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 三國時期魏國第二位皇帝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屠守鍔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吳興
出生日期:1917年12月5日
逝世日期:2012年12月15日
職 業: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傢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馬薩諸塞州理工學院
信 仰:共產主義
政治面貌:共產黨
屠守鍔(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總體設計專傢,與任新民、黃緯祿、梁守槃一起尊稱為“中國航天四老”。
1940年屠守鍔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194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屠守鍔同志早年從事飛機結構力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後投身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長期從事導彈與火箭總體技術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對導彈研制過程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瞭重要作用,是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人物生平
教育經歷
1917年12月5日(民國六年),屠守鍔出生在浙江南潯一個並不富裕的小職員傢庭。雖說傢境不富,但屠守鍔的父親還是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屠守鍔在傢鄉上瞭小學,後來又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學和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就讀。屠守鍔在上海遊學時,父親來滬接他回南潯老傢過春節,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現瞭幾十架日本轟炸機,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沖下來。父親意識到大事不好,拉著年紀尚小的屠守鍔往輪船碼頭疾跑。炸彈像雨點般落下來,繁華喧鬧的大上海,瞬時間房倒屋塌、血肉橫飛!面對劫難後的滿目瘡痍,少年屠守鍔立下瞭自己的終生志願:一定要親手造出我們自己的飛機,趕走侵略者,為死難的同胞報仇!
在上海親歷的慘絕人寰的一幕,奠定瞭屠守鍔一生追求的基調。抱著航空救國的決心,屠守鍔發奮讀書。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屠守鍔考取清華大學機械系。
1937年7月7日(民國二十六年)"蘆溝橋事變"後,學校被迫遷往長沙復課,此時清華大學增設航空系,他毫不猶豫地轉到瞭航空系。
1938年初(民國二十七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他隨學校步行80餘天,趕赴昆明就學。一路上他親眼目睹當時中國半壁江山淪陷,激發瞭他科技富國強國的熱忱,更加發奮學習。
1940(民國二十九年)年夏畢業,獲航空工程學士學位。他被分配到成都航空研究所任助理員,後又考取公費赴美留學。
1941年(民國三十年)在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攻讀研究生,屠守鍔無暇欣賞美麗的異國風情,全神貫註於自己的學業。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完成瞭《橫向加強筋薄板的強度》的論文,通過答辯,獲科學碩士學位。
國外任職
碩士畢業之後,屠守鍔應聘成為佈法羅寇蒂斯飛機制造廠的一名工程師,負責飛機強度分析。工作和生活條件都是簡陋的,但這並未影響屠守鍔的工作熱情,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個寶貴的實踐機會。要想造出中國自己的飛機,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實際的經驗,而從事這份工作,正是自己長本事的良機。他整日伏案工作,掌握吸收所能接觸到的技術。
航空報國
“科學救國”是20世紀初中國無數仁人志士一種救國理想。許多人從國外學成回國,教書育人,為國傢培養棟梁之才,屠守鍔就是其中成績卓著的先驅之一,患難中的祖國和親人時時牽扯著屠守鍔這位海外遊子的心。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瞭,歷經浩劫的祖國百廢待興。屠守鍔歸心似箭,他辭去瞭工作,從東部的佈法羅橫穿北美大陸,歷時40餘天,到達西海岸的舊金山。沒有客輪,他便搭乘開往青島的運兵船,回到瞭祖國。
然而,國民黨政府根本無意興辦民族航空工業,失望至極的屠守鍔隻好把希望寄托在培養下一代航空人才上。
1946年2月(民國三十五年),這位年輕的學者到西南聯合大學航空工程系任副教授,從事航空科學技術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晉升為教授。就在這期間,他瞭解瞭中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思想,親身的經歷和眼前的現實使他認識到: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走向光明;隻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自己的強國夢才能實現。
1948年末(民國三十七年),他毅然秘密加入瞭中國共產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歷任清華大學航空系教授,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系主任、院長助理等職,無論身處什麼職位,他都對共和國的航空事業傾註瞭極大熱情。
導彈之路
