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白附
来源:74U閱讀網
糯米別名:稻米,江米,元米,
糯米簡介:糯米,中藥名。為禾本科稻屬植物糯稻Oryza sativa L.var.Glutinosa Matsum.的去殼種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縮尿,斂汗,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寒泄瀉,霍亂吐逆,消渴尿多,自汗,痘瘡,痔瘡。
糯米功效作用
功能
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縮尿,斂汗,解毒。
主治
脾胃虛寒泄瀉,霍亂吐逆,消渴尿多,自汗,痘瘡,痔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入丸、散;或煮粥。外用:研末調敷。
禁忌
濕熱痰火及脾滯者禁服,小兒不宜多食。
1、《食療本草》:“使人多睡,發風動氣,不可多食。”
2、《本草拾遺》:“妊身與雜肉食之,不利子。久食之令人身軟,緩人筋也。”
3、《四聲本草》:“擁諸經絡氣,使四肢不收,發風昏昏。”
4、《食性本草》:“久食發心悸,及癰疽瘡癤中痛。不可合酒共食,醉難醒。”
5、《日用本草》:“多食發熱。”
6、《綱目》:“糯性黏滯難化,小兒、病人最宜忌之。”“脾肺虛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輸,食之最能發病成積。”
7、《本草省常》:“同雞肉食,生蛔蟲,小兒不宜食。”
相關論述
1、《別錄》:“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
2、孫思邈:“脾病宜食,益氣止泄。”(引自《證類本草》)
3、《食療本草》:“霍亂後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飲之即止。”
4、《本草拾遺》:“主消渴。”
5、《四聲本草》:“主痔疾,以駱駝脂作煎餅服之,空腹與服。”
6、《食性本草》:“能行榮衛中血積。解蕪菁毒。”
7、《日用本草》:“補中益氣,實腸。”
8、《本草元命苞》:“止鼻衄血。”
9、《醫學入門》:“養下元,縮小便,治婦人胎動腹痛,下黃水,和氣血藥中服之。炒黑水調,傅癰疽、金瘡、水毒、竹木刺。”
10、《綱目》:“暖脾胃,止虛寒泄痢,收自汗,發痘瘡。”
糯米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藥膳食療:
糯米山藥散:
功效:此方用於脾胃虛寒、久瀉、飲食減少者,有很好的滋補作用。
原材料:糯米500g。山藥50g,砂糖、胡椒粉各適量。
做法:糯米用水浸泡一夜後瀝幹,文火炒熟、磨篩,山藥也研成細末:將糯米與山藥拌勻,再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砂糖、胡椒粉即成。
用法:每日用小半碗開水沖服。
相關配伍
1、治小兒泄瀉,日久不止及男婦脾泄:糯米半升(薑汁浸一宿炒熟),山藥半斤(炒黃)。為末,加大椒末一錢,和勻,磁罐收貯,每服一二錢,赤砂糖湯調化下。(《嬰童類萃》)
2、治妊娠胎動不安:糯米三合,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搗為末)。先煎糯米作粥,臨熟下膠末,攪勻食之。(《聖惠方》糯米阿膠粥)
3、治龍纏瘡,身上生瘡如粟米大,成塊成路極痛者:取糯米不拘多少,浸脹擂漿,淀粉搽之。(《片玉心書》)
4、治病後津液燥少,大便不通:糯米二合(炒灰存性研細),豬膽一枚,取汁,砂糖少許。上三味,和研如膏,納少許入下部,立通。
5、治鼻衄不止:糯米二合。搗羅為散,冷水調下三錢匕。(4、5方出自《聖濟總錄》)
6、治虛勞不足:糯米入豬肚內蒸幹,搗作丸子,日日服之。(《綱目》)
7、治虛寒腰痛:糯米炒熱,袋盛之,熨痛處,內用八角茴香研末,酒服下。(《華佗神醫秘傳》)
8、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細)等份。上每用秤一兩許,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則飲,不拘時。(《三因方》梅花湯)
9、治自汗不止:陳糯米不以多少,麥裁同炒令黃色,研為細末,米飲調下三錢,或熟豬肉蘸末食之亦可。(《古今醫統》)
10、治鶴膝風:糯米煮飯,酒並曲三味共搗,敷痛處。(《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11、下乳汁:糯米、萵苣子各半合並淘洗,生甘草半兩。上煎汁一升,研藥令細,去渣,分作三服。(《醫學綱目》)
糯米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用機器除去稻殼,取其種仁。
糯米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1、長籽型:長橢圓形,略扁,長4-5mm,寬1.5-2mm。一端鈍圓,另端歪斜,有胚脫落的痕跡,表面淺白色,不透明,平滑。質堅硬,斷面粉性。蒸煮後韌性極強,有光澤。氣微,味甘。
2、圓籽型:籽粒較短圓,長3-4mm,寬1.5-2.5mm。
糯米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禾本科稻屬植物糯稻。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m左右。稈直立,圓柱狀。葉鞘與節間等長,下部者長過節間;葉舌膜質而較硬,狹長披針形,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葉片扁平披針形,長25-60cm,寬5-15mm,幼時具明顯葉耳。圓錐花序疏松,穎片常粗糙;小穗長圓形,通常帶褐紫色;退化外稃錐刺狀,能育外稃具5脈,被細毛,有芒或無芒;內稃3脈,被細毛;鱗被2,卵圓形;雄蕊6;花柱2,柱頭帚刷狀,自小花兩側伸出。穎果平滑,粒飽滿,稍圓,色較白,煮熟後黏性較大。花、果期7-8月。分佈區域
我國南部和中部各地均有栽培。生長環境
多為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