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天氏 遠古時代編佈織衣始祖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吳有訓
外文名:Woo Y H
別 名:字正之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江西高安荷嶺鄉石溪吳村
出生日期:1897年(丁酉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1977年(丁巳年)11月30日
職 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芝加哥大學
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學傢、教育傢,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
吳有訓1916年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習;1920年6月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理化部;192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學校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吳有訓的貢獻主要體現在X射線、特別是對散線和吸收方面的研究;20世紀20年代在X射線散射研究中以系統、精湛的實驗和精辟的理論分析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和公認作出瞭貢獻。回中國後開創X射線散射光譜等方面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創造性地發展瞭多原子氣體散射X射線的普遍理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二十六日,吳有訓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荷嶺鄉石溪吳村的小村莊。吳有訓7歲時入傢塾,習舊學。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進高安縣的瑞州中學,後隨學校並入江西省南昌第二中學。
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七月,吳有訓畢業於江西省立第二中學,同時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理化部(今南京大學),受教於留美歸來的胡剛復博士,在胡先生的指導下,吳有訓在中國國內即對X射線有瞭一定的瞭解。
留學經歷
中華民國十年(1921年),吳有訓以優異成績考取江西省官費留學,赴美入學習。
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習。
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年),物理學傢A.H.康普頓來到芝加哥大學任教,吳有訓成為他的研究生,與康普頓教授一起從事X射線散射光譜研究。
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吳有訓在康普頓的指導下做博士論文,題目就叫“康普頓效應”。通過答辯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並留校任助教。
歸國任教
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秋,回中國先後在江西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任教。
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八月,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八月,任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包括1938年以後在西南聯合大學的8年)。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吳有訓在清華大學建立中國第一個近代物理學實驗室,進行中國國內X射線問題的研究。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四月,被德國哈萊(Halle)自然科學研究院推舉為該院院士,成為第一位被西方國傢授予院士稱號的中國人。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校長。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校進行短期訪問;同年底,任交通大學教授。
1949年6月初,上海科技團體聯合會推舉吳有訓為主席;6月中,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又任命他為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相當於校長),主持交通大學的教學恢復工;7月,吳有訓作為上海科技界的代表,赴北京出席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會議選舉瞭出席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科技界代表15名,吳有訓是代表之一;9月,前往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接見。
1950年1月,出席科學院研究計畫局召開的近代物理座談會,討論並參與科學院物理科學相關機構的調整和設置問題;3月被提名為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5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
晚年經歷
1951年,吳有訓率團再赴東北;10月,組織成立東北分院籌備處,提出瞭設立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的初步方案。
1956年,主持制定數理化等基礎學科“12年科學遠景規劃”,12年遠景規劃提前完成。
1958年8月,參加江西省首屆科學工作者會議。
1959年2月14日至5月11日,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為團長的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瞭東歐七國科學院和若幹高校及產業部門的研究組織。
1960年7月,吳有訓作為團長率中國科學院代表團一行五人應邀參加英國皇傢學會成立三百周年慶典活動,對英國進行訪問。
1963年,又參加與制定機關報的科技10年規劃。
1977年,吳有訓為籌備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提出瞭許多建議,並審閱中國自然科學發展規劃,同年11月30日,在北京地安門東大街的傢中去世,終年八十歲。12月7日下午,黨和國傢領導人以及科學界的同仁好友數百人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吳有訓舉行瞭隆重的追悼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