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根
来源:74U閱讀網
山烏桕別名:紅烏桕,紅葉烏桕,山柳烏桕,
山烏桕簡介:山烏桕,中藥名。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山烏桕Sapiumdiscolor(Champ.exBenth.)Muell.-Arg.的根皮、樹皮及葉。植物山烏桕,分佈於我國雲南、四川、貴州、湖南、廣西、廣東、江西、安徽、福建、浙江、臺灣等省區。具有瀉下逐水,散瘀消腫之功效。根皮、樹皮主治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通;葉外用治跌打腫痛,毒蛇咬傷,過敏性皮炎,濕疹,帶狀皰疹。
山烏桕功效作用
功能
瀉下逐水,散瘀消腫。主治
根皮、樹皮: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通;葉:外用治跌打腫痛,毒蛇咬傷,過敏性皮炎,濕疹,帶狀皰疹。用法用量
內服:3-9g。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或煎水外洗。註意事項
孕婦及體虛者忌服。山烏桕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毒蛇咬傷,山烏桕根9-15g,水煎沖酒服,並用鮮葉搗爛敷傷口周圍。(《全國中草藥匯編》)附註
用量加大須久煎,如服藥後出現腹瀉不止時,可服冷稀飯解之。山烏桕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根皮、樹皮全年可采;葉夏、秋采,曬幹備用。山烏桕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大戟科烏桕屬植物山烏桕。形態特征
喬木或灌木,高3-12米,罕有達20米者,各部均無毛;小枝灰褐色,有皮孔。葉互生,紙質,嫩時呈淡紅色,葉片橢圓形或長卵形,長4-10厘米,寬2.5-5厘米,頂端鈍或短漸尖,基部短狹或楔形,背面近緣常有數個圓形的腺體;中脈在兩面均凸起,於背面尤著,側脈纖細,8-12對,互生或有時近對生,略呈弧狀上升,離緣1-2毫米彎拱網結,網脈很柔弱,通常明顯;葉柄纖細,長2-7.5厘米,頂端具2毗連的腺體;托葉小,近卵形,長約1毫米,易脫落。花單性,雌雄同株,密集成長4-9厘米的頂生總狀花序,雌花生於花序軸下部,雄花生於花序軸上部或有時整個花序全為雄花。雄花:花梗絲狀,長1-3毫米;苞片卵形,長約1.5毫米,寬近1毫米,頂端銳尖,基部兩側各具一長圓形或腎形,長約2毫米寬近1毫米的腺體,每一苞片內有5-7朵花;小苞片小,狹,長1-1.2毫米;花萼杯狀,具不整齊的裂齒;雄蕊2枚,少有3枚,花絲短,花藥球形。雌花:花梗粗壯,圓柱形,長約5毫米;苞片幾與雄花的相似,每一苞片內僅有1朵花;花萼3深裂幾達基部,裂片三角形,長1.8-2毫米,寬約1.2毫米,頂端短尖,邊緣有疏細齒;子房卵形,3室,花柱粗壯,柱頭3,外反。蒴果黑色,球形,直徑1-1.5厘米,分果爿脫落後而中軸宿存,種子近球形,長4-5毫米,直徑3-4毫米,外薄被蠟質的假種皮。花期4-6月。分佈區域
廣佈於雲南、四川、貴州、湖南、廣西、廣東、江西、安徽、福建、浙江、臺灣等省區。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或山坡混交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