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白毛蛇

白毛蛇

白毛蛇別名:草石蠶,石蠶,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巖蠶,巖蠶,老鼠尾,墻蛇,石蚯蚓,飛線蜈蚣,石巖蠶,白花石蠶,毛石蠶,白毛骨碎補,陰地厥,

白毛蛇簡介:白毛蛇,中藥名。為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藤Humata tyermanni Moore的根莖。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火牙痛,癤腫,帶狀皰疹,濕熱黃疸,淋濁帶下,風濕痹痛,跌打骨折。

白毛蛇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主治

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火牙痛,癤腫,帶狀皰疹,濕熱黃疸,淋濁帶下,風濕痹痛,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鮮品搗敷。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浸酒,除風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2、《本草圖經》:“主走註風,散血止痛。”

3、《嶺南采藥錄》:“祛風濕,壯筋骨。治哮喘,氣痛,肚痛,煅灰,沸水沖服。為末治蛇瘡。”

4、《江西民間草藥》:“治婦人黃白帶,濕熱黃疸,手腳拘攣骨節痛。”

5、《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治小兒急驚風,吐血,風痹。”

6、《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祛風止痛,消炎止血。”

7、《雲南中草藥》:“熄風解痙,除濕利尿,接骨生肌。主治破傷風,扁桃體炎,腎炎,風濕疼痛,跌打損傷,骨折。”

8、《福建藥物志》:“清熱利濕。主治肺膿瘍、咳血、扁桃體炎、牙痛、尿道炎、膀胱炎、尿血、風濕關節痛、白帶、急性乳腺炎、帶狀皰疹。”

白毛蛇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帶狀皰疹:鮮(陰石蕨)根莖。搗爛絞汁,調雄黃末少許,塗抹患處。(《福建中草藥》)

2、治黃疸型肝炎:陰石蕨(鮮)90g,茵陳、生山梔各9g水煎服。(南藥《中草藥學》)

3、治風濕痹痛:(陰石蕨)250g,加當歸50g,浸酒1000g,每日服2次,每次1小杯。(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腰肌勞損,關節酸痛:陰石藤根莖90g(或加豬蹄1隻共煮)。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白毛蛇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挖取,鮮用或曬幹。

白毛蛇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莖扁圓柱形,稍扭曲或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3-7mm。表面密被膜質、線狀披針形鱗片,長約4mm,灰白色,基部圓形,紅棕色;須根多數,棕褐色,除去鱗片、須根後,表面棕黑色,有不規則縱皺紋。質稍硬,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綠色,有點狀維管束。氣微,味淡。

白毛蛇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藤。

形態特征

植株高約20cm。根莖粗壯,長而橫生,密被棕色至灰白色、基部近圓形,向上為狹披針形鱗片,膜質,盾狀著生。葉遠生,無毛;葉柄基部有鱗片;葉片革質,寬卵狀三角形,長、寬各10-15cm,二至四回深羽裂。孢子囊群生於小脈先端;囊群蓋近圓形,僅基部一點著生,其餘分離。

分佈區域

分佈於西南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1600m的山地石上或林中樹幹上。

內蒙古武川  衛生球  一寺  去向  上墻  橫溪村委  羅嗊曲  盤江路  天賜良機  人口素質  烤豆皮  奧都  大寶鼎街道  松陂  下觀  惡言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