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稗子
来源:74U閱讀網
蟾酥別名:蟾蜍眉脂,蟾蜍眉酥,癩蛤螞漿,蛤蟆酥,蛤蟆漿,
蟾酥簡介:蟾酥,中藥名。為蟾蜍科蟾蜍屬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 an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後腺及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經加工幹燥而成。具有解毒,止痛,開竅醒神的功效。主治癰疽疔瘡,瘰癧,咽喉腫痛,牙痛,痧脹腹痛,神昏吐瀉。
蟾酥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止痛,開竅醒神。主治
1、癰疽疔瘡,瘰癧,咽喉腫痛,牙痛:本品有良好解毒消腫,麻醉止痛作用。
2、痧脹腹痛,神昏吐瀉:本品辛溫走竄,有辟穢化濁,開竅醒神之功,嗅之亦能催嚏。
3、西醫診為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證屬濕濁中阻者,牙體或牙周疾病引起的疼痛、皮膚淺表的化膿性炎癥、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證屬熱毒壅聚者,淋巴結結核、小兒中度營養不良證屬痰結血瘀者,以及破傷風證屬風毒外侵者。
用法用量
內服:0.015-0.03g,研細,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不良反應
1、蟾酥主要對心臟有毒性,類似於洋地黃對心臟的毒性作用。中毒時刺激迷走神經或直接損害心肌,引起心動過緩伴心律不齊,心電圖檢查可見房室傳導阻滯、竇房結傳導阻滯、T波低平或倒置、ST段下降,最後心臟停搏致死。
2、中毒救治:洗胃、導瀉;輸液及維生素C;山莨菪堿對蟾酥毒性有顯著對抗作用,也可用阿托品,每次0.5-1毫克肌內註射或靜脈註射;休克者給予抗休克綜合治療及對癥支持療法。中醫療法:鮮蘆根120克搗汁內服可解蟾酥毒。生大黃5克開水泡代茶飲,可減輕蟾酥制劑的副作用。也可用甘草汁或生薑汁內服。蟾酥誤入眼中致目赤腫痛可用紫草汁沖洗。為瞭預防蟾酥中毒的發生,內服制劑應嚴格掌握用量,並註意個體差異。外用制劑亦應謹慎,使濃度適中,以保證用藥安全。切忌將蟾蜍誤作青蛙食用,即使除去頭、皮,也可引起中毒。
註意事項
1、本品有毒,內服慎勿過最。外用不可入目。孕婦忌用。
2、研粉時註意防護,以免吸入粉塵,乳制品夏季易酸敗,應於春、秋季進行。
化學成分
主要有蟾酥毒素類如蟾毒、蟾毒配基脂肪酸酯、蟾毒配基硫酸酯等,蟾毒配基類,蟾毒色胺類,以及其他化合物如多糖類、有機酸、氨基酸、肽類、腎上腺素等。
藥理作用
蟾毒配基類和蟾蜍毒素類均有強心作用,又有抗心肌缺血、抗凝血、升壓、抗休克、興奮大腦皮層及呼吸中樞、抗炎、鎮痛及局部麻醉作用。蟾毒內酯類和華蟾素均有抗腫瘤作用,並能升高白細胞、抗放射線;還有鎮咳、增加免疫力、抗疲勞、興奮腸管和子宮平滑肌等作用。
毒理作用
給小鼠快速靜脈註射Ⅰ號(蟾皮水溶性成分)50mg/kg,2h未見異常反應;給小鼠靜脈註射Ⅱ號(蟾皮水脂混合成分),LD50為3.81±0.22ml/kg;給小鼠腹腔註射Ⅱ號,LD50為26.27±0.31ml/kg;Ⅰ、Ⅱ號對大鼠均可引起心電圖異常,但未見死亡。按序貫法由小白鼠尾靜脈註射不同劑量的RC(中華大蟾蜍分泌物氯仿提取物)及GC(花背蟾蜍分泌物氯仿提取物),得到RC的LD50為8.91±1.52;GC的LD50為10.86±0.64。
相關論述
1、《藥性論》:“治腦疳,以奶汁調,滴鼻中。”
2、《本草匯言》:“療疳積,消臌脹,解疔毒之藥也。能化解一切瘀鬱壅滯諸疾,如積毒、積塊、積膿、內疔癰腫之證,有攻毒拔毒之功。”
3、《藥性論》:“腦疳,以奶汁調,滴鼻中。”
4、《本草正》:“治風、蟲牙痛,以紙拈蘸少許點齒縫中。”
5、《本草衍義》:“齒縫中血出,以紙紝子蘸幹蟾酥少許,於出血處按之立止。”
6、《寶慶本草折衷》:“治小兒急慢驚風,天吊撮口,搐搦奶癇諸疾。”
7、《醫學入門·本草》:“主癰疽疔腫瘰癧,一切惡瘡頑癬。”
8、《綱目》:“治發背疔瘡,一切惡腫。”
蟾酥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癰疽及惡瘡,常配伍麝香、朱砂等,用蔥白湯送服取汗,如蟾酥丸(《外科正宗》)。
2、治咽喉腫痛及癰癤,與牛黃、冰片等配用,如雷氏六神丸。
3、治牙痛,單用本品研細少許點患處(《本草正》)。
4、本品亦用於五官科手術的黏膜麻醉,配川烏、生南星、生半夏為末,燒酒調敷患處,如外敷麻藥方(《醫宗金鑒》)。
5、治傷於暑濕穢濁或飲食不潔而致痧脹腹痛,吐瀉不止,甚至昏厥,常與麝香、丁香、雄黃等藥配伍,用時研末吹入鼻中取嚏收效,如蟾酥丸(《集驗簡易良方》)
相關配伍
1、蟾酥配麝香:蟾酥解毒消腫;麝香能活血通經、消腫止痛。二藥配伍,可散熱毒。通經絡、化瘀血,增強其解毒消腫止痛作用。外敷適用於瘡瘍紅腫疼痛者。
2、蟾酥配黃連:蟾酥辛溫有毒,能“以毒攻毒”,有良好的解毒消腫作用;黃連苦寒,功善清熱解毒。二藥配伍,既能散體表壅聚之熱毒,又能清體內鬱結之火毒,使表裡之熱毒均能清解。適用於熱毒癰疽,疔瘡,無名腫毒。
相關藥品
牙痛一粒丸、六應丸、咽速康氣霧劑、喉癥丸。相關方劑
