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章皇後 宋太祖孝章皇後宋氏
来源:74U閱讀網
楊廣簡介: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華陰人(今陜西華陰)人,生於隋京師長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麼。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後的次子,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開創科舉制度,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瞭隋朝的滅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縊殺。唐朝謚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其孫楊侗謚為世祖明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隋煬帝楊廣愛好文學藝術,曾命臣下將禁中秘閣之書,抄錄副本,分為三等,藏於洛陽觀文殿的東西廂書庫中,又在殿後另築二臺,聚藏魏以來的書法名畫。
隋煬帝少好學,喜歡詩文。其文初學庾信。為晉王時,召引陳朝舊官、才學之士柳鈇、虞世南等100餘人,"以師友處之"(《北史·柳鈇傳》),於是愛好梁陳宮體。由於他曾親歷塞上,遠征遼東,故詩中描寫的自然景物和戎馬生活,也有其實踐基礎。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裡。……。"這是隋煬帝在西巡時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鄭振鐸評:"(楊)廣雖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傢,卻是一位絕好的詩人","他雖是北人,所作卻可雄視南士。薛、盧之輩,自然更不易與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簡文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的數語,曾為秦觀取入詞中,成為絕妙好詞。"王夫之評隋煬帝《泛龍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猶有英氣。"隋煬帝《江都宮樂歌》形式上已經十分接近七律,可謂七律之祖。隋煬帝的詩歌地位不可小視,他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能在百年陳梁詩音靡靡之中,恢復漢民族的詩歌的風骨與精神實屬難得。可以說他開創瞭"盛唐之音"的輝煌大氣的陽剛之美,"濟蒼生" "安社稷" 一直是盛唐詩歌的重要精神他可謂唐詩之祖。《隋書·經籍志》著錄《煬帝集》55卷,《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事跡見《隋書》本紀。
隋煬帝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亡國之君,多被毀譽。他"好學,善屬文",並寫得一手好詩。其中較有名的有《春江花月夜》二首。
隋煬帝開汴渠時曾作《水調歌》,流傳千古。
凡讀過詩文的人,幾乎都知曉唐代張若虛寫有名篇《春江花月夜》,但少有人知道楊廣在張若虛之前早就寫有《春江花月夜》。這詩題原為陳後主所創,但原詞早已失傳。楊廣曾以此題作曲。據文獻記載,他在宮中制作瞭許多新聲樂府,"辭極淫綺","哀音斷絕"。但他自己的創作並非像某些文獻所載"詞無淫蕩",而是"並存雅體,歸於典制"(《隋書·文學傳序》)。其中許多頗有些剛健的佳句,多數詩作都很講究對仗和聲韻和諧。並不濃艷,而是雅味正聲。且看他的《春江花月夜》其一: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四句兩聯,特有貫珠之妙。這是本題現存最早的兩首之一。
其後才有唐朝張若虛的同題詩《春江花月夜》。但張若虛是擬題作詩,已非原有曲調。如果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與楊廣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地看出其描寫春江花月夜景是受到本篇啟示的。
從楊廣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其詩歌風格是麗而不艷,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風,雅語之氣。從他的現存另一首《夏日臨江》亦可看出此風。
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日落滄江靜,雲散遠山空。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逍遙有餘興,悵望情不終。
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傢集題辭·隋煬帝集》中雲:"陳隋文哀,帝王有作,與眾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詩中不作王霸之語,而與民間詩人同一風格,確是一種良好的風氣。楊廣詩風功不可沒。對楊廣的評價將隨著人們認識不斷提高和對歷史背景深入瞭解,必將還楊廣一個公正的評說的!
