歡歌娛曲給他祝賀;在項羽遇到挫折的時候,她便以"勝敗乃兵傢之常事"的話給他撫慰;甚至她還會穿瞭戰靴,披上繡甲,騎馬跟著項羽在陣上沖鋒,作他堅強的後盾。有瞭這一強大的精神支柱,項羽越戰越勇,所向披靡。項羽是一個性格暴躁的男子,卻也是個用情專一的人。他始終愛著虞美人,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劉邦進入咸陽後,項羽跟著進來,一把火燒瞭阿房宮,收集秦朝宮殿中的金銀財寶,全部運到他的根據地彭城,卻將阿房宮內成百上千的美女盡數遣散,純粹就是為瞭討好虞美人。在楚漢相爭的第4年,項羽和劉邦的大將韓信在垓下展開激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戰"。虞美人在帳篷中心驚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著項羽的歸來。項羽回來瞭,這一回他中瞭韓信的十面埋伏計,他雖然靠著一支畫戟,有鐘離昧、季佈在左右奮力相幫,殺散一層又一層的漢兵,殺出一條血路,逃瞭出來,但自己的人馬,已丟瞭八成。他自起兵以來,像這樣的失敗,尚是破題兒第一回。漢軍把項羽的營地圍得水泄不通,而且漢營中的韓信,還編出一曲楚歌,教軍士在楚營外四面唱和。其歌詞無句不哀,無字不慘,使那些殘敗的楚兵,無不懷念起遙遠的傢鄉,一時間鬥志全無,一個個在夜色掩護下陸續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煩悶地坐在軍帳中飲酒。當時,面對他寵幸的美人虞姬,面對多年伴他馳騁戰場的駿馬,楚霸王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難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沒有嘆息。他惟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虞美人的命運和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美人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無限哀傷地唱出瞭"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虞美人在旁聽瞭,泣不成聲,對項羽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屍大哭一聲,命人就地掘坑掩埋瞭虞姬,跨上戰馬,殺出重圍。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到瞭烏江邊無處可逃,自刎於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劉邦後來以禮埋葬瞭虞美人。後來,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長出瞭一種罕見的艷美花草,人們為瞭紀念這位美麗多情又柔骨俠腸的虞姬,就把這種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這名稱就一直流傳到今天。虞姬,是項羽畢生鐘愛的一個女人。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的較少,甚至連本名都沒有記載。在西漢大歷史學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裡記載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後來就出現瞭兩種說法:一是有人推測"虞"是美人的名;二則"虞"是美人的姓,《辭源》備有此說。而"虞姬"則是後人對其的稱呼,關於"姬"這個字,也有一定的說法,體上有兩個含義: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則是"姬"是古代婦女的美稱。虞姬的姬可以歸為第二義,即美稱。總而言之,人們隻能得知虞姬的姓名與"虞"字有關,而她的真實姓名,卻成為瞭一個謎團。
相傳(非正史),項梁殺人避禍攜項羽由下相奔吳中,即今日蘇州地。虞氏為會稽郡(秦末置春秋吳、越地域為會稽郡,以吳(今蘇州)為郡治)吳中望族。項梁叔侄在此結交江東子弟。虞姬,慕項羽英名,嫁與項羽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說是項羽有幸得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虞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
此際,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史稱《復垓下歌》或《和垓下歌》)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城東15華裡、303省道南側有虞姬墳。
此詩《史記》、《漢書》都未見收載。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加以引錄,始流傳至今。《楚漢春秋》為漢初陸賈所撰,至唐猶異。劉知風、司馬貞、張守節都曾親見,篇數與《漢書·藝文志》所載無異。本詩既從此書輯出,從材料來源上說,並無問題。有人認為漢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頗疑其偽,但從見載於《漢書·外戚傳》的《戚夫人歌》及酈道元《 水經註·河水註》的《長城歌》來看,可知秦漢時期的民間歌謠,不乏五言,且已比較成熟。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二《考史》認為此詩是我國最早的一首五言詩,可見其在中國詩歌史上地位之重要。
後來清朝有位詩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
更也有近代詞人喋血贊揚虞姬的詩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英雄末路美人怨。也持吳越薄鋼刃,香魂血濺烏江岸。"表現瞭虞姬忠烈的性格。
得寵:秦滅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為王,或為侯,虞姬也被封為美人。當時皇帝的內宮分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八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於皇帝,以"美人"封虞姬已經是比較高的名號瞭,由此見得虞姬深得項羽寵愛。自此"虞美人"的名字傳揚開來。
靈璧墓到靈璧縣城東、宿泗公路南側,有一片終年常綠的樹林,樹林中有一座古墓。墓基隆起,碑石林立,靜穆凝重。這就是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虞姬墓。園內有陳列室,陳列室采用磚木結構,粉墻小窗,青灰色小瓦,內進雕梁畫棟,結構巧妙。
定遠墓位於安徽定遠二龍鄉。
明朝崇禎年間,虞姬故鄉人民在顏集鎮西首建立虞姬廟,以祭祀這位巾幗英烈。
清乾隆三十年,鄉人吳九齡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建後樓。光緒初,宿遷葉祥麟重修。廟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裝塑像,顯示傢鄉人民對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
葉祥麟為悅來鎮葉上莊人,候選光祿寺正。葉上莊與顏集隔沂河而相望,今屬沭陽縣。
今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
沭陽縣顏集鎮為虞姬故鄉 ,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臺、項宅等史跡。沭陽,隸屬江蘇省宿遷市,因位於沭河之陽而得名。據《江西吉安廬陵項氏傢譜》記載:虞後生時五鳳鳴於宅,異香聞於庭,生於丁醜(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沭陽民間關於虞姬的傳說佳話也是頗多。據介紹,清代著名文學傢、詩人袁枚曾任沭陽知縣,離任43年後重遊沭陽時,特地再到顏集鄉憑吊虞姬,作有《過虞溝遊虞姬廟》詩,並自註"相傳,虞故沭人也"。民國期間沭陽當地曾對虞姬廟進行修建,後該廟在抗戰期間毀於戰火。一說今江蘇蘇州常熟人
楚國滅亡後,項羽自幼便隨叔父逃亡至會稽郡吳縣(今蘇州),並後來在蘇州一帶率領江東子弟起義。項羽結識虞姬,虞姬為今江蘇蘇州常熟人,常熟有虞山,今是著名的虞山風景區,虞姬即出生於常熟虞山腳下一個村舍——虞溪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