六神丸(《雷允上誦芬堂方》)、蟾酥托裡丸(《普濟方》)、蟾酥錠(《瘍醫大全》)。
蟾酥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凈體表,擠取耳後腺及皮膚腺的漿液,盛於瓷器內(忌與鐵器接觸),曬幹貯存。用時以碎塊置酒或鮮牛奶中溶化,然後風幹或曬幹。炮制方法
1、蟾酥:取原藥材,搗碎研成細粉。
2、酒蟾酥:取原藥材,搗碎,用白酒浸漬,不斷攪動至呈稠膏狀,幹燥,粉碎。每蟾酥10kg,用白酒20kg。
3、乳蟾酥:取原藥材,搗碎,用鮮牛奶浸漬,不斷攪動至呈稠膏狀,幹燥,研粉。每蟾酥10kg,用鮮牛奶20kg。
蟾酥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密閉,置幹燥處,防潮。蟾酥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斷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2、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5ml,浸泡1小時,濾過,濾液加對二甲氨基苯甲醛固體少量,滴加硫酸數滴,即顯藍紫色。
3、取本品粉末0.1g,加三氯甲烷5ml,浸泡1小時,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醋酐少量使溶解,滴加硫酸,初顯藍紫色,漸變為藍綠色。
4、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置10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蟾酥對照藥材0.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脂蟾毒配基對照品、華蟾酥毒基對照品,加乙醇分別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四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三氯甲烷-丙酮(4∶3∶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一個綠色及一個紅色斑點。
藥材性狀
本品呈扁圓形團塊狀或薄片狀。棕褐色,薄片狀者對光透視為紅棕色。團塊狀者質堅,不易折斷,斷面棕褐色,角質狀微有光澤;薄片狀者質脆,易碎,斷面紅棕色,半透明。氣微腥,味初甜而後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飲片性狀
1、蟾酥粉:呈棕褐色粉末狀,氣微腥,味初甜而後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2、酒蟾酥:形如蟾酥粉。
3、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氣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
蟾酥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蟾蜍科蟾蜍屬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形態特征
1、中華大蟾蜍:體長一般在10cm以上,體粗壯,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顯著;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距;鼓膜明顯,無犁骨齒,上下頜亦無齒。前肢長而粗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掌突2,外側者大。後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側有緣膜,蹼尚發達,內蹠變形長而大,外蹠突小而圓。皮膚極粗糙,頭頂部較平滑,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後腺,其餘部分滿佈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疣,排列較規則的為頭後之瘰疣,斜行排列幾與耳後腺平行。此外,沿體側之瘰疣排列亦較規則,脛部之瘰疣更大,個別標本有不明顯之跗褶,腹面皮膚不光滑,有小疣。顏色變異頗大,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後沿體側有斜行之黑色縱斑,腹面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細花紋。雄性個體較小,內側三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
