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遠志
来源:74U閱讀網
秦艽別名:秦膠,秦札,秦糾,秦爪,左秦艽,大艽,左寧根,左扭,西大艽,西秦艽,蘿卜艽,瓣子艽,雞腿艽,山大艽,曲雙,
秦艽簡介:秦艽,中藥名。為龍膽科龍膽屬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μ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莖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幹燥根。具有祛風濕,通絡止痛,退虛熱,清濕熱的功效。主治中風不遂,骨蒸潮熱,疳積發熱,濕熱黃疸。
秦艽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濕,通絡止痛,退虛熱,清濕熱。主治
1、風濕痹證:本品辛散苦泄,質偏潤而不燥,為風藥中之潤劑。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無問寒熱新久均可配伍應用。
2、中風不遂:本品既能祛風邪,舒筋絡,又善“活血榮筋”,可用於中風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四肢拘急,舌強不語等。
3、骨蒸潮熱,疳積發熱:本品能退虛熱,除骨蒸,亦為治虛熱要藥。
4、濕熱黃疸:本品苦以降泄,能清肝膽濕熱而退黃。
5、本品尚能治痔瘡、腫毒等。
6、西醫診為風濕、類風濕關節炎、骨質增生、痛風、腰椎間盤脫岀癥、肩周炎、坐骨神經痛屬風寒濕痹型或風濕熱痹者,腦血管意外屬風中經絡型,黃疸型肝炎屬濕熱內蘊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3-9g。不良反應
曾有報道4例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口服秦艽堿甲100毫克,1日3次,共4-13天,先後均出現惡心、嘔吐等反應。1例患者服100mg後感心悸及心率減緩,但很快恢復。禁忌
1、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奎寧、麻黃素、阿托品配伍,可致沉淀,影響吸收,不宜與強心苷配伍,可導致中毒。
(2)不宜與降血糖藥配伍,可以拮抗藥效,不宜與水楊酸制劑配伍,易促成消化性潰瘍。
(3)不宜與排鉀利尿藥(氫氯噻嗪等)配伍,易致低血鉀。
2、飲食禁忌:不宜與牛乳同用;忌溫熱、辛辣食物。
註意事項
久痛虛羸,溲多、便滑者慎服。化學成分
本品含秦艽堿甲、乙、丙,龍膽苦苷,當藥苦苷,褐煤酸,褐煤酸甲酯,櫟癭酸,α-香樹脂醇,β-谷甾醇等。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有鎮靜、鎮痛作用,大劑量有興奮中樞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有降壓、減慢心率作用。
3、抗炎、抗過敏作用: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加,興奮下丘腦-垂體,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對過敏性休克有保護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對病毒、細菌、真菌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此外,秦艽還有一定的升高血糖、抑殺瘧原蟲、促進胃液及鹽酸的分泌、利尿、退熱、拮抗組織胺和乙酰膽堿對腸管的收縮作用。
毒理作用
