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官 紅樓夢中改名最多的丫頭
来源:74U閱讀網
陳壽簡介: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傢,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禦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瞭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並《三國志》。歷經10年艱辛,陳壽完成瞭流傳千古的歷史巨著《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三國史,書中有440名三國歷史人物的傳記,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瞭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少年陳壽
南充在三國時叫巴西郡安漢縣,是蜀國領地。陳壽出生於蜀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也就是劉備在白帝城向諸葛亮托孤後的第十一年,三國爭霸已進入尾聲。陳壽少年時就聰慧好學,從小就對歷史著作表現出瞭特別的興趣。他先通讀瞭最為古老的《尚書》和《春秋》,更精細地研習瞭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班固的《漢書》,熟悉瞭寫作史書的方法。同時,他所寫的文章又富艷動人,深得長輩們的贊許。陳壽小時候就在傢中讀書,時時受到父親的關註和督促。"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失街亭以後,陳壽的父親和馬謖一樣受到處罰,馬謖被諸葛亮讓刀斧手殺瞭,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經典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是戲曲中"失空斬"三部曲中的"斬",陳壽的父親就受到髡刑的處罰,就是削發,剃去頭發,這在當時是種極具污辱性的處罰,然後逐出軍營,這個時候陳壽的父親才回到傢鄉,幾年之後結婚生子,得瞭陳壽,陳壽的父親把他在失街亭當中滿腔的義憤和不得志寄予他兒子陳壽的身上,從小對陳壽要求非常嚴格。"後來,陳壽的父親病故,陳壽匆忙趕回傢中,守孝三年。而在其後來編撰而成的《三國志》中,對於因卷入失街亭一戰而受牽連的老父卻隻字未提,對於懲罰父親的諸葛亮卻大加頌揚。大抵也因此,陳壽的父親在歷史上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後人常有提及,隻能稱其為陳壽父。陳壽在大約在18歲時進入瞭蜀國都城成都的太學學習,遇到瞭影響他的人生的第二個人物——同是南充人的譙周。在譙周門下學習時,陳壽進一步刻苦攻讀史學,在南充的民間至今流傳許多陳壽刻苦讀書的故事。陳壽之師
譙周作為三國後期的重要人物或許不被今天的人們所熟知。陳壽在他的《三國志》中專門為這位同鄉的老師寫瞭一篇傳記。譙周語言幽默,傳記中說諸葛亮都被他幽默的話語逗樂。就是這樣一個詼諧幽默的人,最終卻左右瞭三國鼎立的格局。三國後期,魏國逐漸強大。蜀、吳均無力與魏國抗衡。魏國伐蜀時,兵至陰平。危急關頭,譙周力勸後主劉禪降魏。並打消劉禪顧慮,說如果降魏後魏國不封你為王,我願冒險去魏國說理,劉禪聽從瞭譙周的意見,投降魏國。三國鼎立的格局被打破。這樣又能夠保證後主劉禪不至於身敗名裂,另一方面又能使全蜀老百姓不至於生靈塗炭。陳壽在《三國志》中也是如此評價他的老師的,然而,在那個忠義為本的封建社會中,譙周的所作所為在很多人看來無疑是違背忠義之道的,在當世和後世的人對於譙周都有著諸多的非議。南充人寬容地接納瞭這位頗具爭議的老鄉。蜀國降魏後,譙周數次拒絕瞭魏王封賞給他的高官厚祿。七年後,譙周在傢鄉於紛擾中離開瞭人世,誓死不肯穿魏王賜給他的壽衣。這其中的是非曲直,隻能任由後世評說瞭。今天的譙周墓坐落在一處頗為熱鬧的市民小區中,人們在茶餘飯後不知是否會偶爾想起這位用名節換來這一方平安的老鄉。之後形式的演變,果然如同譙周所預料的那樣,蜀國在歸入魏國兩年後,魏國的晉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以受禪讓之名取代魏國建立晉朝,也就是歷史上的西晉,公元280年,晉朝消滅吳國,至此,長達84年分裂割據的局面終於結束。創作之初
蜀漢滅亡那一年,陳壽31歲,漸入中年。他留在瞭故鄉南充,閑居傢中,埋頭讀書數年,造詣日深。外面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他也都看在眼中,《三國志》的構思也許從那幾年就開始瞭。公元268年,36歲的陳壽離開故鄉南充趕赴晉都城洛陽,擔任西晉著作郎,專門負責編撰史書,從此人生步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天下一統的政治環境使得陳壽編撰《三國志》的設想成為可能。從小就在蜀國成長起來的陳壽早已積累瞭大量蜀國的資料,後又補充魏,吳兩國資料,一部長達65卷的宏篇史學巨著終能編撰而成。在《三國志》完成那一刻起就在當世引起瞭轟動。晉惠帝在看過《三國志》後當即下詔,命令全國百姓每傢每戶都要抄寫《三國志》,這也使得《三國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間普及,到唐朝時,社會上出現瞭一種新興的行業——說書,又進一步推動瞭三國故事在民間的普及。《三國志》中的人物及故事以說書的形式在民間流傳瞭一千多年,至今,我們在南充的老茶館中仍可聽到許多關於三國故事的評書。流傳中,人們對《三國志》中記載的歷史故事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進行取舍演義,後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便是根據說書人的記載完成的。在南充的民間剪紙藝術中,有大量的體裁取自於三國的故事和人物,《三國志》中記載的多是歷史事實,關於人物形象的描述很少,這就給瞭後人很多想象和發揮的空間。關於人物形象和故事也便有瞭許多不同的版本。漢恒候張飛曾在南充閬中駐守瞭七年,在當地流傳著許多關於張飛的傳說。