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江羅漢 跋陀羅尊者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嵇紹
別名:嵇延祖、嵇侍中
國籍:西晉
民族:漢族
出生地:譙國銍縣(今安徽淮北)
出生日期:公元253年(曹魏嘉平五年)
逝世日期:公元304年(西晉永安元年)
職業:文學傢、官員
信仰:儒傢
主要成就:不畏權貴舍身衛帝
賢似郤缺
嵇紹的父親嵇康,因得罪掌權的司馬氏集團,而在嵇紹十歲時遇害,嵇紹奉養母親孝順慎重。因為父親獲罪,靜居在傢中。山濤掌管選舉事時,奏請晉武帝說:“《康誥》上說‘父子罪不相及。’嵇紹的賢能可以和郤缺相比,應當加以任命,請讓他任秘書郎。”晉武帝對山濤說:“像您所說的,他能勝任秘書丞,何況秘書郎。”於是下詔征召嵇紹入朝為秘書丞。
多次升遷後為汝陰太守,尚書左仆射裴頠很器重他,常說:“如果讓嵇延祖任吏部尚書,可使天下的人才不會再有遺漏。”沛國人戴晞年輕有才氣,同嵇紹之侄嵇含交好,當時人們相信他將來必有大用,嵇紹卻認為他一定不會成大器。戴晞後來任司州主簿,因為行為不端被驅逐,鄉裡都說嵇紹有知人之明。
後轉任豫章內史,因母親去世,未到任。喪服期滿後,拜徐州刺史。當時石崇監徐州諸軍事,性格盡管驕橫暴戾,但嵇紹以道義勸說,石崇對他甚為親近敬重。後來嵇紹因為長子去世而離職。
不畏權貴
元康初年,任給事黃門侍郎。當時侍中賈謐憑借外戚的身份,年紀輕輕就身居
高位,潘嶽、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賈謐請求與嵇紹交好,嵇紹拒絕不理。等到賈謐被誅殺,因為嵇紹不親附惡人,受封弋陽子,又升為散騎常侍,兼任國子博士。
永康元年(300年),太尉陳準去世,太常奏請加給謚號,嵇紹反駁說:“謚號是用來流傳後世、永不磨滅的的,大德之人應當授予大名,微德之人就應授予微名,’文、武‘這些謚號,顯揚死者的功德,’靈、厲‘這些謚號,標志著死者的糊塗昏昧。由於近來掌禮治之官懷抱私情,謚法便不依據原則。加給陳準的謚號過譽,應該加謚號為’繆‘。”此事雖然沒有聽從嵇紹的意見,但是朝臣都甚為懼怕他。
永康二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以嵇紹為侍中。同年,晉惠帝重新繼位,嵇紹仍然任侍中。當時,眾人建議追復已遇害的張華的官爵,嵇紹認為張華不能堅持正道,認為不應該追復他的官爵。又上疏希望惠帝及當權者吸取教訓。
正直以諫
永寧二年(302年),齊王司馬冏在輔政後,大肆建造自己的宅第,驕縱日益加深,嵇紹為此勸諫司馬冏,司馬冏雖然謙遜恭順的回報嵇紹,但就是不能聽從他的意見。
一次,司馬冏與董艾等人中宮中閑聊,暢談國傢大事。嵇紹穿著朝服求見,董艾就對司馬冏說:“嵇侍中善絲竹,您可以讓他彈琴。”司馬冏也正有此意,就命人抬琴進來請嵇紹演奏。嵇紹不願意,司馬冏就說:“今天大傢都挺高興,您又何必如此掃興呢?”嵇紹莊重是回答:“您匡復社稷,更應講究禮儀,端正秩序。我今天穿著整整齊的禮服前來見您,您怎能讓我做些樂工的事呢?如果,我身著便服,參回私人宴會,那倒不敢推辭瞭。”司馬冏和董艾等人聽瞭此話後,都很慚愧。
不久,因公事被免職,司馬冏以其為左司馬。沒幾天,司馬冏被長沙王司馬乂誅殺。之前,在雙方交兵時,嵇紹前往宮中,有人持弩在東閣守衛,看到嵇紹,要拿箭射他,正好有一位殿中統兵的將領蕭隆,看到嵇紹姿貌不凡,懷疑他不是一般人,於是上前奪下箭,嵇紹才得以幸免。於是返回在滎陽的舊宅。
太安二年(303年),嵇紹被征召為禦史中丞,未拜受,又任侍中。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起兵直驅京都,借以討伐司馬乂,惠帝的車駕駐紮城東。司馬乂向屬眾說:“今日西征,希望誰作都督呢?”軍中將士都說:“希望嵇侍中盡力在前面引導,我們雖死猶生。”於是以嵇紹為使持節、平西將軍。
永興元年(304年),司馬乂被俘,嵇紹重任侍中。公王以下的官員都到鄴城向司馬穎謝罪,嵇紹等人均被罷官,免為平民。
嵇侍中血
不久朝廷北征,重征嵇紹為侍中,恢復瞭他的爵位。嵇紹因天子流亡在外,接奉詔書馳往行駕住處。恰逢朝廷的軍隊在蕩陰戰敗,晉惠帝臉部受傷,中三箭,百官及侍衛人員都紛紛潰逃,隻有嵇紹莊重地端正冠帶,挺身保衛天子,司馬穎的軍士把嵇紹按在馬車前的直木上。晉惠帝說:“這是忠臣,不要殺他!”軍士回答道:“奉皇太弟(司馬穎)的命令,隻是不傷害陛下一人而已!”於是殺害嵇紹,血濺到惠帝的衣服上,惠帝為他的死哀痛悲嘆。等到戰事平息,侍從要浣洗禦衣,晉惠帝說:“
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死後哀榮
等到張方逼迫惠帝遷往長安時,河間王司馬顒上表請求贈嵇紹司空,進爵為弋陽公。正值惠帝還洛陽,於是此事未行。
光熙元年(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出屯許,路經滎陽,經過嵇紹墓時,哭得非常悲傷,為其刊石立碑,又上表請贈官爵。懷帝於是遣使贈嵇紹侍中、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進爵為弋陽侯,賜一頃墓田,以十戶人傢守護,以少牢禮儀祭祀。
永嘉六年(312年),晉元帝司馬睿為左丞相,秉承旨意,認為嵇紹死節之事重大,但贈禮沒有表彰他的功勛,於是表贈太尉,以太牢禮儀祭祀。
太興元年(318年),司馬睿即皇帝位,賜嵇紹謚號忠穆,再次以太牢禮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