秦艽灌服對小鼠的LD50分別為粗莖秦艽水提取物18.96±1.02g/kg,醇提取物17.38±0.53g/kg。秦艽堿甲給小鼠灌服或腹腔註射的LD50為480mg/kg和300mg/kg,靜註為250-300mg/kg。大鼠灌服420-520mg/kg,犬灌服240mg/kg或靜註80mg/kg,無明顯毒性,猴、貓每日灌服100mg/kg,連續3d也無毒性表現。秦艽堿甲50mg/kg,90mg/kg,120mg/kg腹腔註射每日1次,連續14d,僅隻腎小球及腎小管內有蛋白,部分動物有肺水腫,餘無異常。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2、《名醫別錄》:“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秦艽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無問寒熱新久均可配伍應用。其性偏寒,兼有清熱作用,故對熱痹尤為適宜,多配防己、牡丹皮、絡石藤、忍冬藤等;治風寒濕痹,可配天麻、羌活、當歸、川芎等,如秦艽天麻湯(《醫學心悟》)。
2、治中風口眼㖞斜,言語不利,惡風惡寒者,可與升麻、葛根、防風、芍藥等配伍,如秦艽升麻湯(《衛生寶鑒》)。
3、治肺痿骨蒸勞嗽,可與人參、鱉甲、柴胡等配伍,如秦艽扶羸湯(《楊氏傢藏方》);治小兒疳積發熱,多與薄荷、炙甘草相伍,如秦艽散(《小兒藥證直訣》)。
4、亦可與茵陳蒿、梔子、大黃等配伍,如山茵陳丸。以降泄,能清肝膽濕熱而退黃(《聖濟總錄》)。
相關配伍
1、秦艽配絡石藤:二者均有祛風勝濕,通絡止痛和清熱之功。二藥合用,適用於風濕化熱之痹痛,四肢拘急,麻木等。
2、秦艽配海桐皮:海桐皮為祛風通絡、化濕之品,除風濕而偏治下部;秦艽則偏治於上部。二者合用,直通上下,適用於風濕痹阻、氣血瘀滯之周身肢節疼痛,以及小兒麻痹後遺癥之肢體拘攣疼痛。
3、秦艽配地骨皮:二藥皆能清熱除蒸,但秦艽偏於清熱邪鬱伏;地骨皮偏於涼血滋陰,清陰分之熱。二者相配,則清熱除蒸之效較佳。適用於熱病餘邪不盡,邪伏陰分,或骨蒸潮熱。
4、秦艽配白薇:秦艽可祛風濕、止痹痛、祛濕熱;白薇清解透達,清實熱,退虛熱。兩藥合用,祛風濕不燥烈傷陰,清熱涼血不鬱閉,具有通達之性,相輔相成,養陰清熱,通絡止痛之功平和有效。適用於痹證屬陰虛熱痹者,或寒濕痹證久用溫燥之品,將行化熱,或關節紅腫,風濕活動者。
5、秦艽配鱉甲:二藥均有退蒸除熱作用。秦艽為風藥中之潤劑,退虛熱、除骨蒸在於辛散宣清;鱉甲退虛熱在於補益陰血。二者配合,補清共用,共奏養陰透肌退熱之功為治療骨蒸虛熱之常用藥對。適用於虛勞潮熱、骨蒸盜汗。
6、秦艽配天麻:秦艽可祛風勝濕,疏筋通絡,和血止痛;天麻能祛外風,通經活絡兩藥相須為用,有祛風除痹,通絡止痛之功。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及中風手足不遂或麻木等。
7、秦艽配茵陳:秦艽清熱利濕退黃,外通經隧,內導二便;茵陳利濕化濁退黃,善治黃疸。兩藥相配,利濕退黃的作用更著。適用於濕熱黃疽,小便不利。
8、秦艽配柴胡、甘草:秦艽苦辛微寒,外宣內清,能清熱邪,退骨蒸;柴胡辛涼清透,專主升散,能透肌表,解鬱熱,散邪氣;甘草甘緩和中,解毒清熱。三藥相配,既清且透,清熱退蒸止痛的作用顯著。適用於虛勞煩熱,熱痹關節腫痛以及外感發熱身痛等。
鑒別用藥
1、秦艽與獨活:二者均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為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但秦艽雖為風藥,而質地滋潤,無苦燥傷陰之弊,故能養血通絡;性微寒,能祛風清熱,尤適宜於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且秦艽還能清疳熱,退虛熱,除濕熱,用於骨蒸潮熱、小兒疳積發熱、濕熱黃疸等。而獨活苦辛而溫,為祛風除濕散寒要藥,以入肝腎為主,且性溫而燥,其祛風燥濕作用優於秦艽,尤適用於風寒濕痹寒濕較重者。且獨活又能祛風散寒止痛,也可用於風寒挾濕表證、伏風頭痛、風火牙痛等。
2、秦艽與防風:兩者均為風藥中之潤藥,均能祛風勝濕止痛,用於風濕痹痛,肢節疼痛,筋脈攣急等。但秦艽味辛苦、性微寒,能養血通經舒筋,清熱除蒸退黃。可用於治療風中經絡,手足不遂,骨蒸潮熱,濕熱黃疸,小兒疳積發熱等。防風為辛溫解表藥,辛甘溫,以辛散解表為主,主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又能通治諸風,既祛外風,又息內風,用治破傷風、小兒高熱急驚等;炒炭後能止血止瀉,用於腸風下血、腹痛泄瀉。
3、秦艽與龍膽:兩者來源接近,均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都能清濕熱,濕熱黃疸都可應用。但秦艽祛風除濕,性微寒而不燥,素有“風藥中之潤劑”之稱,雖祛風除濕,但不損陰液,多用於風濕痹痛;因其能凊退虛熱,故骨蒸潮熱,婦人胎熱,小兒疳熱也可用之。龍膽大苦大寒,清熱燥濕作用甚強,主瀉肝經實火與下焦濕熱,肝火目赤頭暈耳聾、脅痛口苦,肝熱動風抽搐以及濕熱下註陰腫陰癢、帶下尿赤等,均可應用。