2、黑眶蟾蜍:體長7-10cm,雄性略小;頭高,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明顯,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距,鼓膜大,無犁骨齒,上下頜均無齒,舌後端無缺刻。頭部沿吻棱、眼眶上緣、鼓膜前緣及上下頜緣有十分明顯的黑色骨質棱或黑色線。頭頂部顯然下凹,皮膚與頭骨緊密相連。前肢細長;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長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外掌突大,內側者略小,均為棕色,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後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於脛;趾側有緣膜,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不明顯;內蹠突略大於外蹠突。皮膚極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外,其餘佈滿大小不等之圓形疣粒,疣粒上有黑點或刺;頭兩側為長圓形之耳腺;近脊中線由頭後至臀部有2縱行排列較規則的大疣粒。體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滿佈小棘。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黃棕色略具棕紅色斑紋。雄性第1、2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
分佈區域
1、中華大蟾蜍: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
2、黑眶蟾蜍: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江蘇、山東、安徽、河北、浙江、湖北等地。生長環境
喜隱蔽於泥穴中、潮濕石下、草叢內、水溝邊。皮膚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潛伏隱蔽,夜晚及黃昏出來活動。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內或陸地潮濕土壤下越冬。停止進食,以體內貯存的肝糖來維持最低的新陳代謝,到翌年氣溫回升到10-20℃時,才結束冬眠。夜間捕食、活動,以甲蟲,蛾類,蝸牛,蠅蛆等為食。人工飼養繁殖比其他蛙類容易。人工制造
1、繁殖技術:蟾蜍種源可從野外捕獲,也可以撈取卵塊或蝌蚪進行飼養。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為蟾蜍的產卵季節。在氣溫升至6-8℃時,蟾蜍即開始雌雄抱對,人工養殖時雌雄比例以3∶1為宜,受精率可達90%以上。溫度在16℃時便可產卵。每次產卵量大約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雙行排列在管狀膠質卵帶內,卵帶可長達幾米,纏繞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時水溫應控制在10-30℃之間,以18-24℃為宜。並隨時註意調節水溫。若遇寒流或暴雨天氣,可用塑料薄膜覆蓋。經過3-4d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個方向遊動。
2、飼養管理:建立蟾蜍飼養場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溝或田埂作為飼養池。場地四周應築圍墻,墻內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棲息及活動。池中有水草生長,稀密適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養。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d內開始吃食,先以卵膜為食,以後吃一些動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遊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質、豬牛糞、糠麩、蔬菜、嫩草、魚類及畜禽糞、生熟廢棄物等。蝌蚪變態成幼蛙後,即以活餌為食。可以培養蚯蚓、蠅蛆等各種昆蟲,也可以用誘蟲燈誘引各種昆蟲,供蟾蜍食用。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註意及時排水,水溫在16-28℃時為生長發育最適溫度。隨著蝌蚪的生長變大,要註意及時分池,一般經過2個月後開始變態成幼蛙。幼蛙飼養要註意密度不宜過大,每1㎡放養30-50隻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敵侵害。在陽光強烈時,可以噴灑水以防皮膚幹燥。在秋末即要為蟾蜍準備好越冬場所,可以在飼養池的角落處堆放幹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溫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應比冰凍層大1倍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