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唐玄宗第五子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陳序經
別名:字懷民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文昌縣(現屬海南省)
出生日期:1903年
逝世日期:1967年
職業:歷史學傢、社會學傢、教育傢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信仰:無黨派人士
介紹
1909年隨父去新加坡就讀,1920年入讀嶺南中學,1925年7月獲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授予的學士學位;1926年獲美伊利諾斯大學碩士學位,兩年後再獲該校博士學位,回廣州嶺南大學社會學系任教;1934年l1月15日在《廣州民國日報》發表《中國文化之出路》一文,在全國引發一場激烈的文化大論戰;1948年8月1日出任嶺南大學校長。1956年任中山大學副校長。1962年任廣州暨南大學校長;1964年調任天津南開大學副校長;1967年“文革”中被指控為“裡通外國”“特務間諜”,2月16日患心肌梗塞在南開大學逝世。1979年5月南開大學為其平反。
陳序經畢生從事社會學的教學和研究,尤其重視文化研究,提倡在中國創立“文化學”。他認為,在中國,想從東西文化的研究中尋找一條救國道路的人有三種不同的主張:一是主張全盤接受西方的文化;二是主張復返中國固有的文化;三是主張折中的辦法。對此,他指出折中派和復古派都沒有出路。他曾深入中國農村調查,對閩、粵、桂的船傢疍民和東南亞各國華僑進行過較多的調查研究,對東南亞史、華僑史、匈奴史也較有研究。陳序經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中國文化史略》、《疍民的研究》、《文化學概觀》、《南洋與中國》、《社會學的起源》等。
《匈奴史稿》是陳序經教授的遺著,作者自留學德國期間,就留心國外匈奴史的研究進展情況,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公務之餘抽暇寫出計80萬字的《匈奴史稿》,60年代初期又對其中第一、二章作瞭些補充,未遑對全稿進行整理修訂,即不幸病逝。本書以相關版本為底本,參照作者手稿加以校訂,同時盡可能保留原稿的風貌。
一個人和一所大學
這個人是陳序經,歷史學傢、社會學傢、民族學傢、教育傢……一個學者,這所大學是嶺南大學。
陳序經的出生成長地是文昌縣,可算是地道的廣東人。但是與近現代大多數廣東名人一樣,似乎都要經歷一個走出嶺南——奮鬥——成名的過程,嶺南成瞭一個輸出人才的地方。與其他人不同的是,陳序經最終回到瞭故鄉,並且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瞭永久的軌跡。
1947年,當嶺南大學董事會頻頻向陳序經發出邀請時,時任南開大學教務長和政治經濟學院院長的陳序經並沒有立刻答應,雖然在這之前,他已在這所學校兩度任教。也許他認為自己在南開的施展剛剛開始,也許他覺得嶺南的天地太小,教育太落後,反正如果不是南開校長張伯苓的答應“出借”(兩年),陳序經很可能不會在嶺南留下太多回憶。這一“借”就是16年。
從1948年8月1日出任嶺大校長,到1952年夏嶺南大學被取消,兩三年的時間,嶺南大學從廣東最好的學校(當時廣東隻有兩所大學,另一所為中山大學)成為國內最完善的大學,一些院系(如醫學院)已達到國內一流或最佳水平,擁有一批國內外著名的學者、教授和專傢,而廣州儼然成為當時中國的學術重鎮。如果考
慮到這幾年中國多是在政權易主、動蕩不安中度過(先是解放戰爭,後是抗美援朝),那麼,嶺南大學的發展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瞭。
奇跡是如何發生的?說起來也並不高深:一套正確的辦學目標、宗旨和方略,一批一流的人才,一個高效的機制。“何為大學”?陳序經的觀點是:“大學是求知與研究學問的地方”,嶺大的目標:成為國內學術一流的大學。為此,他在就任校長對全校師生的第一次訓詞時就強調學術研究不分宗派,“註重自由討論的精神”,提倡尊重個人思想、信仰、言論與學術的自由。在“兼容並包,思想自由”(這是蔡元培執掌北大時的辦學宗旨)的原則下,陳序經邀請到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學者、專傢、教授:史學傢陳寅恪、數學傢薑立夫,語言學傢王力、古文字學傢容庚、木土工程專傢陶葆楷,測繪學傢陳永齡,醫學專傢謝志光、陳國禎、陳輝真、毛文書,以及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教育學傢汪得亮、經濟學傢王正憲、法學博士端木正、生物學傢廖翔華,外國文學專傢楊秀珍。他們有的是陳序經的南開同事(如薑立夫),有的是他的學生(如端木正),有的是舊時相識(如陳寅恪、王力、陶葆楷),有的是他在天津時慕名去請的(如醫學院的一批專傢)。從某個角度說,陳序經在南開的14年(包括西南聯大的8年)是為他在嶺大的作為打好基礎。自然,這一切得之於陳的“個人魅力”:他不經商,不做官,與政治保持距離(不入國民黨)。他自己就是個學貫中西的學者,在學術研究和論戰中表現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尊重人,“優容雅量”,以誠待人。
有瞭人,還要有錢,還要有一套精幹的管理隊伍。嶺南大學校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這些提供瞭保障。一手抓人,一手抓財,陳序經再次展示出他的威望和能力。在南洋和東南亞華僑中的聲望使他募到大量的私人捐款(這正是嶺南辦學的優勢),學校得以順利渡過財政難關(而此時的中大教師正在為領不到工資而向政府抗議);建立瞭一套高效的管理班子(不設副校長,而成立一個由五名教授組成的決策小組),學校得以高效運轉,而“教授治校”則保證瞭嶺大的學術風氣和發展。這令人想起當年的西南聯大。
天時、地利、人和,過渡的時代成全瞭嶺南大學,成全瞭陳序經,但時代又僅給瞭他不到四年的時間。四年,相對於一個大學的成長,相對於一個地區的文化生成和積累,是何其短暫!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 ,嶺南大學被取消,它的工學院被合並到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農學院合並到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醫學院合並到中山醫學院(現中山醫科大學)。經濟系和法律系則被調整出去。調推後的中山大學,實際上隻剩文科和理科,一批教授如王力等,被調人北京大學等院校。陳序經自己則成瞭中山大學一名普通教授。
陳序經立志在嶺南辦一所國內一流大學的願望最終成為一個夢想。其後的陳序經雖擔任過中山大學副校長,暨南大學校長〔不到兩年),南開大學副校長,但世易時移,彼時的大學校長已風光不再。
陳序經和他苦心經營的嶺南大學已成歷史。但回溯歷史的深處,我們仍能聽到遙遠的回響:嶺南需要一所或數所一流的大學,嶺南的落後不在經濟,而在教育,過去如此,仍然如此;嶺南完全可以辦成國內一流的大學,前提條件是:一個寬松的環境,一套現代的教育體制和一個像陳序經那樣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