1957年2月,正當壯年的屠守鍔應聶榮臻元帥之邀,跨進瞭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門……從此,他的命運便與中國航天緊緊聯系在瞭一起。從回國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鍔的專業都是飛機。“為啥改行搞導彈?國傢需要啊!”擲地有聲的話語,至今仍回蕩在後輩的耳邊。
屠守鍔成為錢學森院長領導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負責導彈的結構強度和環境條件的研究。沒有資料,沒有圖紙,他和眾多專傢一起,既當研究人員,又當學生,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搜集資料,摸索實踐。
1957年9月,屠守鍔作為聶帥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的顧問,參加瞭與蘇聯的談判,促成瞭中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導彈技術的引進。
1958年,屠守鍔調任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二設計部主任,領導地空導彈的仿制與研制工作。在從仿制到獨立研制的艱難歷程中,積累瞭大量寶貴的經驗,這使得他在研制第一枚地空導彈和地地導彈的過程中成瞭行傢裡手。
1961年,在蘇聯撤走專傢的困境下,屠守鍔走馬上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長,參與領導一分院型號研制等科技工作。面對阻力,他隻平靜地說瞭一句:“人傢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屠守鍔是一個不信邪的人。他和同事們廣泛聽取意見,深入科研生產一線,潛心研究,制訂瞭“地地導彈發展規劃”即“八年四彈”規劃,還參與制訂出其技術發展方向,主持選定瞭中國中程、中遠程及遠程導彈等重大技術方案和技術途徑。這個規劃經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的中央專委會議批準實施後,對中國導彈與火箭技術的發展起瞭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2年3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在首飛試驗中墜毀,痛苦與失望籠罩在科技人員的心頭。屠守鍔臨危受命,指導設計人員,開展瞭全面系統的研究。兩年含辛茹苦的研究終於換來瞭豐碩成果:修改設計後,從1964年6月開始,這種中近程導彈連續8次飛行試驗都取得成功。比這種型號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的摸索、總結、攻關的過程中,中國第一代導彈技術專傢成長瞭起來。他們掌握瞭導彈研制的重要技術和基本規律,為以後各種型號導彈的研制成功奠定瞭基礎,並直接為中國1966年10月進行的導彈、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的圓滿成功作出瞭貢獻。
1965年3月,由周總理主持的中央專委作出一項重大決定:盡快把中國的首枚遠程導彈搞出來,並由屠守鍔擔任總設計師。此番他擔任的總設計師角色,按錢學森的說法,既是技術總負責人,又是指導日常設計工作和最後拍板的技術決策人。屠守鍔深知自己肩上這副擔子的分量,而且留給他的時間又那麼緊:1971年試飛,1973年定型。如果能有一個正常的科研環境,憑著屠守鍔的卓越學識和全體研究人員的聰明才智,按時完成任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偏偏在這時,一場浩劫席卷全國,屠守鍔的科研工作遇到瞭空前的困難。屠守鍔想方設法避開政治風暴的襲擊。面對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一個接一個的批鬥會,他依然我行我素,埋頭於資料、圖紙和各種數據,座談、討論、論證、實驗,聽取專傢意見,提出新的設想。他大膽革新,勇於探索,在制導技術、推進技術、結構材料、發射試驗等方面尋找到瞭新的突破口。他的工作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展著。
1968年,屠總他們終於拿出瞭遠程導彈的初步設計方案。這之後,研究院的派性鬥爭愈演愈烈,本想遠離政治的屠守鍔卻時時得到政治的“關照”,常常被無端拉上主席臺,接受批鬥。周總理在得知這些情況後,開列瞭包括屠守鍔在內的一批重要專傢的名單,並指示:要在政治上保護這批搞國防科研的專傢,必要時可以用武力保護。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帽子的屠守鍔幸免於難,但他主持制訂的設計方案卻遭到非議。屠守鍔堅持原則,據理力爭,終使自己的方案得以實施。隨著方案的確定,發動機、箱體、地面設備等的研制工作全面鋪開。那段時間,規章制度被說成是修正主義的“管、卡、壓”受到批判,許多情況下都是憑良心辦事。為瞭保證型號質量的可靠,在為期100天的總裝測試中,年過半百的屠守鍔始終堅持在一線。在屠守鍔認為導彈可以出廠運往發射場試飛時,卻產生瞭不同意見。問題很快提交到周總理那裡。總理聽完介紹,問:“屠總,你認為這枚導彈可以發射嗎?”屠守鍔回答:“該做的工作我們都做瞭,它的性能狀態是良好的。我們認為,這枚作為首發試驗的導彈,應該得到最好的考驗,以便通過飛行試驗,進一步檢驗我們的方案,從中找出不足。”這時,周總理支持瞭屠守鍔。
1971年7月,導彈被運往發射場。為瞭掌握情況,總理要求屠守鍔每天向他匯報導彈的狀況。9月8日,屠守鍔專程回京,向總理作匯報。那天中午,總理特地備瞭幾樣菜,與屠總等共進午餐。9月10日,從酒泉發射場傳來喜訊:我國自行研制的首枚遠程導彈半程飛行試驗獲得成功!但屠守鍔明白,遠程導彈要投入使用,必須經過全程飛行的考驗。然而在政治風波的幹擾下,這次試驗被擱置瞭整整9年,這讓他背負瞭前所未有的壓力。
1980年早春,屠守鍔和研究院院長張鐮斧——一個在上甘嶺戰役中立過赫赫戰功的團長一起,率領試驗隊進入瞭依然寒氣逼人的茫茫戈壁。要確保發射成功,遠程導彈身上數以十萬計的零部件,必須全部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在那復雜如人體毛細血管的線路管道上,哪怕有一個接觸點有毛病,都可能造成發射失敗。盡管有嚴格的崗位責任制,盡管發射隊員個個都是精兵強將,但在屠守鍔帶著大傢所進行的幾十次眼看手摸、儀器測試中,還是查出瞭幾根多餘的銅絲。屠守鍔肩上的擔子實在太重瞭。短短幾個月,他渾圓的臉瘦瞭一圈,烏黑的頭發也白瞭幾許。
