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楊萬裡

楊萬裡

楊萬裡簡介:楊萬裡,字廷秀,號誠齋,男,漢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遊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傢”。

介紹

楊萬裡(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南宋大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歷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反對以鐵錢行於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辭官歸傢,閑居鄉裡。在中國文學史上,與陸遊、范成大、尤袤並稱"南宋四傢"、"中興四大詩人"。他作詩25000多首,隻有少數傳下來。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職廣東,發現惠、潮等州外皆無軍營,將士皆居城中,遂奏請同意,在所有諸路鄉間外砦蓋造廨舍營房,不準士兵遷駐城內。在惠州先後寫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如《白鶴峰》《遊東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橋》《遊豐湖》等,其中《遊豐湖》是惠州西湖歷代名詩之一:"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及羅浮,東坡原是西湖長,不到羅浮便得休"。其人其詩在惠州影響很大,被祀於西湖畔的景賢祠。

作品風格

傑出事跡

中興四大傢

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與陸遊、范成大、尤袤齊名,稱""(南宋四大傢)。他起初模仿江西詩派,後來認識到江西詩派追求形式、艱深蹇澀的弊病,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盡焚其力作詩篇千餘首,決意跳出江西詩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徑。他在《荊溪集自序》中曾回憶過自己走過的創作道路:"餘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於唐人。……戊戌作詩,忽若有悟,於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他在詩中也曾明確表白:"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傢各自一風流。陶(潛)謝(靈運)行前更出頭。"(《跋徐恭仲省幹近詩》之三)正因為他不隨人腳跟、傍人籬下,敢於別轉一路,推陳出新,終於自成一傢,形成瞭他獨具的詩風,其詩風格純樸,語言口語化,構思新巧,號為"誠齋體"。對當時詩壇風氣的轉變,起瞭一定的促進作用。

學問淵博

楊萬裡,才思健舉。他的作品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麗的鴻篇巨制;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隨手拈來,卻能曲盡其妙的寫景抒情小詩。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幽默風趣、清新活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又十分註意學習民歌的優點,大量吸取生動清新的口語謠諺入詩,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辭諺語,沖口而來"(蔣鴻翮《寒塘詩話》),給人純樸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傢歡樂幾傢愁;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脫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瞭他向民歌學習的成就。楊萬裡現存的詩篇,有一部分直接抒寫自己的愛國感情及對時政的關懷。特別是他充金國賀正旦使的接伴使時,第一次橫渡江、淮,去北方迎接金使,親眼看到宋朝的大好河山淪於金人手中,淮河成瞭南宋的北部邊界,兩岸的骨肉鄉親,不能自由往來,心中有無限感慨,寫下瞭不少愛國的詩篇,如:"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隻餘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初入淮河》)他路經鎮江金山時,看到風景如畫的金山的亭臺變成瞭專門招待金使烹茶的場所,憤慨地寫下瞭"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霽曉登金山》)的詩句,深深地鞭撻瞭屈辱的南宋小朝廷。此外,如《過揚子江》、《虞丞相挽詞》、《豫章江臬二首》、《宿牧牛亭秦太師墳庵》等詩章,或寄托傢國之思,或呼籲抗戰復國,或歌頌抗敵捐軀的將領,或諷刺賣國投敵的權奸,都是萬裡的名篇。

關心民生

他也有一些詩作反映瞭勞動人民的生活,表達瞭他對民生的關心及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如《憫農》、《觀稼》、《農傢嘆》、《秋雨嘆》、《憫旱》、《竹枝歌》、《插秧歌》等,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高。但上兩類作品數量並不很多。

現存詩篇

楊萬裡現存的詩篇,大部分是吟詠江風山月的寫景抒情之作和應酬之作。這部分,作品有的題材過於細碎,缺乏高度的藝術概括,流於粗率淺俗。但他也有不少抒情寫景的小詩,由於觀察細致深入,描寫生動逼真,感情真摯濃厚,因而意趣盎然,頗能動人。如"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閑居初夏午睡起》)"霧外江山看不真,隻憑雞犬認前村。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庚子正月五日曉過大臬渡》)"春回雨點溪聲裡,人醉梅花竹影中。"(《除夕》)均寫得圓轉自然,清新活潑,極有思致,和那些專門描摹風雲月露的詩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在近現代。