時光流轉,當地的人們對於張飛固有的豹頭環眼形象也產生瞭懷疑。"那麼張飛到底長什麼樣呢?我們這有尊像,這尊像就是張飛的長子張苞的兒子張遵的像,你看這尊像,它做的面目很清秀,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同時這尊像它是一直在張飛廟裡就做成這樣的。它是有依據的,如此說來,按現代的遺傳說的觀點來看,那麼,要是倒退的話,他的爺爺張飛也不會太醜陋。這算是一個證明吧!證明之二呢,就是,據史料記載,張飛的兩個女兒,一個被後主劉禪立為皇後,還有一個呢,後來他成為劉禪的妃子,相繼的兩姐妹都被喜歡美色的劉禪看上瞭,你想想,那麼她們的父親張飛會是什麼形象呢?不會太醜吧?"《三國志》中記載,猛將張飛死在閬中,被其手下范疆與張達所害,但卻沒有說明范疆、張達為何要殺張飛。在南充地區流傳著一種張飛之死的傳說,也被當地人改編成川北皮影戲,詳細解說瞭其中的原因。張飛在閬中所說二哥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國軍隊所害,異常悲憤,命手下范疆、張達趕制白盔白甲要討伐吳國為二哥報仇。范疆、張達錯聽為百盔百甲,心想完不成任務也是死,便心生殺機,殺害瞭酒後沉睡中的張飛,提著張飛首級投奔東吳而去。卻在路上將張飛頭顱扔在瞭四川雲陽。因此在南充民間至今仍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的說法。後來劉備為替兩個弟弟報仇,貿然討伐東吳,失利後病死於白帝城。"桃園三結義"的情景給今天的人們留下瞭無窮的回味空間。劉備,關羽,張飛雖未能同年同月同日死,卻也為瞭相互間的情義而相繼死去。此種情義成為瞭三國故事中最為華彩的段落。陳壽在《三國志》中樹立起的劉、關、張三人之間"君賢臣忠"的關系也成為瞭此後封建社會中君臣關系的典范,備受推崇。南充人為表達對張飛的崇敬為他雕塑瞭皇帝的金身,卻也不忘他和劉備的君臣關系,讓他持笏稱臣。《三國志》的故事便以這樣的方式在民間流傳著。陳壽晚年
陳壽因《三國志》而備受贊譽,卻也因為秉筆直書而得罪瞭很多當世的權貴,晚年屢次被貶,在仕途中始終鬱鬱而不得志。公元297年,65歲的陳壽沒能趕回老傢南充便病死在都城洛陽。然而他一定不會想到,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摘取下來的這段歷史在1700年後不僅被中國人奉為經典,更進而影響著這個世界,《三國志》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與謀略現今被世界各國的人們廣泛應用在政治、軍事、商業等各個領域。並被改編成小說、戲劇、電影甚至漫畫與電子遊戲在這個世界更為廣泛的傳播著。人們說,《三國志》是展現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最壯美的篇章。唐朝房玄齡等奉詔撰寫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時,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晉書·陳壽傳》關於陳壽索米的這條史料,隻有少數幾位史學傢如北周的柳虯、唐朝的劉知幾等相信,而多數的史學傢則認為這條史料不合事實,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國志考證》中指出:"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奸掾及黃門侍郎,外無摧鋒接刃之功,內無升堂廟勝之效,黨於陳思王,冀搖塚嗣,啟釁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隨之,斯實魏朝罪人,不得立傳明矣。其實在曹丕即王位後,就殺瞭丁儀、丁廙並男口,他們是沒有子嗣的。《晉書》謂索米不得不為立傳,此最無識之言。"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也指出:《晉書》謂"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梁、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又《亮傳》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佈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由此可見,《晉書》貶陳壽之說,實為不實之詞,不可盡信。
然而,《三國志》也有其不足之處,不可不註意。在敘事時,除瞭在某些人的紀和傳中有矛盾之處外,其最大的缺點,就是對曹魏和司馬氏多有回護、溢美之詞,受到瞭歷代史學傢的批評。另外,全書隻有紀和傳,而無志和表,這是一大欠缺。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瞭從220年(魏文帝黃初元年),到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歷史。
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瞭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隻有傳,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瞭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瞭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隻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附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三國志》總起來說記事比較簡略,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陳壽是三國時人,蜀國滅亡時31歲。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時屬於現代史,很多事是他親身經歷、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按說是有條件搜集史料的。但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褒貶很難公允,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瞭一定的困難。
