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薟果
来源:74U閱讀網
線葉薊別名:野紅花,山紅花,尖葉小薊,
線葉薊簡介:線葉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線葉薊Cirsiumlineare(Thunb.)Sch.-Bip.的根或全草。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及四川等地。具有活血散瘀,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腺炎,跌打損傷,尿路感染,癰癤,蛇傷。
線葉薊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散瘀,解毒消腫。主治
用於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腺炎,跌打損傷,尿路感染,癰癤,蛇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相關論述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活血散瘀,消腫解毒。主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腺炎,赤白帶,跌打損傷,尿路感染,癤,癰,神經性皮炎,毒蛇咬傷。”線葉薊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用於月經不調、跌打損傷、乳腺炎、癤腫等。相關配伍
1、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線葉薊)根30g,或花9-15g。水煎服。
2、治乳腺炎:(線葉薊)鮮根加蔥白搗爛,加熱,噴黃酒適量。外敷患處。
3、治跌打損傷:(線葉薊)根60-90g。水煎,沖黃酒內服。(1-3方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線葉薊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鮮用或切片曬幹。線葉薊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菊科植物線葉薊。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直伸。莖直立,有條棱,基部直徑7毫米,高60-150厘米,上部有分枝,分枝堅挺,全部莖枝被稀疏的蛛絲毛及多細胞長節毛或無毛至幾無毛。下部和中部莖葉長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6-12厘米,寬2-2.5厘米,有時長可達23厘米,寬可達5厘米,向上的葉漸小,與中下部莖葉同形或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寬或狹線形,全部莖葉不分裂,頂端急尖或鈍或尾狀漸尖,基部漸狹在中下部莖成長或短翼柄,在上部葉則無葉柄,兩面異色或稍見異色,上面綠色,被多細胞長或短節毛,下面色淡或淡白色,被稀疏的蛛絲狀薄毛或至少上部葉如此。邊緣有細密的針刺,針刺內彎,或針刺不等大而平展,少有在葉的下部兩側邊緣有凹缺狀微淺齒的。頭狀花序生花序分枝頂端,多數或少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稀疏的圓錐狀傘房花序。總苞卵形或長卵形,直徑1.5-2厘米。總苞片約6層,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外層與中層三角形及三角狀披針形,長5-8毫米,寬2-5毫米,頂端有針刺,針刺長2毫米;內層披針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達1厘米,頂端漸尖;最內層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3-1.5厘米,頂端膜質擴大,紅色。小花紫紅色,花冠長2厘米,簷部長1厘米,不等5深裂。瘦果倒金字塔狀,長2.5毫米,頂端截形。冠毛淺褐色,多層,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冠毛剛毛長羽毛狀,長達1.5厘米。花果期9-10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及四川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900-1700m的山地草坡或路旁。