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胡枝子
来源:74U閱讀網
天仙藤別名:都淋藤,三百兩銀,兜鈴苗,馬兜鈴藤,青木香藤,長痧藤,香藤,
天仙藤簡介:天仙藤,中藥名。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或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的幹燥地上部分。具有理氣,祛濕,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胃脘痛,疝氣痛,產後腹痛,妊娠水腫,風濕痹痛,癥瘕積聚。
天仙藤功效作用
功能
理氣,祛濕,活血止痛。主治
1、胃脘痛,疝氣痛,產後腹痛:本品苦泄溫通,能理氣活血而止痛。
2、妊娠水腫:本品苦溫燥濕,善治妊娠水腫。
3、風濕痹痛:本品苦燥溫通,活血止痛。
4、癥瘕積聚:本品既能理氣,又能活血止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4.5-9g。註意事項
體虛者慎服。化學成分
本品含木蘭堿,馬兜鈴酸D,β-谷甾醇,以及硝基苯類有機酸衍生物或內酰胺成分等。
藥理作用
鮮北馬兜鈴葉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馬兜鈴酸I為抗癌活性成分。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流氣活血,治心腹痛。”
2、《本草求真》:“天仙藤,觀書所論主治,止屬妊娠子腫、腹痛、風癆等癥,而於他癥則未及焉。即其所治之理,亦不過因味苦主於疏泄,性溫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無不利,風無不除,血無不活,痛與腫均無不治故也。”天仙藤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肝胃不和之胃脘痛,可配伍理氣止痛藥木香、香附、川楝子;若治疝氣痛,可與酒共煮服用,如《孫天仁集效方》方,或配伍疏肝理氣藥物青皮、烏藥、小茴香;治療產後腹痛,可炒焦為末服用;若為血氣腹痛,可與生薑、酒同用,如天仙藤散(《普濟方》),或配伍活血行氣之品。
2、治妊娠水腫,可配香附、陳皮、烏藥等同用,如天仙藤散(《婦人良方》)。
3、治風濕痹痛,常與獨活、威靈仙、五加皮等同用;若痰註臂痛,可配羌活、白芷、半夏等,如天仙散(《仁齋直指方》)。
4、治氣滯血瘀之癥瘕積聚疼痛,可配乳香、沒藥、延胡索等同用,如《本草匯言》方。
相關方劑
天仙藤散(《婦人大全良方》)、天仙飲(《仁齋直指方》)、前胡散(《聖濟總錄》)。
天仙藤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割,除去雜質,曬幹,或悶潤、切段曬幹。生用。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淋潤至透,切段,幹燥。天仙藤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密閉。置幹燥通風處,防黴。天仙藤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外被角質層。皮層較窄。中柱鞘纖維6-10餘層,連接成環帶,外側的纖維壁厚,向內側逐漸變薄。維管束數個,大小不等。形成層成環。導管類圓形,直徑10-170μm。有髓。
2、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天仙藤對照藥材3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水甲酸(35:30:1: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馬兜鈴莖細長圓柱形,略扭曲,直徑1-3mm;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有棱脊及節,節間長短不等;質脆,易折斷,斷面有數個大不不等的維管束。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片葉三角狀狹卵形或三角狀寬卵形,基部心形,暗綠色或淡黃色,基生脈明顯;葉柄細長。氣清香,微淡。以莖細帶葉、色青綠者為佳。
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的小段,莖葉混合,莖呈細長圓條形,略扭曲,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褐色,切面有數個大小不等的維管束,質脆。葉多皺縮,破碎,暗綠色或淡黃褐色。氣清香,味淡。天仙藤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馬兜鈴和北馬兜鈴。形態特征
1、馬兜鈴:草質藤本。根圓柱形。莖柔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2cm,柔弱;葉片卵狀三角形、長圓狀卵形或戟形,長3-6cm,基部寬1.5-3.5cm,先端鈍圓或短漸尖,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稍擴展;基出脈5-7條,各級葉脈在兩面均明顯。花單生或2朵聚生於葉腋;花梗長1-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脫落;花被長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成漏鬥狀,黃綠色,口部有紫斑,內面有腺體狀毛;簷部一側極短,另一側漸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頂端鈍;花藥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於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頭狀凸起,裂片先端鈍,向下延伸形成波狀圓環。蒴果近球形,先端圓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空間6瓣開裂;果梗長2.5-5cm,常撕裂成6條。種子扁平,鈍三角形,邊線具白色膜質寬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2、北馬兜鈴:草質藤本。葉紙質;葉柄柔弱,長2-7cm;葉片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長3-13cm,寬3-10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擴展,邊全緣;基出脈5-7條。總狀花序有花2-8朵生於葉腋;花序梗和花序軸極短或近無;花梗長1-2cm,小苞片卵形,具長柄;花被長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呈一長管,內面具腺體狀毛,管口擴大呈漏鬥狀;簷部一側極短,有時邊緣下翻或稍2裂,另一側漸擴大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具延伸成1-3cm線形而彎扭的尾尖,黃綠色,常具紫色縱脈和網紋;花藥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朔果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6.5cm,先瑞圓形而微凹,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便下垂,隨果開裂。種子三角狀心形,扁平,有小疣點,具淺褐色膜質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分佈區域
1、北馬兜鈴:分佈於東北、華北及江西、山東、湖北、陜西、甘肅、寧夏等地。
2、馬兜鈴:分佈於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浙江、湖北、江蘇、河北、陜西等地。生長環境
1、馬兜鈴:生於山谷、溝邊陰濕處或山被灌叢中。
2、北馬兜鈴:生於山野林綠,溪流兩岸,路旁及山坡灌叢中。
生長見習
喜冷涼濕潤的氣候,耐寒,耐早,怕澇,忌陽光照射。宜在濕潤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中種植。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當果實綠變黃色時分批采摘,過晚果實開裂。種子不耐幹藏,呆收後應立即播種或將種子埋於濕沙中,放陰涼處保存。若於晚秋或翌年春取出播種種子發芽不整,在10-20℃變溫條件下發芽率高。也可在收獲後用赤黴5×104浸種1d後放溫室沙藏。春播宜3月下旬-4月上,直播與育苗均可。育苗,在苗床上開條溝,行距25cm,溝深36cm,播幅10cm,將種子播下,攝土輕壓,加蓋稻草,以保持苗床濕潤,出苗後除去蓋物,1hm2月種子15-22.5kg。至次年4月,按行株40cm×30cm開穴定植。直播用穴播或條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