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莖
来源:74U閱讀網
灶心土別名:伏龍肝,灶中黃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中土,灶內黃土,
灶心土簡介:灶心土,中藥名。為久經柴草或木柴熏燒後灶內壁的土塊。具有溫中止血,止嘔,止瀉的功效。主治出血證、胃寒嘔吐、脾虛久瀉等。
灶心土功效作用
功能
溫中止血,止嘔,止瀉。主治
1、出血證:本品性溫,能溫暖中焦,收攝脾氣而止血,為溫經止血之要藥。對脾氣虛寒,不能統血之出血病證,皆可應用,尤其對吐血、便血的療效更佳。
2、胃寒嘔吐:本品性溫質重,長於溫中和胃而降逆止嘔。主治脾胃虛寒,胃氣不降所致的嘔吐,與幹薑、半夏、白術等同用,也可用治反胃、妊娠嘔吐。
3、脾虛久瀉:本品既能溫脾暖胃,又能澀腸止瀉,主治脾虛久瀉,常配伍附子、幹薑、白術等。若治胎前下痢,產後不止者,可以山楂、黑糖為丸,用本品煎湯代水送服,如伏龍肝湯(《張氏醫通》)。
4、西醫診為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屬脾胃虛寒、脾不統血,胃炎、潰瘍性結腸炎、泄瀉屬脾胃虛寒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15-30g,佈包,先煎;或60-120g,煎湯代水。亦可入丸、散,外用:適量。註意事項
陰虛失血及熱證嘔吐反胃者忌服。化學成分
含矽酸、氧化鋁及氧化鐵等,尚含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鎂、氧化鈣。
藥理作用
1、對血液系統的影響:灶心土有縮短凝血時間,抑制纖維蛋白溶解酶及增加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等作用。
2、止嘔作用:灶心土煎劑有止嘔,表現為嘔吐次數減少,對嘔吐的潛伏期並無明顯改變。
相關論述
1、《名醫別錄》:“主婦人漏中,吐下血,止咳逆,止血,消癰腫毒氣。”
2、《本草便讀》:“伏龍肝即灶心土,須對釜臍下經火久煉而成形者,具土之質,得火之性,化柔為剛,味兼辛苦。其功專入脾胃,有扶陽退陰散結除邪之意。凡諸血病,由脾胃陽虛而不能統攝者,皆可用之,《金匱》黃土湯即此意。”
灶心土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反胃:灶中土(用十餘年者)。上為細末,米飲調下三二錢許。(《百一選方》)
2、治癰腫:伏龍肝以大酢和作泥,塗佈上貼之,幹則易之。(《千金翼方》)
鑒別用藥
灶心士與炮薑:二藥均為溫經止血藥。均具有溫中止瀉作用,用於中焦虛寒之泄瀉、腹痛等。但炮薑以溫中健脾為主,而用於虛寒性的吐血、便血、崩漏及虛寒性腹痛、腹瀉等;灶心土以健脾溫中為主,而用於脾氣虛寒,統攝無權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及脾虛久瀉等。相關方劑
伏龍肝散(《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伏龍肝飲(《醫學探驪集》卷三)、固源湯(《簡明醫彀》卷七)、訶附丸(《幼科發揮》卷四)。
灶心土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在拆修柴火灶或燒柴火的窯時,將燒結的土塊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即可。灶心土保存方法
置幹燥處。灶心土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為不規則塊狀。橙黃色或紅褐色。表面有刀削痕。體輕,質較硬,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細軟,色稍深,顯顆粒狀,並有蜂窩狀小孔。具煙熏氣,味淡。有吸濕性。以塊大整齊、色紅褐、斷面具蜂窩狀小孔、質細軟者為佳。
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項。灶心土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久經柴草或木柴熏燒後灶內壁的土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