早年經歷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楊廣生於大興(今陜西西安),史書稱:"美姿儀,少聰慧"。在北周時因父楊堅的功勛,被封為雁門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並州總管,時年十三歲。後又授任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
屢有戰功
開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興兵平南朝的陳,剛二十歲的楊廣是領銜的統帥,真正指揮全軍的是高颎,在前線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平陳後,進駐建康,殺掉瞭陳叔寶的奸佞之臣及寵妃張麗華,封存府庫,將陳叔寶及其皇後等人帶返隋京。班師後,楊廣晉封太尉。平陳之後因為隋朝政策有所偏差,江南各地叛亂。此後,楊廣亦屢立戰功。開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揚州總管,與楊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楊素後封越國公。
楊廣從並州改鎮揚州,在鎮守江南期間為穩定叛變局勢頗有成效、政績突出。同時他表現得作風簡樸、不好聲色、禮賢下士、謙恭謹慎,由此贏得瞭朝野贊頌和隋文帝夫婦的歡心。開皇末年,隋文帝夫婦和皇太子楊勇的矛盾爆發,楊廣趁機而入爭奪儲位,博得瞭文獻皇後和右仆射楊素的支持。開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廢黜長子楊勇,立次子晉王楊廣為皇太子。同年,突厥進犯,楊廣率軍出靈武,卻沒有俘獲而返回。楊廣即帝位後,以早年的軍旅生涯為基礎,對高句麗、吐谷渾和突厥發動瞭戰爭。
登基為帝
據《資治通鑒》載,在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臥病在床,楊廣於是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隋文帝後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至瞭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怒,隨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也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意圖非禮她,使隋文帝頓悟,拍床大罵:"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巖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知後將柳述、元巖抓入獄,並讓右庶子張衡入隋文帝寢殿侍疾並將隋文帝周圍的侍從打發走。不久隋文帝便駕崩。唐代人馬總在《通歷》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血濺屏風",而趙毅在《大業略記》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毒死。
不過初唐趙毅筆記《大業略記》記載容華夫人蔡氏為仁壽宮變女主角。楊廣"因色弒父"這種說法也被諸多近代史學傢質疑,仁壽宮變也成為疑案。
楊廣繼位後,假傳隋文帝遺囑,逼迫楊勇自盡,將楊勇處死。還有親弟蜀王楊秀被他誣陷使用巫蠱詛咒隋文帝及幼弟漢王楊諒,被剝奪官爵貶為庶民軟禁於內侍省,後與諸子一起被軟禁,不得與妻子相見。
其弟漢王楊諒以討楊素為名,在並州起兵,楊廣派楊素鎮壓,楊諒降後被幽禁至死。此後不久,楊廣為翦除瞭對帝位的威脅,聽從雲定興建議,於大業三年(607年)3月4日,誅殺侄兒長寧王楊儼、又把剩餘的侄兒(楊勇諸子)安城王楊筠、安平王楊嶷、襄城王楊恪、高陽王楊該、建安王楊韶、潁川王楊煚、楊孝寶、楊孝范貶到嶺南,在路途中全部被處死。又處死瞭隋朝功臣宇文弼、賀若弼、高颎等人。
大隋盛世
大業元年(605年),營建東都,歷時十個月,每月征調民夫二百萬人。東都在舊洛陽城之西,規模宏大,周長五十餘裡,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宮城是宮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處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區一百餘坊,另有豐都市、大同市、通遠市等三大市場。
楊廣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又下令開鑿大運河,造龍舟等各種船數萬艘,他遊江都時所乘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上有四層樓,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房一百二十間,下層為內侍居處。隋朝大運河以都城洛陽為中心,分為三大段,南抵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全長2700公裡。中段包括通濟渠與邗溝。通濟渠北起洛陽,東南入淮水。邗溝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陽(今江蘇淮安),南達江都(今揚州)入長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長江南岸之京口(今鎮江),南通餘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濟渠,南起洛陽,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