文學成就

楊萬裡一生寫作極為勤奮,相傳有詩二萬餘首,現存詩四千二百餘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今存。建炎元年丁未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127年10月29日),楊萬裡呱呱墜地。這是一個風狂雨橫的年代。金兵大舉入侵中原,於上年閏十一月攻陷汴京,這年四月,俘虜徽宗、欽宗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滅亡;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是為高宗,建立瞭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從此,便開始瞭宋、金戰戰和和南弱北強的長期對峙局面。楊萬裡八歲喪母。父親楊芾(公元1096-1164年〉,字文卿,號南溪居士。他精通《易經》,常忍著饑寒購買書籍,積十年,得藏書數千卷。他曾指著藏書對楊萬裡說:"是聖賢之心具焉,汝童怒之!"(胡銓《楊君文卿基志銘》)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裡自幼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鍥而不舍。他14歲拜高守道為師,17歲拜王庭程為師,21歲拜劉安世、劉廷直為師。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赴臨安參 加禮部試,落第而歸,仍繼續求學。27歲拜劉才邵為師。幾年後在贛州司戶任上,父親又攜領他去拜見滴居南安的張九成和途經贛州的胡錐。王庭珪、張九成、胡銓等前輩的學問、節操以及力主,抗金的愛國精神,給瞭楊萬裡以重要的影響。

楊萬裡是一位熱忱的愛國者,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傢。他一生力主抗戰,始終反對屈膝議和。在進奏皇帝的許多"書"、"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陳國傢利病,力排投降之誤,愛國之情溢於言表。面對中原淪喪、江山唯餘半璧的局面,他尖銳指出:"為天下國傢者不能不忘於敵,天下之憂,復有大於此者乎!"(《千慮策?國勢上》)告誡統治者要時刻不忘備敵謀敵、禦敵制勝。他既大膽批評孝宗經過符離之敗,"前日之勇一變而為怯,前日之銳一變而為鈍"(同上《君道中》),又堅決反對一些人輕易用兵、盲目冒進,主張以"守而取"(《與陳應求左相書》)的積極、慎重策略,穩步進取,先實國力而後圖恢復,以求最終勝利。他看重和同情人民,認為:"民者,國之命而吏之仇也。"(《千慮策?民政上》)將國傢命運系之於人民,指斥官吏隻會敲骨吸髓地壓榨人民,激起人民的仇恨、憤怒和反抗。因此,他提醒光宗要節財用、薄賦斂、結民心,民富而後邦寧,興國之計,就在於此(《轉對札子》)Q這些,都表現楊萬裡的深刻見識和進步思想。楊萬裡為人清直,個性剛褊。孝宗貶他"直不中律",光宗稱他"也有性氣"(《鶴林玉露》甲編卷4)。

他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而始終不得大用。實際上他一生視仕宦富貴猶如敝展,隨時準備唾棄。在作京宮時,就預先準備好瞭由杭州回傢的盤纏,鎖置箱中,藏在臥室,又戒傢人不許買一物,以免一旦離職回鄉時行李累贅,就這樣"日日若促裝"待發者。這與那些斤斤營求升遷、患得患失之輩適成鮮明對照。楊萬裡為官清正廉潔,不擾百姓,不貪錢物。江東轉運副使任滿時,應有餘錢萬緝,他全棄之於官庫,一文不取而歸。退休南溪之上,自傢老屋一區,僅避風雨。當時詩人徐磯(公元1162-1214年}稱贊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投楊誠齋》),正是他清貧一生的真實寫照。楊萬裡的詩,在當時就有很大的影響:"今日詩壇誰是主,誠齋詩律正施行。"(薑特立《謝楊誠齋惠長句》)"四海誠齋獨霸詩。"(項安世《又用韻酬潘楊二首》)

