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
来源:74U閱讀網
蒟醬葉別名:萎葉,蒟葉,櫓葉,青荖葉,青蒟葉,
蒟醬葉簡介:蒟醬葉,中藥名。為胡椒科植物蒟醬PiperbetleL.的葉。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具有疏風散寒,行氣化痰,解毒消腫,燥濕止癢的功效。主治風寒咳嗽,哮喘,百日咳,脘腹脹痛,食滯納呆,水腫,跌打傷腫,風濕骨痛,瘡瘍腫毒,痔瘡腫痛,湯火傷,風毒腳氣,疥癩,濕疹瘙癢。
蒟醬葉功效作用
功能
疏風散寒,行氣化痰,解毒消腫,燥濕止癢。主治
風寒咳嗽,哮喘,百日咳,脘腹脹痛,食滯納呆,水腫,跌打傷腫,風濕骨痛,瘡瘍腫毒,痔瘡腫痛,湯火傷,風毒腳氣,疥癩,濕疹瘙癢。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鮮品搗汁。外用:適量,研末摻;煎湯洗或鮮品搗敷。註意事項
孕婦及陰虛火旺者慎服。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誘變作用
3.蒟醬莖的抗生育作用
4.揮發油的藥理作用
相關論述
《綱目》:“解瘴癘,去胸中邪惡氣,溫脾燥濕。”
《本經逢原》:“下氣溫中,破痰,散結氣。”
《本草求原》:“祛風,洗風毒腳腫,疥癩。”
《嶺南采藥錄》:“治風寒咳嗽,胞衣不下,馬嘴瘡及湯火傷。”
《嶺南草藥志》:“祛風,治寒咳,理外感。外用敷瘡毒,熏痔瘡,理跌打,殺螆止癢。”
《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化痰,消腫。治肺病咳血,小便不利。”
《廣東中草藥》:“祛風散寒,行氣化痰,消腫止癢。治妊娠水腫,癤瘡,皮膚濕疹,香港腳。”
《廣西民族藥簡編》:“治產後風。”
《本經逢原》:“辛,溫,無毒”
《新修本草》:“味辛香。”
蒟醬葉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風寒咳嗽:青荖葉數塊,和北杏仁、豬肉煎湯飲之。(《嶺南草藥錄》)
2.治百日咳:青蒟葉7片、糖冬瓜15g。清水1碗,煎成半碗,溫服。(廣東陽春縣《草藥手冊》
3.治妊娠水腫:蒟葉2片,煲瘦肉服。(《廣東惠陽地區中草藥》)
4.治跌打:青蒟葉120g。搗爛燉酒敷患處,2h除下。《嶺南草藥志》
5.治疔瘡:青蒟適量,蔥頭1粒,豆豉5粒。搗爛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6.治囊癰:青蒟葉煎水浸洗患處。倘已潰損,則改用青蒟曬幹為末,調蜜糖搽患處。《嶺南草藥志》
7.治痔瘡:青蒟葉10片,榕樹須150g,皮硝15g,枯礬3g。上藥煎水乘熱熏洗患處,數次即愈。《嶺南草藥志》
8.治湯火傷:①青蒟葉為末摻之。(《嶺南采藥錄》)②青蒟葉汁、蜜糖、和勻擦患處。(《嶺南草藥志》引餘竹軒方)
蒟醬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間采,洗凈曬幹。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揀去雜質、莖枝,置幹燥容器內,密閉儲存。蒟醬葉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葉片常皺縮成團,展平後卵狀長圓形,長8-13cm,寬3-8cm,先端尖,基部偏斜,全緣,上面灰綠色或黃色,帶有銀灰色斑點,下面淺黃綠色,主脈5條,側脈網狀;葉柄甚長,稍扭曲,有縱皺及縱溝。紙質,老葉近革質而稍厚。常雜有少量莖枝,淺棕褐色,節膨大,有不定根痕。氣香,味稍咸微辣,略有茶葉味。蒟醬葉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胡椒科植物蒟醬。形態特征
蒟醬,又名浮留藤《新修本草》,扶留藤、蔞藤《綱目》。藤本,長達數米。枝梢近木質,莖無毛,常綠,攀援,節上常生根。葉互生,大而厚,紙質至近革質,背面及嫩葉脈上有密細腺點;葉柄長2-5cm,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片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上部的有時為橢圓形,長7-15cm,寬5-11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淺心形或上部的有時鈍圓,兩側相等至稍不等,腹面無毛,背面沿脈上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脈7條,最上1對通常對生,少有互生,離基0.7-2cm從中脈發出,餘者均基出,網狀脈明顯。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開花時幾與葉片等長;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花序軸被短柔毛;苞片圓形或近圓形,稀倒卵形,近無柄,盾狀,直徑1-1.3mm;雄蕊2,花藥腎形,2裂,花絲粗,與花藥等長或較長;雌花序長約3-5cm,於果期延長,直徑約10mm,花序軸密被毛,苞片與雄花序的相同;子房下部嵌生於肉質花序中並與其合生,先端被柔毛,柱頭通常4-5,披針形,長約0.6mm,被絨毛。漿果,先端稍凸,有絨毛,下部與花軸合生成為一柱狀、肉質、帶紅色果穗。花期5-7月。分佈區域
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