在教育制度上,楊廣開創科舉制,發展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方法,增置進士科。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終止,為古代中國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貢獻。政治上,他為瞭打破由關隴集團壟斷仕途的局面,重用瞭虞世基、裴蘊等南方集團官員。
軍事上,在即位前曾參與與突厥、契丹之戰事,皆有所獲。大業五年(609年),他親征平定吐谷渾,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楊廣親征吐谷渾後,又下詔征天下兵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隋軍出動一百一十三萬人,敗於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及平壤城(今屬朝鮮)下。次年再發兵圍攻遼東城。這時,在黎陽倉督運軍糧的楊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亂",便乘機起兵反隋。楊廣被迫從遼東撤軍。楊玄感敗亡後,楊廣下令追究,共殺三萬餘人,流徙六千餘人。大業十年(614年),楊廣第三次發兵進攻高句麗,因隋末農民起義已遍及全國,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後隻好議和收兵。大業十一年(615年),楊廣依例北巡長城,始畢可汗率兵將其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楊廣派人向始畢之妻、隋義成公主求救,義成公主遣使告知始畢"北邊有急",加上隋朝援軍相繼抵達,始畢在九月撤圍而去。
民變四起
楊廣年年出巡,曾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仁壽四年(604年)十一月,他為瞭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元年(604年)至大業六年(610年),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餘年間被征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楊廣為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西苑在洛陽之西,周圍二百餘裡,苑內有人工湖,周圍十餘裡,湖內有山,堂殿樓觀,佈置奇巧,窮極華麗。隋煬帝常在月夜帶宮女數千人騎馬遊西苑,令宮女在馬上演奏《清夜遊》曲,弦歌達旦。煬帝遊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後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餘裡,所經州縣,五百裡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大業七年(611年),王薄率領民眾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起義,隋末民變終於爆發。劉霸道、孫祖安、張金稱、竇建德等紛紛率領農民百姓起義,農民起義軍力量迅速發展而日益壯大起來。
大業九年(613年),農民起義不僅遍及山東、河北等地,而且發展到全國范圍。在大業九年上半年,平原、靈武、濟北、濟陰、北海等地均爆發農民起義,迅速高漲起來的農民起義給隋朝統治階級以沉重打擊。同年六月,楊玄感於黎陽起兵反抗楊廣,隋朝大軍從遼東撤回,向楊玄感展開攻擊,楊玄感的起兵很快失敗瞭,楊玄感自殺。隋朝殘酷鎮壓農民起義,擊敗盧明月、張金稱、高士達、劉元進,坑殺農民起義軍。而翟讓瓦崗寨、竇建德、杜伏威、林仕弘等農民起義軍則屢次擊敗隋朝大軍,發展壯大。楊廣想用血腥屠殺的恐怖政策恐嚇人民,反而使更多的人民參加到農民起義軍中去,"所在蜂起","官軍不能討,以至隋亡"。農民起義發展為全國規模。楊廣妄圖遏止起義力量發展,下令各地郡縣、驛亭、村塢築城堡,將民眾遷往城堡中居住,於近處種田,以圖控制。他不願正視農民起義蓬勃發展的現實,身邊的佞臣也不以實情相告,謊稱造反的農民"漸少"。
身死國滅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楊廣從洛陽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領的瓦崗軍逼圍東都,並向各郡縣發佈檄文,歷數楊廣十大罪狀。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淵在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
楊廣在江都卻越發荒淫昏亂,命王世充挑選江淮民間美女充實後宮,每日酒色取樂;又引鏡自照,預感末日將到,銳意盡失的楊廣晚年常引鏡自照,對蕭後和臣下說:"好頭頸,誰當斫之!"