楊萬裡廣泛地向前輩學習,但又絕不為前輩所固,而是立志要超出前輩。他說:"筆下何知有前輩。"(邁使客夜歸》又說:"傳宗傳派我替羞,作傢各自一風流,黃(庭堅)陳(師道)籬下休安腳,陶淵明,謝(靈運)行前更出頭。"(《跋徐恭仲省幹近詩》)他正是以這種不肯傍人籬下、隨人腳跟的開拓創新精神,終於"落盡皮毛,自出機抒"(呂留良、吳之振、吳自牧《宋詩鈔誠齋詩鈔》),別轉一路,自成一傢,形成瞭獨具特色的詩風,創造瞭他的"誠齋體",在詩歌史上獨樹一幟,建立瞭自己的詩派。楊萬裡的詩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氣勢,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則鋪敘纖悉,曲盡其妙"(周必大《跋楊廷秀石人峰長篇》)的委曲細膩功力。他的"誠齋體"詩,具有新、奇、活、快、風趣王幽默的鮮明特點,"流轉圓美"(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總序》),"活潑刺底"(劉祁《歸潛志》卷8),尤其為人所稱道。如《閑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寫得情致深婉,人稱"胸襟透脫"(《鶴林玉露》甲偏卷4)。又如《戲筆》、《擻風伯》、《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夏夜玩月》等,也都寫得機智活脫,極有思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楊萬裡十分註意學習民歌的優點,大量汲取生動清新的口語人詩,往往"假辭諺語,沖口而來"(蔣鴻翔《寒塘詩話》),因而形成通俗淺近、自然活潑的語言特色。

楊萬裡是一位愛國志士,他一生關心國傢命運,留下瞭大量抒寫愛國憂時情懷的詩"篇。特別是他充任金國賀正旦使的接伴使時,因往來江、淮之間,迎送金使親眼看到淪喪於金國的宋朝大好河山和中原遺民父老,心中鬱滿國傢殘破的巨大恥辱和悲憤,愛國主義詩歌創作表現得最集中、最強烈。如著名的《初人淮河四絕句》:"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一)""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隻餘鷗鶯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二"(其三〉唱出瞭災難深重中愛國士人和廣大人民的共同情感。又如在見到金山吞海亭已成專為金使烹茶的場所時,他發出痛苦的呼喊:"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霧曉登金山》)鞭撾瞭南宋小朝廷的屈辱和無能。此外如《題籲胎軍東南第一山》、《讀罪己詔》、《故少師張魏公挽詞》、《虞ZE相挽詞》、《宿牧牛亭秦太師墳庵》等,或寄托傢國之思,或呼籲抗戰復園,或歌頌抗金將領,或諷刺賣國權奸,都是直抒愛國思想的名篇。楊萬裡的絕大部分愛國憂時詩篇,不象陸遊那樣奔放、直露,而是壓抑胸中的萬丈狂瀾,凝蘊地底的千層熔漿,大多寫得深沉憤鬱,含蓄不露。如《過揚子江》:"攜瓶自汲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表面似乎是說親自動手汲水煎茶的雅興,其實是蘊藏著深刻沉痛的感慨羞憤,須參照《雪霧曉登金山》一並領略。楊萬裡自己說過:"誰言咽月餐雲客,中有憂時致主心。"(《題劉高士看雲圖》)他那些吟詠江風山月的寫景抒情作品,不少也是抒寫愛國情懷的詩篇。如《豫章江牽二首》、《九月十五夜月,細看桂校北茂南缺,未經古人拈出,紀以二絕句》、《月下果飲絕句》、《初丸夜月》等,都寫得曲折多諷,意味深長,蘊含著對國傢殘破、中原未復的深沉鬱憤。他晚年在《夜讀詩卷》中曾沉痛自敘:"兩窗兩橫卷,一讀一沾襟;隻有三更月,知予萬古心。"其詩中寄寓的深意,值得後人細細咀嚼。"吾生十指不沾泥,毛錐便得傲寰衣?"(《晚春行田南原》)楊萬裡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熱愛農村,體恤農民,也寫瞭不少反映農民生活的詩篇。如《憫農》、《農傢嘆》、《秋雨嘆》、《憫旱》、《過白沙竹校歌》等寫出農傢生活的艱難和疾苦,1:歌舞四時詞》、《插秧歌》等寫出農民勞動的艱辛和歡樂,《望雨》、《至後入城道中雜興》等寫出對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喜悅和盼望,都具有比較高町,思想性和藝術性。楊萬裡學問淵博,才思健舉,寫作極為勤奮,平生著述頗豐。相傳有詩二萬餘首,現存詩4200餘首,散文亦不乏佳品。今存《誠齋集》,有詩文133卷,由其長子楊長藉於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編定。

