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杜文秀 雲南回民起義的領袖

杜文秀 雲南回民起義的領袖

本 名:杜文秀

別 稱:楊秀

字 號:字雲煥、號百香

所處時代:晚清時期

民族族群:回族

出生地:雲南省永昌府治(今保山市)金雞村

出生時間:1823年

去世時間:1872年

杜文秀(1823-1872),是清朝咸豐、同治年間雲南回變領袖。道光十九年(1839年)考中秀才。通曉伊斯蘭經典。咸豐六年(1856),雲南漢回人民因爭礦起釁,清政府處置失當,激起民變。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起兵,攻占大理,建立“回教國”,自立為“總統兵馬大元帥”,通用阿拉伯語。政權極盛時,占有東至楚雄,西至騰越,南至耿馬,北至麗江等地。同治十二年(1872年)杜文秀失敗,於大理城服毒自殺身亡。

杜文秀生於道光三年(1823年)。中國清代咸豐、同治年間雲南回族穆斯林領袖。字雲煥,雲南省永昌府治(今保山市)金雞村人。文秀本姓楊,名秀,出生於一個回族商人傢庭,十歲時承嗣舅傢,從舅姓,取名文秀。

道光十九年(1839)考中秀才。通曉伊斯蘭經典。

咸豐六年(1856),雲南漢回人民因爭礦起釁,清政府處置失當,激起民變。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起兵,攻占大理,建立“回教國”,自立為“總統兵馬大元帥”,通用阿拉伯語。

大理政權以回族將領為核心,以宗教上層組成中堅,以伊斯蘭教作為團結群眾的思想旗幟。在文職官員中,設有維持清真教掌教、都掌教、副都掌教、都掌教典籍等宗教領袖的官銜。杜本人“通回教經典”,常勸導回民“當遵守教義,能照聖經所行”。大力資助和發展經堂教育,並“設回文學校於帥府,時常親自課讀,出題使各生作文”。

雲南回變因清政府處置漢回沖突失當而起,但隨著戰爭的擴大,事態迅速失控。對於當時的雲南形勢,清政府與大理政權的表述互相矛盾,互相指責。同治六、七年間,英屬印緬政府曾派駐緬甸首府莫德勒的代表施樂登組成代表團出訪大理政權,以期重開滇緬商路。代表團中擔任代表團醫官兼自然科學專傢的約翰·安德生(John Anderson, M.D.),時為英屬印度博物館負責人。代表團由雲南回到緬甸後,安德生撰有《滇西考察報告》(A Report on the Expdeition to Western Yunnan, via Bhamo)總結行程,作為受到大理政權李國綸部優遇、並全程未與清政府官方接觸的英國科學傢,安德生的報告中對於雲南回變的起因與發展的描述(p138-p152)相對客觀:“雲南的叛亂,起因於回民的受到官府壓迫,回教寺院被奪,引起宗教仇恨,爆發戰爭,其後叛亂蔓延,漢人城鄉遭受劫掠,男人一律予以殺戮,女人則留給回民群眾奸淫,對於毫無抵抗力的兒童,則特別施予教養,期其成為回民。南甸與騰越間鄉村的荒廢與破毀,騰越周圍地區城鄉的廢棄,足征回民進行叛亂的殘酷與獰惡。”

同治元年(1862)頒刊大元帥杜新鐫的《寶命真經》阿拉伯文版30卷,為中國最早的《古蘭經》木刻本。還下令修復和新建清真寺,僅大理城內便有清真寺五六座。

同治六年(1867),杜文秀組織20餘萬人東征,圍攻昆明。後因太平天國革命失敗,清軍調集優勢兵力並分化瓦解大理政權各部,致使東征失敗。

1872年4月,杜文秀派遣使節劉道衡以班賽蘇丹的名義向英女王獻上四箱雲南大理石塊,表示貢上的是杜文秀統治的土地及其臣服英國的意願並向英國駐印度殖民當局求援,結果英國當局認為杜文秀已經快要失敗,沒有什麼政治利用價值,於是僅將石塊送往倫敦博物館瞭事(至今還在博物館),詳見《劍橋中國晚清史》。

同治十一年(1872)清軍又集重兵圍攻大理,大理政權糧盡彈絕。12月,杜文秀為免清軍屠城,自服毒藥後赴清營,被清軍將領岑毓英、楊玉科所殺,葬在大理城郊下兌村。其墓修葺一新。雲南穆斯林將杜文秀罹難日作為“亡人節”予以紀念。

海達  開口銷  著作  聚義  特困戶  五丈原  海泊河  黑雲杉  京口閘  成人節  二色  科學技術  必由之路  夏威夷  二十傢  血漿白蛋白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