楊廣晚年,既沒有像陳後主那樣做個長城公,也沒有把帶在身邊的毒藥派上用場。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楊廣見天下大亂,已心灰意冷,無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陽宮(今南京),準備遷居那裡。從駕的都是關中衛士,他們懷念傢鄉,紛紛逃歸。這時,虎賁郎將元禮等,與直閣裴虔通共謀,利用衛士們思念傢鄉的怨恨情緒,推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為首,發動兵變,楊廣聞變,倉皇換裝,逃入西閣。被叛軍裴虔通、元禮、馬文舉等逮獲,楊廣欲飲毒酒自盡,叛軍不許,遂命令狐行達將其縊弒,時年五十歲。楊廣造成的大亂,是華夏人口銳減到兩百餘萬戶。
這個雄心勃勃的帝王,死後連個像樣的棺材也沒有用上,由蕭後和宮人拆床板做瞭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後陳棱集眾縞素,為楊廣發喪,備儀衛,改葬於吳公臺下,衰杖送喪,慟感行路。
楊廣遇弒的消息傳到洛陽,洛陽群臣擁立楊廣之孫越王楊侗為帝,史稱皇泰主,楊侗追謚楊廣為明皇帝,廟號世祖,農民軍領袖竇建德追謚楊廣為閔皇帝,同年,李淵逼迫傀儡楊侑禪讓,建立唐朝,追謚楊廣為煬皇帝。不久,洛陽權臣王世充逼迫楊侗禪讓,隋朝正式滅亡。
唐朝平定江南後,於貞觀五年(631年),以帝禮改葬於雷塘。
發現
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瞭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另一座的發掘剛剛開始,專傢推測墓主很可能是隋煬帝的皇後蕭氏。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傢2013年4月12日在揚州召開論證會,認可瞭這一論斷。 在已發掘的一座墓中,出土瞭銅制的銜環鋪首,以及金鑲玉腰帶,而表明墓主身份的鐵證則是墓志,銘文清楚寫著"隋故煬帝墓志"等字樣,表明墓主為隋煬帝楊廣。這兩座墓的占地面積分別隻有二三十平方米,遠遠達不到帝陵所應有的規模和氣勢,更不符合楊廣好大喜功的個性,這主要與他的死因有關。公元618年,隋煬帝巡幸揚州期間,禁衛軍發動兵變,推舉重臣宇文化及為首領,並縊死瞭楊廣。墓志銘文記載墓主去世時間為"大業十四年",即公元618年,與史實相符。 2013年11月16日上午,國傢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組織召開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會,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傢黃景略、徐光翼、王巍、趙輝、劉慶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遠、王學榮等10餘人參加瞭論證會,專傢一致確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的埋葬之地。考證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公元648年,蕭皇後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屍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正是根據上述史料,專傢推測另一座墓的墓主應為蕭皇後。此前公佈的省級文保單位隋煬帝陵,位於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這種誤判之所以出現,在於唐代以後隋煬帝陵漸漸荒蕪,不為人知。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認為,今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於是出資修復,並囑托書法傢、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墓碑。20世紀80年代以後,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但此次考古發現,還原瞭歷史真相,確定瞭隋煬帝陵墓的真正所在。政治
⑴營建東都隋煬帝初繼位,便決定營建東都。《隋書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河南郡舊置洛州。大業元年移都,改曰豫州。《元和郡縣志》:"隋仁壽四年,遷都",《隋書-宇文愷傳》載曰:"煬帝即位,遷都洛陽",《隋書-地理志》:"大業元年徙入新都"《舊唐書 地理志一》:隋大業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裡置新都,今都城是也。《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隋紀四】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公元六零四年)載曰:章仇太翼言於帝曰:"陛下木命,雍州為破木之沖,不可久居。又讖雲:"修治洛陽還晉傢。""帝深以為然,《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仁壽四年,煬帝詔楊素營東京,大業二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陽宮是也。其宮北據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東去故城一十八裡。初,煬帝嘗登邙山,觀伊闕,顧曰:"此非龍門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仆射蘇威對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悅,遂議都焉。其宮室臺殿,皆宇文愷所創也。愷巧思絕倫,因此制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這一系列的證據都表明煬帝遷都洛陽,但是漢魏洛陽已經不適合作為都城瞭,於是隋煬帝另選地質,重新營建新都洛陽,《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載"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於仁壽宮。......十一月已末,幸洛陽。癸醜,詔日:......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故漢祖日:"吾行天下之多矣,唯見洛陽。"自古皇王,何不留意,所不都者蓋有由焉。