4、秦艽與威靈仙:兩者同為祛風濕藥,均能祛風除濕,對風濕痹痛,肢體不利等有較好療效,尤對下半身風濕更為適用。但秦艽性微寒能清熱,質地滋潤,祛風不燥,且以除濕為主,故治療風濕偏熱證且濕邪較重者較好。秦艽還能養血舒筋,治療半身不遂,又可清熱退蒸,治療骨蒸勞熱及濕熱黃疸等。此外,威靈仙咸以軟堅,能治療癥塊及骨鯁性溫而善走竄,故治療風濕偏寒證之疼痛明顯或肢體伸展不利、麻木,甚至癱瘓者較好。
相關藥品
痛風定膠囊、強肝糖漿(丸)、追風透骨丸、風濕液、祛痹舒肩丸。相關方劑
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秦艽鱉甲散(《衛生寶鑒》)、秦艽散(《小兒藥證直訣》)、秦艽天麻湯(《醫學心悟》)。
藥膳食療
滋陰降火茶:
1、功效:滋陰降火、潤燥通便、清熱除煩。適用於唇紅口臭、口幹咽燥,食欲不佳、大便幹燥。
2、原材料:玉竹、秦艽、枸杞各9g,山藥15g,沙參15g,冰糖適量(3天份)。
3、做法:將以上藥材分別洗凈,加適量水,煮約45分鐘,過濾後加入冰糖,即可代茶飲用。
4、用法:每天2杯,代茶飲,可堅持服用。
秦艽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播種後3-5年采收。秋季采挖質量較好。挖出後曬至柔軟時,堆成堆,使自然發熱,至根內部變成肉紅色時,曬幹;也可在挖根後,直接曬幹。達烏裡秦艽挖根後,搓去黑皮,曬幹。炮制方法
1、秦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幹燥。
2、酒秦艽:取秦艽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中,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秦艽片100kg,用黃酒10kg。
秦艽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酒秦艽密閉,置陰涼幹燥處。秦艽藥材鑒別
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龍膽苦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F254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取櫟癭酸對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鑒別〕1項下的供試品溶液5μl和上述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50: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藥材性狀
1、秦艽:根略呈圓錐形,上粗下細,長7-30cm,直徑1-3cm。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有縱向或扭曲的縱溝。根頭部常膨大,多由數個根莖合著,殘存的莖基上有短纖維狀葉基維管束,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色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氣特殊,味苦而澀。
2、麻花秦艽:根略呈圓錐形,長8-18cm,直徑1-3cm;主根下部多分枝或多數相互分離後又連合,略成網狀或麻花狀,故習稱麻花艽。質松脆,易折斷,斷面多呈枯朽狀。
3、粗莖秦艽:根略呈圓柱形,較粗大,多不分枝,很少互相扭繞,長12-20cm,直徑1-3.5cm。表面黃棕色或暗棕色,有縱向扭轉的皺紋;根頭有淡黃色葉柄殘基及纖維狀的葉基維管束。味苦、澀。
4、小秦艽:根呈圓錐形或圓柱形,長8-15cm,直徑0.2-1cm。表面棕黃色。主根通常1個,殘存的莖基有纖維狀葉鞘,下部多分枝。斷面黃白色。
飲片性狀
1、秦艽:參見“藥材”項。
2、酒秦艽:顏色加深,略有酒香氣。
常見偽品
偽品:
1、紅秦艽:為唇形科植物甘肅丹參SalviaprzewalskiiMaxim的幹燥根。形態特征見丹參項下。
2、黑大艽:為毛茛科植物牛扁Aconitumbarbatumvar.puberulumLedeb.的根。其根略呈圓錐形,長10-20cm,直徑3-5cm,根頭部多為數個合生,向下漸扭在一起成網狀孔紋。表面棕褐色,有的栓皮部分脫落,而顯淺黃白色。體較松,質脆,易折斷。
秦艽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龍膽科龍膽屬植物秦艽、粗莖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形態特征
1、秦艽: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粗長,圓柱形,上租下細,扭曲不直,有少數分枝,中部多呈羅紋狀;根莖部有許多纖維狀殘存葉基。莖直立或斜生,圓柱形,無毛。基生葉多叢生,無柄,葉片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長達40cm,寬3-5cm,先端尖,全緣,主脈5條;莖生葉3-4對,對生,較小,基部連合。花多集成頂生及莖上部腋生的輪傘花序;花萼管一側裂開過半,萼齒淺;花冠管狀,深藍紫色,長約2cm,先端5裂,裂片間有5片短小褶片;雄蕊5,著生於花冠管中部;子房長圓形,無柄。蒴果長圓形或橢圓形。種子橢圓形,無翅,褐色,有光澤。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麻花秦艽:多年生草本,高10-20cm。主根粗壯,圓錐形。基生葉多叢生,無柄,葉片較大,披針形,先端尖,全緣,主脈5條,葉背面的主脈寬闊,隆起;莖生葉對生,較小。花較少成聚傘花序,有長梗;花萼筒黃綠色,膜質,一側開裂,萼齒2-5,等長;花冠管狀,黃色,漏鬥形,喉部具多數綠色斑點,先端5裂,裂片卵圓形;雄蕊5,著生於花冠管中下部;子房上位,1室,有2個側膜胎座。蒴果,開裂為2個果瓣,橢圓狀披針形,柄長7-12mm。種子褐色,有光澤,狹長圓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3、粗莖秦艽: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莖根粗大,大部或全部分裂為小根,相互纏繞呈右旋扭結一起。根莖部有許多纖維狀殘存葉基,莖直立或斜上,圓柱形,無毛。基生葉多叢生,葉片較大,窄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達40cm,寬4-5cm,先端稍尖,全緣,主脈5條縱貫葉片;莖生葉對生,較小。花莖粗壯而短,稍傾斜,花多數,無花梗,在莖頂簇生呈頭狀,稀腋生作輪狀;花萼管僅於頂端一側開裂,萼齒極淺或無;花管壺狀,長2-2.2cm,黃色或藍紫色,長約3cm,裂片先端微尖,內部有斑點;雄蕊5;子房長圓形,有柄。蒴果內藏,長圓形,無柄。花期6-9月,果期9-10月。
分佈區域
1、秦艽:分佈於華北、東北、西北及四川。
2、粗莖秦艽: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
3、麻花艽:分佈於湖北、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寧夏。
道地產區
主產於陜西、甘肅、內蒙古、四川等地。生長環境
1、秦艽:生於海拔400-2400m的山區草地、溪旁兩側、路邊坡地、灌叢中。
2、麻花秦艽:生於海拔2000-5000m的高山、草地和溪邊。
3、粗莖秦艽:生於海拔2100-4500m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叢及林緣。
生長見習
喜涼爽、濕潤氣候,耐寒。宜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栽培。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選生長3年以上的老株采種,晾幹。早春撒播或條播,播幅3cm,深1cm,溝距25cm,每1h㎡用種7.5-10.5kg。病蟲防治
病害有葉斑病,可用代森鋅或波爾多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