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葉薯蕷
来源:74U閱讀網
大棗別名:壺,木蜜,幹棗,美棗,良棗,紅棗,幹赤棗,膠棗,南棗,白蒲棗,半官棗,刺棗,
大棗簡介:大棗,中藥名。為鼠李科棗屬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成熟果實。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主治脾虛證,臟躁,失眠證。
大棗功效作用
功能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主治
1、脾虛證:本品甘溫,能補脾益氣,適用於脾氣虛弱,消瘦、倦怠乏力、便溏等癥。
2、臟躁,失眠證:本品能養心安神,為治療心失充養,心神無主而臟躁的要藥。
3、本品與部分藥性峻烈或有毒的藥物同用,有保護胃氣,緩和其毒烈藥性之效。
4、西醫診為慢性胃腸炎、營養不良屬於脾胃虛弱證者,神經衰弱、植物神經失調屬於氣虛血少、心神失養者。
用法用量
內服:劈破煎服,6-15g。註意事項
凡濕盛、痰凝、食滯、蟲積及齒病者,慎服或禁服。
化學成分
本品含有機酸、三萜苷類、生物堿類、黃酮類、糖類、維生素類、氨基酸、揮發油、微量元素等成分。
藥理作用
大棗能增強肌力,增加體重;能增加胃腸黏液,糾正胃腸病損,保護肝臟;有增加白細胞內cAMP含量,抗變態反應作用;有鎮靜催眠作用;還有抑制癌細胞增殖、抗突變、鎮痛及鎮咳、祛痰等作用。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安中養脾。”
2、《名醫別錄》:“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
3、《本草經集註》:“殺烏頭毒。”
4、《日華子》:“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勞損,除腸胃癖氣。”
5、《隨息居飲食譜》:“殺川椒毒。”
大棗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脾氣虛弱,消瘦、倦怠乏力、便溏等癥。單用有效。若氣虛乏力較甚,宜與人參、白術等補脾益氣藥配伍。
2、治心失充養,心神無主而臟躁的要藥。單用有效,如《證治準繩》治臟躁自悲自哭自笑,以紅棗燒存性,米飲調下。因其證多與心陰不足,心火亢盛有關,且往往心氣亦不足,故常與浮小麥、甘草配伍,如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
3、《千金方》用本品治療虛勞煩悶不得眠者。
4、十棗湯(《傷寒論》),用本品以緩和甘遂、大戟、芫花的烈性與毒性。
相關配伍
1、大棗配甘草:大棗益氣生津;甘草和中緩急。兩藥配伍,則甘緩益氣、補養心脾。適用於心脾氣虛的佐使藥。
2、大棗配阿膠:大棗養血、調和營衛;阿膠滋陰、補血止血。兩藥配伍,有養血止血,調和營衛的作用。適用於各種出血見營衛不足者。
3、大棗配葶藶子:大棗甘緩益氣健脾,固護正氣;葶藶子苦寒開泄肺氣,瀉肺平喘兩藥配伍,瀉肺平喘利水而不傷肺氣,開泄肺氣之壅閉。適用於痰涎壅塞,氣逆咳喘。
4、大棗配小麥:大棗甘溫,補脾胃,生營血,有養血安神之功;小麥甘涼,養心氣,除虛煩,具養心安神之用。兩藥配伍,具有補養心血,安神除煩的作用。適用於婦女臟燥,悲傷欲哭等。
5、大棗配當歸:大棗甘溫,具有補益脾胃,養血安神的作用;當歸甘溫,具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兩藥配伍,可增強補脾胃,化精微,生營血的作用。適用於脾虛不能化生營血,氣虛血少,面色萎黃,心悸失眠等。
鑒別用藥
1、酸棗仁與大棗:兩者均味甘而具養血安神之功,同治血虛所致神志不安。然酸棗仁味酸性平,歸心肝膽經,功善養血益肝,並有生津斂汗作用,適用於心肝血虛引起的心悸失眠及體虛多汗。大棗性溫而入脾胃,長於補中益氣,且能緩和藥性,適用於脾虛諸證,血虛萎黃,臟燥,紫癜,以及減緩烈性藥毒副作用。
2、甘草與大棗:兩者均味甘而同有補中益氣,調和藥性之功,用於脾氣不足,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以及調和脾胃,固護正氣,且常相須為用。然甘草甘平,尚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的作用,可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食中毒及痰多咳嗽,脘腹、四肢攣急疼痛。大棗甘溫,又有養血安神之效,可用於血虛萎黃及臟燥、神志不安,還可治紫癜出血。
相關藥品
阿膠三寶膏、益氣維血顆粒、夜寧糖漿。相關方劑
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十棗湯(《傷寒論》)。
藥膳食療
紅棗蓮子湯:
1、功效:補中益氣、滋養強身、養血安神。常食能加強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穩定血壓、增強食欲、促進睡眠。
2、原材料:蓮子50g,紅棗7枚,白糖半匙。
3、做法:將紅棗用開水泡發,再剝去外皮。蓮子泡發,去除蓮心,放入鍋中備用。在鍋中加入兩大碗水,用文火燉1小時左右,至紅棗爛熟。最後再放入半匙白糖,調味食用。
4、用法:代茶,頻頻飲用。
大棗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幹,生用。炮制方法
1、大棗: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黴爛果,搶水洗凈,幹燥。
2、炒大棗:取凈大棗,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板面焦黑色,取出,攤開放涼。