或不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庫,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於創慈懷、洛,日復一日,越暨於今。......今可於伊、洛營建東京,便即沒有分職,以為民極也。"《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載:"(大業元年)三月丁未,詔尙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實之。"展開瞭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又是阜澗營顯仁宮,采海內奇禽異獸草木之類,以實園苑。徙天下富商大賈萬傢於東京。辛亥,發河南諸君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於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龍船、鳳帽、黃龍、赤艦、樓船等數萬艘。"次年,東京修建完工。"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城,賜監督者各有差。.......三月庚午,車駕發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船萬騎,入於東京。"煬帝營建的洛陽城,南對伊闕,北倚邙山,東逾瀍河、洛水縱貫其間,分外郭城、宮城、皇堀、東城、含嘉倉城、園壁城和耀儀堀,規模宏大,佈局有序。宮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獨特的佈局和整齊的劃一裡見方的裡坊佈局建制而在中國都城建設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隋煬帝修建洛陽城,具有統治國傢的戰略考慮。到五代、北宋時仍在使用,曾是全國經濟文化中心。美籍漢史學傢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瞭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政府開鑿瞭大運河(這為後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瞭可能),建造瞭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於得以重振雄風。"
⑵修建運河隋煬帝下令調征河南、淮北諸郡人民百多萬人開鑿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兩條河水入黃河,又自板渚(在虎牢之東)引黃河水經滎澤入汴水,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水,直達淮河。他還征發淮南民工十多萬人開邗溝,自山陽至楊子入長江,渠寬四十步,兩旁皆築工整平坦的禦道,夾種楊柳。從長安到江都,修建離宮四十多座。接著,他派人到江南造龍舟和雜船數萬艘。而後,楊廣又下命開永濟渠、江南河,後統名為隋朝大運河。隋煬帝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秋萬代。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瞭兩個文明。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紹興,全長兩千多公裡,是古代最長的運河 。它的開通,大大促進瞭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隋文帝曾於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裡,名廣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瞭。大業元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大業四年,又征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以供遼東之需。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瞭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瞭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代江蘇鎮江)到達會稽(現代浙江紹興)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代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裡。隋朝大運河以會稽、洛陽、涿郡為三點,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四段,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連接起來。南宋時期,隨著政治中心南移,通濟渠(汴河)、永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步減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運河河床逐漸淤塞斷流。元、明、清時期,朝廷再修大運河的時候,將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杭紹,不再繞道洛陽。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瞭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瞭促進作用。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至會稽,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長2700公裡,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七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後經元朝取直疏浚,全長1794公裡,成為現今的京杭大運河。京紹大運河利用瞭隋朝大運河不少河段,縮短瞭900多公裡的航程。 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傢經濟的大動脈瞭。
軍事