人物生平

廣師博學

楊萬裡生於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歲喪母。其父楊芾精通《易經》,常忍著饑寒購買書籍,在十年之內,積得藏書數千卷。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裡自幼讀書非常勤奮,,鍥而不舍,曾從師於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紹興二十年(1150年)春,楊萬裡赴臨安參加禮部試,落第而歸,仍繼續求學。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裡進士及第。次年,拜劉才邵為師。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授贛州司戶參軍。在贛州司戶任上,其父楊芾又攜領他去拜見滴居南安的張九成和途經贛州的胡錐。王庭珪、張九成、胡銓等前輩的學問、節操以及力主抗金的愛國精神,給瞭楊萬裡以重要的影響。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調任永州零陵縣丞。時主戰派領袖張浚滴居永州,閉門謝客。楊萬裡三次前往拜謁而不得見,後以書信力請,並通過其子張拭介紹,才得接見。張浚對他說:"元符貴人,腰金纖紫者何隙,惟鄒志完、陳瑩中姓名與日月爭光!"同時勉之以"正心誠意"之學。楊萬裡服膺其教終身,於是名其讀書之室曰"誠齋",以明己志。胡銓當時謫居衡州,楊萬裡又請他為此寫瞭《誠齋記》。為丞零陵,"一日而並得二師",張浚、胡銓兩位愛國名臣成為楊萬裡終生效法的榜樣。

千慮策論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遜位於太子趙昚(即宋孝宗),南宋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孝宗即位後,銳意恢復,起用張浚為樞密使,不久又任其為相。

隆興元年(1163年)秋,楊萬裡離零陵任,赴調至臨安。因張浚推薦,除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於隆興二年(1164年)正月西歸吉水。八月四日,父病故,在傢服喪。

乾道三年(1167年)春,楊萬裡至臨安,先後謁見副樞密使陳俊卿和樞密使虞允文,上政論《千慮策》。

《千慮策》分"君道"、"國勢"、"治原"、"人才"、"論相"、"論將"、"論兵"、"馭吏"、"選法"、"刑法"、"冗官"、"民政"共30篇,深刻總結瞭靖康之難以來的歷史教訓,直率批評瞭朝廷的腐敗無能,提出瞭一整套振興國傢的方針策略,充分顯示瞭楊萬裡的政治才能。

治理奉新

乾道六年(1170年),楊萬裡除隆興府奉新縣知縣。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楊萬裡於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見牢中關滿交不起租稅的百姓,官署府庫卻依然空虛,深知是群吏中間盤剝所致。於是他下令,全部放還牢裡的"囚犯",並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後發給每戶一紙通知,放寬其稅額、期限。結果百姓紛紛自動前來納稅,不出一月,欠稅全部交清。楊萬裡在奉新任職雖隻半年,卻初次實踐瞭他的不擾民政治,頗獲治績。

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薦,楊萬裡被召為國子博士,自此開始在京任職。

歷職內外

乾道七年(1171年),張栻之前因反對寵臣近習執掌要職而得罪虞允文,於此年被擠,出知袁州。楊萬裡抗章力爭張拭不當去位,又致書虞允文,以正理相規勸,公而忘私,深為世人稱道。七月,轉太常博士。

