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程頤
別 名:程正叔
國 籍:中國-北宋
民 族:漢族
主要成就:開創洛學為理學奠定瞭基礎
代表作品:《程頤文集》《易傳》《經說》
程頤的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博野縣,高祖程羽在宋太宗時期任三司使,以輔翊功顯,被皇帝贈予“太子少師”,賜宅第於京師開封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遷居河南府伊川縣(今嵩縣田湖鎮程村),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父親程珦生於京師開封府泰寧坊,祖父程遹卒於黃陂縣時,程珦剛年滿二十歲。因無田園可以依靠,於是寄居在黃陂縣,奉養母親。天聖年間,宋仁宗念及太宗朝舊臣,錄用舊臣子孫一人,程頤的父親程珦被選中,任黃陂縣、廬陵縣縣尉,又任興國縣縣令,歷知龔、鳳、磁、漢諸州,後來顯貴官至上國柱,皇帝賜予京師泰寧坊宅第,遂再世居京師開封府。
明道二年(1033年)癸酉,程頤出生。程頤自幼小聰明,十四五歲時,與哥哥程顥同時受學於理學創始人周敦頤。
皇祐二年(1050年),18歲時,就上書朝廷,勸誡仁宗皇宗,指出宋朝社會的危機,開出救治時政闕失的良方,救之當以王道,但宋仁宗未加理會。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24歲的程頤京師太學讀書,主管太學的教育傢胡瑗嘗以《顏子所好何學論》試諸生,程頤在這篇文章中寫道:"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而力行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故學必盡其心。盡其心,則知其性,反而誠之,聖人也"。 這篇文章受到胡瑗賞識,胡瑗授於程頤"處士"的身份。
嘉祐四年(1059年),程頤廷試落第,遂不參加復試。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偕兄於嵩陽講學。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知扶溝縣,“設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程頤雖然沒有考中進士,但按舊例,程傢世代為官,其父程珦享有蔭庇子弟當官的特權,而程頤卻把每次“任恩子”的機會讓給瞭本傢族的其他人,自己沒出去做官,長期以“處士”的身分潛心於孔孟之道,並且又大量接收學生,從事講學活動。
據今尚保存在河南嵩縣程村的碑刻記載: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太尉文彥博鑒於程頤“著書立言,名重天下,從遊之徒,歸門甚眾”,就在洛陽鳴皋鎮的一個小村莊撥瞭一塊土地,專門為他建修瞭一座“伊皋書院”,讓他在此講學近20年。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變法失敗。由司馬光、呂公著等人推薦,程頤被授為汝州(今河南臨汝縣)團練推官,西京(洛陽)國子監教授等職。在司馬光等人的推薦書中說,河南隱逸之士程頤,博學好古,安於貧賤,恪守節操,言必忠信,動遵禮義,希望朝廷讓他出來做官,委以重任。程頤沒有接受任命。次年應詔入京,受命為崇政殿說書,其職務是教皇帝讀書。當時的宋哲宗年幼,司馬光等人推薦程頤教他讀書,共目的是讓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頤就職之前,就給皇帝上奏,提出瞭君子應重視“涵養氣質,薰陶德性”,註重道德修養,還要經常接近品行高尚,敢於當面規勸君主之過失的臣僚。此外,他還提出,要讓給皇帝講書的侍講官坐著講,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論經筵事札子》)。上述建議,表現瞭自孔、孟以來,儒傢學者不遺餘力宣揚“聖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師”自任的本色。就職以後,他經常以向皇帝講書的機會,借題發揮,議論時政。由於他在君主面前,敢於“議論褒貶,無所顧避”,這就一方面使其名聲越來越大,吸引瞭許多讀書人紛紛向他拜師問學,另一方面也引起瞭一些朝臣對他的不滿,有人指責程頤,要求把他“放還田裡,以示典刑“(《道命錄》)。在這種形勢逼迫之下,他隻好上書,自動要求辭職回鄉。
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起,程頤便基本上脫離瞭政治生活,在洛陽從事講學活動。
宋哲宗即位,以司馬光的舊黨人物上臺,司馬光、呂公著、韓絳等共同上疏,推薦程頤。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程頤以佈衣受詔,任崇政殿說書,程頤竭盡忠誠,訓導年幼的哲宗,完全是為瞭輔助國君實現堯舜之治,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程頤由佈衣一躍成帝王之師,致使一部分人對他反感,以蘇軾為首蜀派同程頤為首的洛派互相攻擊,引起瞭在京城兩派對立局面,程頤受到諫議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罷去崇政殿說書之職。
北宋紹聖三年(1096年),在新、舊兩黨的鬥爭中,因新黨再度執政,他仍被定為反對新黨的“奸黨”成員,貶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綿陽市)。交地方官管制起來。後來,這種打擊又累及於他的兒子和學生。
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遷程頤至峽州(今河南三門峽),短暫恢復其官位。
崇寧元年(1102年),恢復新法的宋徽宗還下令追毀瞭他的全部著作(實際上,由於其著作對鞏固封建統治有用,在其門人保護之下,仍被保留下來)。程頤又被奪去官位。卒年75歲。
程頤死後,洛陽地區凡與他有關系的朋友和門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張繹、范域、孟厚、尹焞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