⑴南北統一西元589年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陳國雖不是什麼大國,也絕對不弱。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瞭人民廣泛的贊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並平定瞭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的巨傢大室全部叛變"大者有眾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其中的學者來整理典籍。他親自實地在江南花瞭十年心血攏絡人心,緩和瞭南方的怨恨和懷疑,在軍事占領後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礙南人成為忠於隋室臣民的許多政治和文化隔閡。隋煬帝兩平江南,自此南北朝之後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才始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公元600年,北上擊敗突厥進犯。《隋書》贊曰:"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
⑵暢通絲路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谷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盡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瞭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隻有隋煬帝一人。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瞭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為誇耀國傢富強, 每年正月當少數民族和外國首領、商人聚集洛陽時,命人在洛陽端門外大街上盛陳百戲散樂,戲場綿亙八裡,動用歌伎近三萬人,樂聲傳數十裡外。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煬帝就下令盛飾市容,裝璜店肆,房簷一律,珍貨充積,連賣菜的都要墊以龍須席。當這些商人從酒店飯館前經過時,都要請他們就坐用餐。並說:"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值)。"還將市上樹木纏以絲織品做裝飾。有些胡商說:"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唐太宗也感慨的說:"大業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馬之強,自古已來不過一兩代耳。"大業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在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張掖和西域商人進行貿易的,隋朝由黃門侍郎裴矩負責具體事務。隋煬帝主要是用金錢來引誘西域的商人來朝貿易,還命令西域商人所經過的地方郡縣要殷勤招待,這根本不是平等的貿易,而是借貿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 但隋煬帝為瞭開發經營西域,還是派兵做瞭一些統一工作。如打敗瞭西突厥的處羅可汗,掃除一大障礙。擊敗吐谷渾,將其領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員治理,保證瞭和西域的暢通。大業六年(610年)的正月,隋煬帝在洛陽用大演百戲來招待西域商人,前後達一個月之久。洛陽的店鋪都用帷帳裝飾,讓西域的商人們免費吃飯,免費住宿。隋煬帝用巨額國財賺取虛有的名聲,用錢引誘西域各國商人和使者來朝賀,面子賺足瞭。其實,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朝貢貿易,小國來朝拜,我得到高高在上的榮譽,然後給你豐厚的金銀珠寶賞賜。大業元年(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裡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隋朝阻止拖延瞭契丹的崛起強大。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派軍滅瞭吐谷渾。開拓疆域數千裡,范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裡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並實行郡縣制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治之下。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隋書·流求傳》載:公元607年、610年,隋煬帝曾兩次派人到當時稱為"流求"的臺灣島。第二次率兵萬餘人,從廣東潮州起航,經一個多月的航行,到達流求時,流求人以為是大型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這是中國軍隊第二次來到臺灣。 隋煬帝在大業3年(607年)先後派出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等人兩次前往當時被稱為"流求"的臺灣,因語言不通,第一次帶回一名臺灣人,第二次帶回一些佈甲。大業6年(610年),隋煬帝又派出武賁郎將陳棱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餘人,從廣東義安(潮州)起航,前往臺灣,當地人以為這是中原的商船,這說明當時大陸商人經常前往經商,也說明臺灣人已經熟悉經商貿易。隻是陳棱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並帶瞭數千名當地居民返回大陸。在臺灣中部地區的彰化市,有一條街名叫"陳棱街",它就是為瞭紀念這位隋朝將領的。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瞭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及臺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後套一帶)。[3] 高句麗地跨鴨綠江兩岸,位於今中國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和朝鮮北部。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古稱遼東,很早即入中國版圖,後被高句麗占據。