乾道八年(1172年),升太常兼權任吏部右侍郎。

乾道九年(1173年)四月,轉將作少監。

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除漳州知州。臨行時不忘上札,忠告孝宗戒貪吏、施廉吏。後因病未赴任,傢居三年。

淳熙四年(1177年)春,出常州知州。

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除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楊萬裡於二月攜傢離開常州,待次近一年。

淳熙七年(1180年)正月,離吉水赴任廣東。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改任廣東提點刑獄。同年冬,閩"盜"沈師進入梅州,他率兵平定,被孝宗稱為"仁者之勇",賜直秘閣。

淳熙九年(1182年)七月,繼母去世,離任服喪。

淳熙十一年(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人京任尚書右郎,後任吏部員外郎。

淳熙十二年(1185年)五月,除吏部郎中,應詔上書,極論時事。宰相王淮問他:"宰相何事最急先務",楊萬裡以"人才最急先務"為答,並條上《薦士錄》(《淳熙薦士錄》),舉薦朱熹等六十人。孝宗親自將其升為東宮(太子)侍讀,太子趙惇親題"誠齋"二字贈給楊萬裡。

淳熙十三年(1186年),轉任樞密院檢詳,歷任尚書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東宮侍讀。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任秘書少監。

享廟之爭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孝宗采納翰林學士洪邁之議,以呂頤浩等人配饗高宗廟祀。楊萬裡力爭主戰名相張浚當配饗,指斥洪邁不俟集議、專輒獨斷,無異"指鹿為馬",因此惹惱孝宗。孝宗說:"萬裡以朕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閣,出知絹州(今江西高安)。

復召還朝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禪位於太子趙惇(即宋光宗)。楊萬裡於五月復直秘閣,八月被召,九月入京。他連上三札,要求光宗愛護人才,防止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儉,三日斷,四日親君子,五日獎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任秘書監。

紹熙元年(1190年),以煥章閣學士職充任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八月,《孝宗日歷》修成,照例應由楊萬裡為《日歷》作序,而宰臣卻另命禮部郎官傅伯壽作序,楊萬裡於是自劾失職,請求去職,光宗挽留。接著又因要進《孝宗聖政》書,本應由楊萬裡奉進,但孝宗猶念舊惡,大不痛快,於是外調楊萬裡為江東轉運副使,暫時代理總管淮西和江東軍馬錢糧。

幽居不出

紹熙二年(1192年),朝廷下令於江南諸郡行使鐵錢會子,楊萬裡上書諫阻,不奉詔,得罪宰臣,因而改任贛州知州,楊萬裡未就職,並請求任祠祿官,獲授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於八月謝病自免,回歸吉水。自此幽屏,便與世絕。[3]

紹熙五年(1194年),光宗禪位於宋寧宗趙擴。寧宗即位後,召楊萬裡赴京,楊萬裡辭謝不往。次年九月,升煥章閣待制,提舉興國宮。

慶元四年(1198年)正月,進封吉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

慶元五年(1199年),因已過退休的年齡,便請求致仕。三月,升寶文閣待制,允其致仕。次年十二月,進封吉水縣開國伯。

嘉泰三年(1203年)八月,進寶謨閣直學士,寧宗賜其衣帶。

嘉泰四年(1204年)正月,進封廬陵郡開國侯,加食邑三百戶。

開禧元年(1205年),寧宗又召楊萬裡赴京,他再次推辭。

病逝傢中

開禧二年(1206年)二月,升寶謨閣學士。同年五月八日(6月15日),楊萬裡逝世,享年八十歲。

開禧三年(1207年)正月,朝廷追贈楊萬裡為光祿大夫。

嘉定六年(1213年)十二月,朝廷宣敕,賜楊萬裡謚號"文節"。

吉安故裡

生殖回遊  東沿  月光  寓兵於農  浮標  貨物  淮中  挺流暢  暴亂  河窪  亞裔  明湖路  路路通  頭痛  八千裡路雲  構樹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