3、蒸大棗:取大棗洗凈,置蒸籠內,加熱蒸半小時,取出,幹燥。
大棗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通風幹燥處,防蛀,防黴。大棗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粉末棕色。外果皮棕色至棕紅色;表皮細胞表面觀類方形、多角形或長方形,胞腔內充滿棕紅色物,斷面觀外被較厚角質層;表皮下細胞黃色或黃棕色,類多角形,壁稍厚。草酸鈣簇晶(有的碎為砂晶)或方晶較小,存在於中果皮薄壁細胞中。果核石細胞淡黃棕色,類多角形,層紋明顯,孔溝細密,胞腔內含黃棕色物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10ml,浸泡10分鐘,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棄去石油醚液,藥渣晾幹,加乙醚20ml,浸泡1小時,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2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棗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齊墩果酸對照品、白樺脂酸對照品,加乙醇分別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藥材溶液各10μl、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4∶4∶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
果實橢圓形或球形,長2-3.5cm,直徑1.5-2.5cm。表面暗紅色,略帶光澤,有不規則皺紋。基部凹陷,有短果柄。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黃色或淡褐色,肉質,柔軟,富糖性而油潤。果核紡錘形,兩端銳尖,質堅硬。氣微香,味甜。
飲片性狀
1、大棗:參見“藥材鑒別"項。
2、炒大棗:形如大棗,表面焦黑色。
3、蒸大棗:形如大棗,表面棕黑色。
大棗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鼠李科棗屬植物棗。形態特征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m。有長枝、短枝和新枝,長枝平滑,無毛,幼枝纖細略呈“之”形彎曲,紫紅色或灰褐色,具2個托葉刺,長刺可達3cm,粗直,短刺下彎,長4-6mm;短枝短粗,長圓狀,自老枝發出;當年生小枝綠色,下垂,單生或2-7個簇生於短枝上。單葉互生,紙質,葉柄長1-6mm,長枝上的可達1cm;葉片卵形、卵狀橢圓形,長3-7cm,寬2-4cm,先端鈍圓或圓形,具小尖頭,基部稍偏斜,近圓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沿脈被疏柔毛;基生三出脈。花黃綠色,兩性,常2-8朵著生於葉腋成聚傘花序;萼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花瓣5,倒卵圓形,基部有爪;雄蕊5,與花瓣對生,著生於花盤邊緣;花盤厚,肉質,圓形,5裂;子房2室,與花盤合生,花柱2半裂。核果長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3.5cm,直徑1.5-2cm,成熟時紅色,後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厚、味甜,核兩端銳尖。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cm。花期5-7月,果期8-9月。分佈區域
原產我國,現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種植。道地產區
主產於河北、河南、山東、陜西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700m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全國各地廣為栽培,栽培品種甚多。生長見習
喜幹燥冷涼氣候,喜光、耐寒、耐旱、耐鹽堿,能耐-31.3℃的低溫,也能耐39.3℃的高溫。向陽幹燥的山坡、丘陵、荒地、平原及路旁均可種植,以砂土或砂壤土最宜栽培,不適於低窪水澇地。繁殖方式
用種子、分株及嫁接繁殖。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春季播種的種子須經沙藏處理,在解凍後播種,秋播在10月中下旬進行。按行距33cm開溝,深7-10cm,每隔7-10cm播種1粒,覆土2-3cm,澆水保濕。
2、分株繁殖:將老株根部發出的新枝連根劈下栽種。
3、嫁接繁殖:嫁接的棗樹生長較快,刺較少,結果較早。多以酸棗為砧木,采用芽接、切接、皮下接、根接等方法。育苗1-2年即可定植,可在春季發芽前和秋季落葉後進行,在山坡地種植,應修魚鱗坑、小臺田、水平梯田,行株距為3m×3m;緩坡地行株距5m×4m或6m×5m。定植穴的徑為80-100cm,每穴施土糞肥25-50kg,定植後立即灌水。
病蟲防治
1、病害有棗瘋病,對初感病勢較輕的植株,增施有機肥料,發現病襪隨即拔除,病情嚴重的大樹也應連根挖除,並全部燒掉。
2、蟲害有步曲蟲(棗尺蠖)、桃小食心蟲、棗粘蟲、刺蛾(洋辣子)、棗葉壁虱等。除選育抗病蟲新品種外,還可采用刮樹皮、堵樹洞、篩蟲繭、湑除棗園雜草和有病蟲的落枝葉、落果等方法,對棗葉壁虱在發芽前噴3-5波美度石硫合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