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句麗又攻隋的遼西。隋文帝派大軍三十萬攻高句麗,後因士卒多病,高麗亦遣使謝罪,遂罷兵。隋煬帝即位後,又三次大舉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第一次進攻高麗。征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今北京),水軍集中於東萊(今山東萊州)。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膚潰爛,腰以下生蛆,死者甚眾。隋軍雖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後卻大敗而還。大業九年(613年),第二次進攻高句麗。正當雙方相持不下時,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叛隋,隋煬帝倉皇撤軍。大業十年(614年),第三次進攻高句麗。隋煬帝因國內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而不敢久戰,高麗也疲於戰爭而遣使請降,隋煬帝就此撤軍。進攻高麗的戰爭,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征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由於農村中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引發瞭隋末民變。即使隋朝在滅亡前,周遍各國也是尊服大隋王朝的。《隋書》記載道:"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於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
⑶征高句麗楊廣於大業八年(612年)征集三十萬軍隊攻打高句麗(不包括後勤100多萬民力),幾乎動用瞭舉國之力,募集的軍隊被集中在涿郡(位於今北京通州)。據《隋書》記載,此次募集耗時數年,規模前所未有。據《三國史記》的記錄是此次出動瞭三十萬的作戰部隊。負責後勤和運輸的人員還要多於這個數字。整個軍隊的總數說法不一,估計在100萬上下。大業八年(612年),隋的大軍開始出發。由於人數巨大,全部部隊用瞭40天才出發完畢。行進的部隊排成的隊綿延400公裡。 598年的戰爭,高句麗得到一些緩沖地域。由於這些地域不適於和隋這麼大規模的軍隊進行面對面的交鋒,高句麗嬰陽王將軍隊撤到遼水一帶。天時地利,那年,遼河水比往常提前好久就開始解凍瞭。當隋煬帝到達的時候,遼河水已全部融化。隋煬帝毫不氣餒,下令在遼河上修建瞭3座橋梁。不過隋煬帝所修的橋還沒修到對岸,高句麗就對隋軍發動瞭進攻,並有效地擊退瞭隋煬帝的第一次進攻。不過最終將橋修好,隋軍過橋包圍瞭遼東城。開戰前,楊廣下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後再聽從命令。這使得隋軍在戰場上很被動。隋將在做每個決定的時候都要先派人馳報遠在後方的隋煬帝,這就延誤瞭軍情。高句麗的軍隊也因此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重整和反擊。就這樣5個月過去瞭,楊廣沒拿下遼東城。於是,楊廣感到需要改變策略。隋煬帝的新戰略是在同高句麗在遼東周旋的同時,派海陸軍攻打高句麗的首都平壤。30多萬陸軍和20萬海軍構成的先遣隊就這樣出發瞭。隋的海軍先於陸軍到達瞭大同江。發現隋的陸軍沒有到達,嬰陽王派出瞭一小批軍隊與入侵的隋朝軍隊交戰。簡短的交鋒後,高句麗的軍隊假裝被擊敗並向城裡撤退。隋朝軍隊將領以為立功的大好時機已到來,帶領10萬軍隊開始攻平壤。當隋朝軍隊來到平壤的外圍城堡時,發現大門敞開,墻上也無人把守。進入城堡後,發現地上放著錢財和武器。為瞭謹慎起見,隋朝軍隊將領下令禁止掠奪。當隋朝軍隊來到一個寺廟後,遭到瞭高句麗軍隊的伏擊。不過高句麗的軍隊並沒有取勝,然後就撤逃瞭。這次隋朝軍隊將領真的以為高句麗不行瞭,於是開始掠奪外圍城堡。正當隋朝軍隊掠奪之時,一支由幾千人組成的高句麗先遣部隊對隋朝軍隊進行瞭伏擊。毫無防備的隋朝軍隊一時慌瞭手腳,不知所措,並開始向海邊撤退。據說10萬隋朝軍隊僅有幾千人成功退出。第一次單獨行動失敗後,隋朝軍隊的將領決定還是等隋朝部隊的陸軍到達後再圍攻平壤。然而,隋煬帝派出的陸軍在路上也出瞭問題。在隋國內行軍,隋軍後勤很有保障。但一旦進入高句麗的國土,隋朝軍隊的後勤供應就會遭到高句麗的伏擊。為瞭解決這個問題,隋煬帝下令每個士兵都要自己攜帶食物。不過這大大加重瞭士兵的負擔。許多士兵為瞭減負,扔下所帶的食物。等隋朝軍隊到達鴨綠江後,物資已嚴重缺乏。在鴨綠江和平壤之間有一條青川江,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遊修築堤壩蓄水。當隋朝軍隊到達清川江時,江水很淺。於是隋朝軍隊便涉水過江。正當隋朝軍隊過江之時,乙支文德下令開閘放水。數千隋朝軍隊被淹死。乙支文德隨後率領高句麗軍隊向入侵的隋朝軍隊發動瞭猛烈的進攻。據說隋煬帝派出的30多萬陸軍僅有2700人返回。
文化
藏書事業隋煬帝執政期間,藏書事業十分發達。他令秘書省官員,凡秘閣所藏之書,均抄寫50副本。皇室藏書樓為"修文殿",藏有完備而無重復的正禦本圖書,皆裝飾華麗,寶軸錦標。將抄寫的副本圖書,連同西京"嘉則殿"之藏,共達37萬卷。史稱"歷代之書籍,莫厄於秦,莫富於隋"。在東都洛陽"觀文殿"內東西廂建書屋14間,"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書庫內,每三間開方戶,垂錦幔,上有二飛仙,戶外地中有自動開啟裝置。皇帝入庫,有宮人執香爐前行,按動機關則飛仙下收幔而上,戶扉及櫥扉皆自動開啟,離開後則自動關閉。藏書分為三等:上品為紅琉璃軸,中品為琉璃軸,下品為漆軸。在東京"觀文殿"後另建二臺:東為"妙楷臺",藏古法書真跡;西為"寶跡臺",藏名畫古物。又將佛、道經卷專藏於內道場。又令秘書監柳顧言等人對藏書進行校勘整理,得正禦書37 000卷,納於東都"修文殿"。此間,以柳顧言主修有《隋大業正禦書目錄》,已佚。