1980年5月9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出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國本土向太平洋南緯7度零分、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裡圓形海域范圍內的公海上,進行發射運載火箭試驗。全世界都把關註的目光投向瞭中國。屠守鍔一生中經歷過許多次發射試驗,但沒有哪一次像這次這樣舉世矚目。這又是一次特殊的試驗,經歷十年浩劫的中國剛剛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如果試驗成功,無疑會為這個春天錦上添花。作為這枚導彈總設計師的屠守鍔,雖然並不為局外人所知,自己卻感到瞭前所未有的壓力。導彈在發射塔上矗立起來瞭。在簽字發射之前,屠守鍔整整兩天兩夜沒有合眼。仰望數十米高的塔身,他想上去作最後的檢查。張鐮斧院長考慮到屠守鍔的身體,要搶著上塔,但屠守鍔說什麼也不幹。年過花甲的屠守鍔不顧連日勞累,一鼓作氣,爬上瞭發射架。
1980年5月18日,屠守鍔迎來瞭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這一天,作為中國第一枚遠程導彈的總設計師,他在“可以發射”的鑒定書上簽下瞭自己的名字。。然而,當導彈準確命中萬裡之外目標的消息傳來,原本內向的屠守鍔卻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雙手捂著眼睛孩子般地哭瞭,繼而又孩子般地笑瞭!這一哭一笑,是20多年刻苦鉆研、艱辛奮鬥、忍辱負重後,各種情感凝聚在一起後的宣泄和釋放,是多年執著追求得到報償後的大喜悅,是少年夢想得以實現後的大歡樂。隻有對屠守鍔有著深刻瞭解的人,才能體味蘊藏在這一哭一笑之中的深刻情感……
長征問天
在對我國遠程導彈攻關的同時,屠守鍔還擔任瞭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1975年11月,由遠程導彈改進而成的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瞭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使我國的運載火箭開始進入實用階段。
根據發射不同衛星的需要,屠守鍔領導瞭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技術狀態的適應性修改,研制成功瞭長征二號C運載火箭,運載能力等技術性能有瞭明顯的提高。該火箭投入使用後,創下赫赫功勛,並對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後來我國研制的長征二號E火箭,是以長征二號C為基礎,經過捆綁助推器等技術改進而成,這也就是大傢熟知的“長二捆”火箭;長征三號、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的一、二級也是以長征二號C為雛型。
20世紀80年代後,屠守鍔還領導解決瞭若幹重要型號研制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並參與瞭我國火箭技術發展重大戰略問題的決策。
他積極倡導將我國自行研制的火箭打入國際市場,並多次提出發展捆綁技術。在擔任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技術總顧問期間,親自指揮攻克瞭由於捆綁帶來的結構動力學難關,與廣大科技人員一道,在18個月內完成瞭火箭研制並實現首次飛行成功,創造瞭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跡,為我國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發展奠定瞭堅實基礎。
通過長期從事結構強度與振動研究工作的實踐,他深感導彈與運載火箭全彈(箭)振動試驗耗資大,而且費時費力。於是他一直致力於振動模態的分析計算工作,企求通過工程計算簡化振動試驗。1983年,他提出瞭工程計算方法,並被長征二號C飛行試驗所獲得的振動遙測數據所驗證,計算值與遙測值相吻合。1985年,他撰寫瞭專題科技報告《火箭橫向振動的振型與頻率》,其中提出的思路與方法可以大大簡化運載火箭的振動試驗,既能避開建立大型振動試驗設施的困難,還能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並將縮短研制周期。
1984年,我國導彈與航天技術80年代前期三項重點任務完成後,面臨今後如何發展的重要選擇。屠守鍔搜集瞭大量的資料,分析研究我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發展的歷史、現狀、差距,及其在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技術進步中的地位、作用,提出瞭關於導彈與航天科技發展戰略的建議。他的建議受到瞭黨和國傢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對制定我國導彈與航天技術新的發展藍圖起到瞭積極的促進作用。
貢獻餘熱
退居二線後,屠守鍔先後擔任瞭航天工業總公司和航天科技、科工兩大集團公司的高級技術顧問,工作依然很多,日程依然排得很滿。
1980年11月,他被任命為第七機械工業部總工程師,1981年被聘任為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
1982年4月被任命為航天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第一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1988年被任命為第一研究院技術總顧問,還被任命為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的技術總顧問。
1990年被任命為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1993年被任命為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人物逝世
2012年12月15日05時05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