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藤
来源:74U閱讀網
苦檀子別名:土大風子,沖天子,苦蠶子,豬腰子,日頭雞,
苦檀子簡介:苦檀子,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厚果崖豆藤MillettiapachycarpaBenth.的種子。分佈於福建、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攻毒止痛,消積殺蟲之功效。常用於疥癬瘡癩,痧氣腹痛,小兒疳積。
苦檀子功效作用
功能
攻毒止痛,消積殺蟲。主治
疥癬瘡癩,痧氣腹痛,小兒疳積。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內服:研末或煅存性研末,0.9-1.5g;或磨汁。註意事項
內服宜慎。過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出現嘔吐,腹痛,眩暈,粘膜幹燥,呼吸迫促,神志不清等癥狀。對神經先興奮後麻痹。
1、《廣西中藥志》:“有劇毒,嚴禁內服。”
2、《全國中草藥匯編》:“毒性較大,常作外用,口服宜慎。”
藥理作用
1、抑制心臟和降低血壓作用。
2、抗腫瘤作用。
3、對脂質代謝的調節:苦檀子煎劑可使HDL2-C/HDL3-C的比值升高。
4、對動脈血管作用: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中國主要有毒植物》:“沖天子有毒部位,為種子和根。中毒癥狀:嘔吐、腹痛,眩暈,粘膜幹燥,呼吸迫促,失神,對神經先刺激而後麻痹。解救方法:早期可考慮洗胃,給潤滑保護劑;補充液體等對癥治療。”苦檀子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痧氣痛:苦檀子果研末。每次0.9-1.5g,開水沖服。(《貴州民間藥物》)
2、治小兒疳積:苦檀子果(煅存性)1.5g。蒸雞肝吃或磨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3、治槍傷:苦檀子果適量,搗爛敷患處。(《雲南中草藥》)
附註
中藥婆羅子(七葉樹科植物七葉樹與天師栗的幹燥成熟果實)易於苦檀子混淆。兩者外形有若幹相似,但婆羅子子葉粉質,味極苦與苦檀子可以區別。苦檀子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果實成熟後采收。除去果皮,將種子曬幹。苦檀子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種子扁圓而略呈腎形,著生在莢果兩端的種子,一面圓形,另一面平截;居於莢果中間的種子,兩面均平截;長約4cm,厚約3cm。表面紅棕色至黑褐色,有光澤,或帶有灰白色的薄膜,臍點位於中腰陷凹處。子葉2片,肥厚,角質樣,易縱裂;近臍點周圍有不規則的突起,使子葉縱裂而不平。氣微,味淡而後帶竄透性的麻感。
以皮紅褐色、個大、無蟲蛀者為好。
苦檀子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豆科植物厚果崖豆藤。形態特征
厚果崖豆藤,又名厚果雞血藤。巨大藤本,長達15米。幼年時直立如小喬木狀。嫩枝褐色,密被黃色絨毛,後漸禿凈,老枝黑色,光滑,散佈褐色皮孔,莖中空。羽狀復葉長30-50厘米;葉柄長7-9厘米;托葉闊卵形,黑褐色,貼生鱗芽兩側,長3-4毫米,宿存;小葉6-8對,間隔2-3厘米,草質,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0-18厘米,寬3.5-4.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或圓鈍,上面平坦,下面被平伏絹毛,中脈在下面隆起,密被褐色絨毛,側脈12-15對,平行近葉緣弧曲;小葉柄長4-5毫米,密被毛;無小托葉。總狀圓錐花序,2-6枝生於新枝下部,長15-30厘米,密被褐色絨毛,生花節長1-3毫米,花2-5朵著生節上;苞片小,闊卵形,小苞片甚小,線形,離萼生;花長2.1-2.3厘米;花梗長6-8毫米,花萼杯狀,長約6毫米,寬約7毫米,密被絨毛,萼齒甚短,幾不明顯,圓頭,上方2齒全合生;花冠淡紫,旗瓣無毛,或先端邊緣具睫毛,卵形,基部淡紫,基部具2短耳,無胼胝體,翼瓣長圓形,下側具鉤,龍骨瓣基部截形,具短鉤;雄蕊單體,對旗瓣的1枚基部分離;無花盤;子房線形,密被絨毛,花柱長於子房,向上彎,胚珠5-7粒。莢果深褐黃色,腫脹,長圓形,單粒種子時卵形,長5-23厘米,寬約4厘米,厚約3厘米,禿凈,密佈淺黃色疣狀斑點,果瓣木質,甚厚,遲裂,有種子1-5粒;種子黑褐色,腎形,或擠壓呈棋子形。花期4-6月,果期6-11月。分佈區域
福建、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溪邊、疏林下及灌木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