從魏、蜀、吳三書比較來看,《蜀書》僅得十五卷,較魏、吳兩書更簡。這大概是魏、吳兩國的史料多於蜀的原故。陳壽寫《三國志》時,魏國已有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吳國也有韋昭的《吳書》可作參考,這給陳壽搜集史料提供瞭極大方便。而蜀漢既沒有史官,也沒有現成的史書可借鑒,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難。陳壽費瞭很大氣力,連一些零篇殘文也註意搜尋,《蜀書》才僅得十五卷之數。《蜀書》中的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跡,記載都十分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是相當缺乏的。另外,因為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他治學態度比較嚴謹),陳壽也可能舍棄瞭一些材料,如牽涉到司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寫,隻好舍棄瞭。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范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采錄。"由此可見,《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瞭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復,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傢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陳壽,字承祚,233年(蜀漢建興11年)出生於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少時師從大儒譙周,曾任薑維主簿、蜀國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蜀亡後,返歸安漢故裡,隱居於萬卷樓。卒於297年(西晉元康7年),終年65歲。
280年,西晉滅吳,中國歷經漢末以來百餘年的分裂重歸統一,陳壽擔當起瞭研究和撰著三國史的重任。他不舍晝夜,廣泛搜集整理三國時期的檔案文獻,四處尋訪逸聞軼事,踏訪三國名人遺跡。歷經10年艱辛,完成瞭流傳千古的歷史巨著《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三國史,書中有440名三國歷史人物的傳記,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瞭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四川南充玉屏山麓的萬卷樓,是陳壽少年成長和晚年歸隱之地。據史料記載:萬卷樓始建於222—237年(三國蜀漢建興年間),為三重簷式木石結構樓閣,唐代又在樓前新建甘露寺,形成瞭漢唐風格的建築群。"文革"期間,萬卷樓遭到嚴重毀壞。
為瞭紀念陳壽這位偉大的史學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建設三國文化旅遊勝地,南充市順慶區人民政府於1990年在陳壽當年博覽群書的萬卷樓遺址——風景秀麗的玉屏山上重建瞭氣勢恢弘的萬卷樓。
距萬卷樓不遠處,是陳壽的舊居。舊居的墻上有陳壽父母和傢族簡史及其宗親的生平簡介。室內的所有陳設均仿照漢代民居的特點擺放。舊居外的林蔭道旁,還有多尊刻畫陳壽少年時代求學苦讀的石雕。
萬卷樓占地面積100多畝,包括"讀書樓"、"紀念堂"、"藏書閣"和雅致的廊、軒、廂房等附屬建築。它依山順勢而建,佈局協調,古樸莊重。屋頂采用雙重飛簷,鬥拱承載,黑色筒瓦蓋頂,周圍廊軒環繞,線條流暢,輪廓優美,朱紅漆的木門木窗和線條簡潔的窗欞圍欄,重現瞭萬卷樓的漢代遺風。
"讀書樓"展示的是陳壽生平及其傢族概覽。迎面而立的書法屏風系木刻《陳壽傳》,為晉人常璩撰文,全篇以簡潔的筆墨記敘瞭陳壽著書撰史的坎坷經歷。四周墻上記述瞭陳壽傢世及其治學歷程和官宦生涯。"紀念堂"內有精心仿制的三國時期的騎獸俑、木牛流馬、水磨、士卒、兵器、戰車、戰船、錢幣、漢鼎等大小文物300餘件。大量的文字、圖畫、書籍、照片、實物等資料,詳細介紹瞭陳壽的著述和對後世的影響。"藏書閣"是一座二層樓的仿漢代建築,室內陳列著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三國志》《三國演義》,以及有關三國歷史、文化的書籍資料和音像制品等。
站在玉屏山腳下,順著萬卷樓前長長的石階,便可仰望高懸在"讀書樓"上的"萬卷樓"巨匾。巨匾黑底金字,長4.7米,高1.8米,系已故中國書法傢協會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
在萬卷樓庭院正中,是一尊陳壽懷抱竹簡、手執毛筆的青銅塑像。塑像高5米、重1噸,形態逼真,神韻飛揚。銅像周圍以黑色花崗石鋪成圓形鑒池,寓意"以史為鑒"。庭院展廳正中,青年陳壽半身銅像佈衣高髻,目光剛毅,再現瞭一代史學傢的精神風貌。展廳上方"並遷雙固"的匾額,源於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一書中對陳壽的高度評價,他贊譽陳壽所著《三國志》的史學成就可與司馬遷、班固並肩成雙。萬卷樓主要建築的門框上,還有多副盛贊陳壽的楹聯:"千秋筆寫千秋史,萬卷樓藏萬卷書"、"破萬卷書求索宇宙人生真諦,修三國志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承祚倘無三書神州竟成千古恨,果城幸有萬卷舉世得仰一名樓"。
作為三國文化源頭的萬卷樓,越來越受到世人矚目,隨著新版大型史詩電視連續劇《三國》的熱播,一股濃烈的"三國文化熱"又悄然興起,同時,博大精深的三國文化已走出瞭國門,並逐漸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