開創科舉楊廣即位第一年,就在詔書中寫道:"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煬帝即位,復興教誘。"楊廣恢復瞭被楊堅廢除瞭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 "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 奉命視察各州的專使除瞭其他任務外,還要發現有模范行為、文才出眾和學有專長的人,經過考察,再把他們送往京師。"煬帝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征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於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鉆仰,莫之能測。"《隋書》《北史》記載,遠近儒生紛紛前來,並被組織起來互相辯論學術問題。一名高級官員給他們排列名次,上報隋帝。因此許多寒士得以重振門庭;典籍研究盛極一時,南北的傳統兼容並包。古代的典籍都被註疏。楊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間,共成書一百三十部,一萬七千多卷。楊廣還組織人編寫瞭《長洲玉鏡》四百卷,和 《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我國古代的典籍做出瞭貢獻。隋煬帝使隋時的中國已經具備瞭總括全國各地方的總結性地方志。隋煬帝詔命天下諸郡繪制各地風俗物產地圖,編撰《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區宇圖志》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隋煬帝下令編撰的上述地方志書,規模宏大,既是承前啟後的總結性著作,也是編撰全國性方志圖經的開端,影響深遠。"今於大隋聖世,圖書屢出。"煬帝時的著名地理學傢裴世矩,在奉敕去張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時,搜集瞭有關西域的山川、風俗等資料,撰成《西域圖記》,書中有地圖,有記述,還有穿著民族服裝的各族人的彩繪圖,是地理學名著。"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為《西域圖記》,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國。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楊廣不僅興辦學校,還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封氏聞見記》記載:"煬帝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 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建有大藏書殿,而最終的成果則是規模宏大的秘書省,在洛陽藏有珍本,藏書總數達37萬餘卷。為瞭讓兩京的宮、省、官府使用,楊廣下令建造藏有節錄本的觀文殿。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隻還剩28,469卷,可惜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如果楊廣整理編輯收藏的這些書都留存的話,那他無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帝王。楊廣崇敬儒教與孔子,於大業五年下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范,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註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大業二年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楊廣創建瞭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開設進士科,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說楊廣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煬帝時還增加瞭科舉錄取人數。至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瞭十科。這標志著科舉制度的產生。大業三年,煬帝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 大業五年煬帝又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臀力驃壯,超群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禦,四科舉人。"隋煬帝楊廣更註重個人品質的選拔人才的政策,為初唐培養瞭大批的強毅正直的人才 。科舉制度的創建,重才學品質而不重門第,削弱瞭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必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 "魏、周官不得為蔭。"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瞭極好的機會。這無疑是異常高明的創舉,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但這也觸動瞭門閥大族的利益,為日後門閥大族的反叛埋下瞭禍根,有時候過於超前開明的舉措也不是什麼好事……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沖破世傢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擴大瞭官吏的來源,為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參政提供瞭機會,"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提高瞭官員的文化素質;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世族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手裡,大大加強瞭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因此,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大業三年隋煬帝頒《大業律》。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改官制,設五省、三臺、五監、十六府等。楊廣修訂瞭法律,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瞭改革。"煬帝即位,以高祖禁網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凡五百條,為十八篇。五刑之內,降從輕典者,二百餘條。詔施行之,謂之《大業律》。"《大業律》,沒有再修訂,《唐律》就是依照著《開皇律》與《大業律》修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